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与CT检查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DR与CT检查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效果

辛伟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人民医院   745400

摘要目的 DR与CT检查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椎病颈痛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60例患者均应用DR、CT诊断。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符合率高于DR诊断,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高于DR诊断,结果更好。结论  DR与CT检查均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发挥作用,但CT检查的效果更为理想,临床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优先考虑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CT;DR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化为特征的病变,常表现为四肢感觉麻木、头晕、颈部疼痛和屈伸受限等症状。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工作伏案工作时间增加,加之缺乏锻炼意识,颈椎病的疾病发病率攀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在临床上,成像技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1],利用成像技术可以为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有效依据,并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因此,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诊断颈椎病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数字化X光图像(DR)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常见的两种成像方式。其中,DR成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CT包括平扫、增强扫描等技术,对比传统的影像学技术而言,此类技术通过增强等方式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而且在检验骨科疾病方面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针对性较强。鉴于此,此次研究DR与CT在颈椎病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道见下。

1资料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椎病颈痛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60例患者均应用DR、CT诊断。男35例,女25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4.25±6.17)岁。

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中的标准;(2)研究资料齐全;(3)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2)检查禁忌者;(3)精神病史者。

1.2方法

先对60例患者行DR检查,对患者颈部进行颈部检查,摄片位包括颈椎过屈位、颈椎侧位、颈椎正位等,胶片距150cm。而后对60例患者行CT检查,使用16排螺旋CT机,协助患者取仰卧位,CT扫描患者颈部,并进行横断位拍摄,厚度1.5~2mm,层距1.5~2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处理后予以三维建模重建,观察图像。

1.3观察指标

1.3.1 诊断符合率。以综合诊断结果金标准,对比DR、CT的诊断准确率,符合率=符合数/例数×100%。

1.3.2 影像学表现检出率。对比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检出率=检出数/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 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s),予以t检验。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比较

CT诊断符合率高于DR诊断(P〈0.05)。如表1。

表1 诊断符合率比较(n,%)

方法

例数

符合

漏诊

误诊

符合率

CT诊断

60

57

2

1

95.00%

DR诊断

60

49

6

5

81.67%

x2

-

-

-

-

5.175

P

-

-

-

-

0.023

2.2 影像学表现检出率比较

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高于DR诊断(P〈0.05)。如表2。

表2 影像学表现检出率比较(n,%)

方法

例数

骨质增生

横突孔变形

椎管狭窄

韧带钙化

CT诊断

60

55(91.67)

27(45.00)

35(58.33)

52(86.67)

DR诊断

60

45(75.00)

3(5.00)

17(28.33)

41(68.33)

x2

-

6.000

25.600

15.996

5.783

P

-

0.014

0.000

0.001

0.016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压力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长期劳损和骨质增生,也可能由于韧带变厚或椎间盘脱落等引起[2]。颈椎病是一种由于脊椎和关节之间的问题引起的症候群,可能导致韧带或颈部出现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第二次颈椎病发生,表现为颈部局部狭窄和腰椎硬膜受压。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会经历剧烈的痛苦,影响日常生活。而在病情恶化后,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对周围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导致上下肢功能异常。颈椎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慢性劳损因素以及长期坐姿造成的结构退化等。不同类型的颈椎疾病还会表现不同的X线征象。如果怀疑患有颈椎病,应尽快就医进行检查,以避免症状加重对身体造成伤害。诊断颈椎病一般会基于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影像学分析来确定诊断[3]

目前,DR诊断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特别适用于颈椎病检查。这种检查方法经济方便,并且能够清晰显示颈椎韧带骨化、骨质增生、椎间隙、生理曲度、椎间孔以及椎体不稳等情况。因此,它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对病人进行正位、侧位、左右斜位的拍照扫描,可以准确确定病变部位,因此在基层医院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然而,与CT检查相比,DR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上,CT检查已逐步成为首选诊断手段,取代了DR检查。有研究显示

[4],DR在医学影像领域具有诸多优点,包括快速、便捷和成本低廉等。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但是DR不能直接显示脊髓、硬膜囊等椎管受压的情况,临床诊断精度降低。通过CT扫描,可以评估颈椎病患者的病情。首先,可以观察到腰椎突起的程度以及相关的钙化问题,可进一步分析关节瘤、突出压迫情况。此外,CT还可以检查是否有其他骨折并评估碎石的破裂情况以及椎管狭窄程度。腰椎间盘突出的图像可以显示出这些情况[5]。并且CT还可用于诊断颈椎肿瘤、了解内外软组织以及蛛网膜下腔的病变情况。椎间盘脱出及其他相关疾病对于颈椎疾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患者出现脊椎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时,可能会出现黄韧带肥大等直接和间接症状,直接症状显示了突出于椎管中形成的软组织以及骨质与硬膜之间的钙化斑块。间接症状表现为骨性脊柱与硬膜囊之间空隙的扩大,形成蜘蛛网状。这种症状在X线片上不易观察到,并且分析其他诱发疾病的原因,例如关节退化、关节损伤等,均为诱发椎间孔狭窄,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主要因素[6]

