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的时机,合理安排课堂结构——高中物理学科“问题导引”教学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抓住“问”的时机,合理安排课堂结构——高中物理学科“问题导引”教学模式探讨

孔瑾瑾

(浙江省磐安中学 浙江  金华  322300)

摘  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抓住提问的契机,分清提问的对象,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注意问与答的安排。本文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了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关“问题导引”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面阐述了课堂“问”的艺术。

关键词:  有效性    生成性    问与答    课堂结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授”、“解”是一个大问题。教师面对学生时,他该如何做到循循善诱,以达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呢?每位教师、每门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特色,方法自然不尽相同。就物理学科而言,我们一起来谈谈课堂中“问”的艺术。

话说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原发性的问题,也有补充性的问题,还有生成性的问题。问题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设问,有反问;提问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有针对个人的提问,也有面向大家的提问;问题还有有效和无效之分,多提有效问题,不提无效问题是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所谓“问题导引”式课堂,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发现的教与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从而巩固和落实知识点。[[1]]通过问题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模式跟物理学中,伽利略提出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因而,“问题导引”模式的教学,契合物理课堂的特点。

合理的安排时间,抓住提问的契机,分清提问的对象,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注意问与答的安排。

一、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抓住“问”的时机,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如何设计课堂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掌握好“问”的时机,是整个课堂成败的关键。

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问题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与推进新课

第一问:

行星是怎样绕太阳运动的,有什么规律?

第二问:

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第三问:

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是我们还不了解椭圆运动的规律,现在怎么办?

第四问:

如果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是匀速圆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

第五问: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那么行星的运动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第二部分: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与两者距离r的定量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1.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关系我们未知,但根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n ,你能得到什么?

问题2.天文观测难以直接得到行星运动的速度v,但易测量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能否用T表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问题3.现在可以说F是与r成正比吗?为什么?

问题4.如何消去变化的T,找到F与r的关系呢?

得出表达式:

讨论:(1)式中各符号表示的物理量?

(2)试用文字表述其关系

(3)m 为受力天体还是施力天体的质量?

第三部分: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问题1.太阳对行星有引力作用,行星对太阳有引力吗?为什么?

问题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与哪些量有关?有什么定量关系?

得出表达式:

第四部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问题:综合以上推导过程,试写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与太阳质量M、行星质量m、以及两者距离r的关系?

                        写成等式:

讨论:(1)式中G的含义?(G为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无关)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的方向如何?(方向沿着两者的连线)

本课体现了问题设计的精准性和延续性。课堂结构清晰明了,问题导引层层深入。第一部分以五个问题衔接生活,引入主题,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没有任何突兀之感。承接第一部分的问题,第二部分则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进入本课的主题,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以四个问题为指导,直至最终得出表达式为止,得出表达式之后,又以问题为引,引导学生的讨论,以加深对表达式的理解。第三、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和拓展,形式上都是以问题导引的方式解决问题。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而又显得水到渠成。

二、千锤百炼、吹尽黄沙——问题的有效性

所谓“吹尽黄沙始到金”,物理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太多的问题会影响到一堂课的“中心思想”,学生会在众多的问题中辨不明重点、搞不懂难点。一堂好课,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就那么一个、两个,想要都说一说,反而适得其反,哪一个也突破不了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错误的问题不能有,无效的问题也要剔除。什么是无效问题呢?但凡与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或是本堂课达不到相应高度的问题都属于无效问题。

例:《重力》一课问题设计

引入新课

思考:

1.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 

2.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

3.人为什么跳不出地球?

4.月球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动?

5.发射卫星为什么需要火箭推动?

6.地球在自转为什么海水不会撒向太空?

一、重力的定义

思考:1.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

2.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

二、重力的大小

思考:1.g= 9.8 N/Kg 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呢?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

三、重力的方向

思考题:初中的时候说: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对吗?

