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孙占虎

622427199108200718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必须将德育、智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需同步推进,形成互补的影响力,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和丰富课程内涵,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效能,这是高等教育的新导向。然而,在传统的工科领域,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思政教育的融入稍显不足。在新工科思维的引领下,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已无法满足培养高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现在的挑战在于如何促使工科专业的学习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变为“全面育人”的模式转换。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引言

在国家推行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致力于培育“全人发展”和凸显“中国特质”的高等教育显得日益关键。新工科的实施需将课程思政建设视为核心的基石工作,核心策略是将思政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我们要整合课程中的知识传输、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我们探索并发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交汇点,使思政教育的触角在教学全过程中悄然融入,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共鸣。同时,通过多元策略的配合,力求达到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和价值导向,以此在无形中促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1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需要有创新性、有担当、有引领精神和有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因此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同时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品格与习惯,融入使命感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建设美丽中国终身奋斗的有用之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修复生态系统,利用工程学的方法,达到环境自净和资源循环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急需培养一大批思想觉悟突出、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环保人才。环境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者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协同育人目的。图1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展示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整体设计理念。

2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2.1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思政教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导,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化整为零地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的变通,更有效弥补了传统式教学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创新性等不足,形成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渗透式教育策略。如基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结合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基本认识;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具有复杂结构和多重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角度启示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2.2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史融入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加入对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史的讲解,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管理和保护理念。例如,教学中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其演进脉络、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取得的成效,对于制定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演变为主线,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变迁与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加深学生对我国环保史的了解,明确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史的融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斐然成绩,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行业自信,明确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会在案例讲解和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认清我国的环保现状,随着人口剧增、资源耗竭,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会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协同教育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一些高校更加偏重本专业课程挖掘与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缺口。为了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脱离,要充分发挥本专业学科优势,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为问题导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逐步适应新工科理念下对高层次环保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以前沿知识为导向,以教师专业方向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授课体系,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将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发挥协同作用。

2.4互动式教学法激发思政教育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不拘泥于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利用调研、演讲、实践、辩论及师生角色互换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环境工程设计的课程思政导入中,通过设置不同主题的互动环节,发起汇报、辩论等活动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如讲到某种工业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时,学生可以围绕其原理、利弊、处理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发表观点。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储备知识,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环境问题与自然科学,将自身的思维过程、研究成果分享。通过互动式教学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重构为塑造思维、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综合体,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结论

环境工程专业承载着新时代国家环境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致力于将立足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带头作用,进而推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汪庆,李双双,李思敏.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建设探索———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