    颈部的弯曲和伸展运动会导致椎管内部的解剖学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起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包括椎管内截面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过度的颈部屈伸或运动可能导致椎管狭窄。CT检查可以提供相关数据,尤其是通过薄层CT扫描和三维重构技术的发展,成像技术在微型群体中得到了发展。三维重构图像可以在组织和解剖学上进行区分,经过量化和解剖学检查后,可以单独对其进行扫描。通过对人体各部分的三维结构的理解,我们发现一般的X光片是无法显示的。通过对经过三维重构后的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可以根据组织密度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比如可以通过不同夹角来比较椎体体积占用量等指标,体积占有率反映了椎管代偿和储备空间情况。当椎管内的体积占用率增加时,说明颈椎受到了压迫。无论是在骨质或纤维性情况下,一旦超过限度,可能会引起脊柱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脊柱的前部和后部都会被挤压,形成“钳夹”形状[7]。为了解除神经纤维和脊柱骨质的压力,手术是必要的。手术可以使受压的脊柱在相应的方向上移动。术后的放松和恢复对于手术结果的保证至关重要,手术时必须结合影像学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CT扫描完成后,可以进行个体化的筛查,从而全面控制脊柱和颈部疾病,这对于外科医生的疗效提高非常有帮助。

实践表明,CT成像可以在短期内协助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通过利用体内各器官对X射线的吸光和透光差别,选择高灵敏的设备来进行CT成像。测量结果会被扩展并录入到一台电子电脑中以获取资料,之后可以拍摄所检查部位的截面照片或三维照片[8]。CT显像在颈椎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多的三维和直观信息,以及较小的扫描厚度。利用重构技术,这一诊断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T成像可以解决图像的“重合”问题,有助于减少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此外,CT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和可视化地展示患者的颈椎状态,对临床医生非常有帮助。然而,在某些病人中应用CT成像时,对于有碘对比剂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在体检过程中,要求病人和医生一起检查没有被扫描到的身体部位,做好防御。在进行检验之前,病人需要空着肚子,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并且需要取出所有的金属物[9]

CT成像可清晰地检测颈椎疾病中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对于患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通过CT成像可以明确判断椎弓是否关闭、是否存在骨质增生、腰椎突出或小关节增生。如果患者同时存在骨折,CT成像也可以观察到骨折情况。此外,CT成像还可以观察碎石破裂与椎管内狭窄的关系。在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椎间盘突起的密度差异。如果患者存在腰椎突起,可以通过CT成像判断是否存在肿块[10]。此外,CT成像还可以观察软组织和蜘蛛网膜的损伤情况。对于了解下腔的情况,CT成像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价值。或可与神经纤维瘤、椎间盘退出等颈椎疾病的及时诊断和后期疗效分析有相关性。一般而言,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了黄韧带肥厚,可判定为神经根压迫或脊椎压迫症状,而也可以观察其他的影像学征象作为辅助参考。而一般观察到斑条钙化即为骨质和硬膜的影像情况。而一般骨性椎管和硬膜囊之间出现了间隙增宽,也是椎间盘异常的直接征象。此外,蛛网膜下腔变窄会导致脊柱扭曲,上述症状会影响正常功能。这些情况可以通过X光片观察到。此外,还需注意脊柱间的情况。在孔狭窄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钩椎关节是最重要的原因。退变性疾病尤其容易发生在椎体内,由于韧带和骨骼压力引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脊柱的血管可能会由于缺氧而发生变化。这些都是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内容[11]

CT扫描显示正常颈部硬膜外脂质下垂,左右对称,而颈部椎管狭窄症的CT表现可以精确诊断椎管内狭窄位置,并了解椎管内结构的情况。观测有助于了解骨骼和软组织的状态,以及椎管内部的压迫情况。此外,CT成像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颈椎病患者的病情,包括突出的髓核和神经根的压力程度。在临床上,对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通常需要先进行X线检查,然后再进行CT成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大小和椎体附件的具体状况,特别是椎管和椎间孔是否受到侵袭或侵蚀。对于腰椎弓骨伤的患者,CT成像可以精确显示骨折部位,并观察骨骼和软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在典型颈部CT图像中,硬膜外的脂肪密度非常低且呈左右对称分布。CT扫描可以用于诊断各种颈椎疾病。首先,通过CT扫描可以确诊和确定椎管的位置,从而清晰地了解椎管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软组织以及受到的压力情况

[12]。在CT图像上,还可以明显观察到颈部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髓核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在X射线影像确诊后,CT精准度较高,结合影像学观察可判定为病变的范围、椎体附属周围的情况,例如组织侵犯的表现和严重性等。对于椎弓状骨折,通过CT扫描不仅可以准确定位骨折部位,还可以详细解剖其骨骼和软组织情况。因此,临床对患者诊断时,临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优先考虑应用CT检查的方法,通过CT检查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检查的准确率,且有利于患者的颈椎病分型,因而临床对患者检查时,可以及时采用此种管理方法,以此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继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支持,确保患者能得到充分治疗,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有显著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CT诊断符合率高于DR诊断(P〈0.05);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高于DR诊断(P〈0.05)。由此可见,在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中,DR与CT检查均能起到作用,但相较于DR检查,CT检查的效果要更为理想,更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故而应优先考虑应用。但DR也可在检查中发挥作用,所以应考虑作为初筛手段。

综上所述,DR与CT检查均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发挥作用,但CT检查的效果更为理想,临床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优先考虑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向林. 颈椎病的临床CT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9):28-30.

[2]徐建国. CT、MRI与X线平片对颈椎病诊断作用的比较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4):130-133.

[3]李雷. X线平片、CT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3):81-83.

[4]孙喜武. DR和CT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4):65-66.

[5]孙彬.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1):183-184.

[6]田笑楠,张力,马晓晖,孙英彩,张雪松. CT与磁共振用于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9):199-200.

[7]谢鸿炜,张桦. 颈型颈椎病诊断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21,19(02):136-140.

[8]李朝俊. 颈椎病诊断中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21,27(07):138-140.

[9]郑淑凤,徐海东.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1):40-41.

[10]张捷. 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8):16-17.

[11]唐炜. 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2):78-80.

[12]杨炎,崔利. 探讨颈椎病应用X线平片和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