四、物体的重心

做一做(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细绳、铅笔、直尺、薄板

1.你能用一支铅笔把直尺水平支起来吗?

2.你能确定薄板的重心吗?

思考:1.物体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2.物体上只有重心这个点受到重力的作用吗?

这是《重力》一课中的问题。引课部分以六个问题体现了重力的普遍性,但这六个问题中的2、4、6问,其实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不能体现出重力现象的广度来,因而只要提问其中的一问来代表就可以了,另外两问就属无效的问题,学生在思维上进行重复的思考,对于思维的训练来讲效果不佳。课堂上,教师在多处对初、高中重力表述的异同进行了阐述,对初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延伸,设计的思考题针对性和对比性强,能突破难点。对于课堂重点的体现,教师在每一部分都设计了对易混淆问题的辨析,问题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三、首尾呼应、精准为先——处理好问与答的关系

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新课的引入,而引课的一大类型即为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有了设问以后,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答疑,需要我们的合理安排,且有问必有答,答要答得精准,不能答非所问。

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引课中问答设置。

引入一

小实验:魔灯(用掌声和意念让它亮起来)

问题:如何解密魔术?蕴涵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

学生猜想,教师解析:灯会亮要有电流,有电流要有电源。

回顾感应电流的概念和条件,引入感应电动势。

引入二

演示:教师波动琴弦,连接的电流计发生偏转。

问题:电流计为什么会偏转?学习了本堂课的内容以后,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结尾,呼应开头,解析:波动琴弦使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

引入三

演示实验: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问题一:电路中哪一部分相当于电源呢?

问题二:如果电流断开,电流还存在吗?电动势还存在吗?

今天,我们就要探究一下有关感应电动势大小的问题。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不同引入方式,相对应的问答方式是不同的。引入一是有问即答,设置疑问之后,学生猜想,教师分析之后马上给出了答案。引入二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抛出问题,但问题的答案需要学习了本堂课知识以后才能解答,所以回答被安排在了课堂最后,形成首尾呼应。引入三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直接提出了利用本堂课知识解决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联系紧密,也是有问即答,为后面的知识点讲解做铺垫。相比较这几种“问”与“答”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合适的既是最好的。以课堂结构与顺序的连贯性为先,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不同的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问答方式。

四、灵光一闪、游刃有余——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答

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存在的问题。这些生成性问题有时也很容易被任课老师所忽略,一带而过或是避而不谈,或者是老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答,应该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例:《牛顿第三定律》一课课堂实录

师:人坐在椅子上,人的重力的反作用是什么?

学生1:人的重力的反作用力是椅子对人的支持力。(错误)

师:哪位同学能帮忙指出问题错在哪里?

学生2:人的重力和椅子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所以,人的重力的反作用力应该是人对地球的吸引力。

学生3:马拉车和车拉马的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什么车还能加速向前呢?

师:同学当中有人能解答这个疑问的吗?为什么合力不为零呢?错在哪里?请用物理的表述方式解答。

学生4:车能向前加速的原因是马拉车的力大于地面给车的滑动摩擦力,这两个力都作用在车上,共同改变了车的运动状态。车拉马的力是作用在马上的,所以不能与马拉车的力相加。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掌声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有生成性问题提出,老师抓住了这个思维的“花火”,把这个问题进行展开,以“抛绣球”的方式再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这样,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间更多人次的交流,问题解决得更充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深刻、全面。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在无形中被培养。真是一举而多得。

“问题导引”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对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是一个重要的保障。“问”是人的天性,人们通过“问”,进行相互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明白道理。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问”,可以激起师生互动,讨论展开,探究进行。因此,研究“问”的艺术,明确“问”的指向,创设“问”的氛围,熟练“问”的技巧,[[2]]

灵活地运用各种“问”的形式展开物理探究性教学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1] 黄志兵.优化课堂设计——问题导引教学法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4(2)

[[2]] 沈平.在生物教学中掌握“问”的艺术[J].生物学教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