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周璐璐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针灸科针灸病区,重庆市江津区,40226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我院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诊治时间为2021年2月-2023年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对比2组干预效果、面部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比干预前Sunnybrook评分与PSQI评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干预后2项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其面部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部神经功能;睡眠质量

面瘫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属于常见的神经炎症疾病,在冷热骤变季节多发,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眼歪斜等[1]。中医认为,该病发病原因主要为正气不足、风邪乘虚入,可将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本文观察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我院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诊治时间为2021年2月-2023年2月。入选患者均经门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均存在眼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皱眉困难等症状表现。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从43岁至70岁,平均(52.31±5.37)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从42岁至71岁,平均(51.83±5.42)岁。以上基线资料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用成功病例激励患者,促使患者建立乐观心态,消除内心焦虑、紧张,积极配合治疗。(2)面部、眼部护理。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头面部保暖,可用热毛巾湿敷面部。如眼睑闭合不全,需避免强光照射眼睛;睡觉时,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眼,也可使用金霉素眼膏,预防感染。(3)面神经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咀嚼、闭眼、张嘴等面部肌肉训练。(4)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增加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多摄入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中医特色护理:(1)艾灸。取穴印堂、地仓、四目、颊车,每穴艾灸5-8 min;告知患者艾灸后30 min不可见风,每日1次。(2)拔罐。给予患者闪罐,注意避开鼻周、眼周;实施放罐与拔罐动作时,确保稳、准、快,每日1次。(3)穴位按摩。取穴阿是穴、印堂穴、四目穴与太阳穴,每穴按摩约5分钟,共20-30 min,每日1-2次。(4)耳穴贴压。将大小适宜的王不留行籽放在医用胶布的正中间,将胶布贴压在患者的耳穴处,每隔1日更换至另一侧。

1.3  观察指标

(1)总体干预效果:评估依据为《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经过干预,如患者恢复正常表情,面瘫相关症状表现消失,为痊愈;如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表情,面瘫相关症状表现疾病消失,为显效;如患者表情改善,面瘫相关症状表现缓解,为好转;如患者表情、症状表现均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2)面部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分别采用Sunnybrook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3]、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4]评估;Sunnybrook总分9分,评分与神经功能呈反比;PSQI总分21分,评分与睡眠质量呈反比。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干预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对比总体干预效果[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5

3(6.67)

21(46.67)

19(42.22)

2(4.44)

43(95.56)

对照组

45

0(0.00)

19(42.22)

15(33.33)

11(24.44)

34(75.56)

2

5.754

P

0.016

2.2  面部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

对比干预前Sunnybrook评分与PSQI评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干预后2项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对比干预前后Sunnybrook评分与PSQI评分(分,

组别

例数

Sunnybrook评分

PSQI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5

5.83±1.24

2.75±0.69

12.57±2.41

5.26±2.09

对照组

45

5.85±1.21

4.16±0.84

12.59±2.38

8.13±2.07

t

-0.077

-8.701

-0.040

-6.545

P

0.938

0.000

0.968

0.000

3  讨论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面瘫”、“口僻”、“吊线风”等范畴,发病原因多为受凉或头面部受风吹。一般认为,该病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在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影响下所引起的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该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该病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生,尤其是20-40岁之间,多为单侧发病。

研究发现[5],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有助于促进其原发疾病的康复。中医特色护理一般由穴位按摩、艾灸、拔罐及耳穴贴压等技术组成。其中,穴位按摩与耳穴贴压可起到调理气血、疏经通络及改善睡眠的作用;拔罐与艾灸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联合应用,可发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与神经功能的效果[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比干预后Sunnybrook评分与PSQI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合以上,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伍娟,陆丽娟,林冬梅.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6):57-60.

[2]张锦.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6):129-130.

[3]姚宗花.早期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期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3):128-130.

[4]白园园.中医护理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3):9-10.

[5]魏洁,宿清翠.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新疆中医药,2022,40(1):49-50.

[6]叶卉晶.针灸疗法联合康复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7):1384-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