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政策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简析政策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何心雨,徐晨

(衢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为解决人口问题,我国相继推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再到如今的“全面三孩”政策。但要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真正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能仅依赖生育政策的调整,还需要从经济政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生育保障水平、优化生育环境、加强生育教育等,真正做到在政策、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全面保障,切实保障女性权利,创造更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育政策;经济政策;社会保障;生育意愿

基金项目:2022年12月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三孩政策下女性职场压力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城乡8类职业880名职场女性的调研”(2023R478011 )

作者简介:何心雨(2003-),女,汉族,浙江省象山县,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在读。徐晨(2003-),女,汉族,浙江省宁波市,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在读。

一、生育政策对女性生育意愿影响

调整生育政策直接而深远地影响着女性的生育意愿。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1980年开始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这项政策持续了约40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后果逐渐显现,包括生育率低迷、老龄化加速以及劳动力短缺等人口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在2013年和2016年相继推出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尽管这些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使生育率有所上升,但长期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经历了1786万的“出生高峰”后,新生儿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许多女性选择减少生育或不生育,这给我国的生育率带来了巨大压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达到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最低值,中国正面临陷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高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在2021年进一步推出了“全面三孩”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不仅是针对低生育率问题的积极应对,也展现了政府对潜在经济社会风险的预测和前瞻性思考。

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结果。据数据显示,全国新增出生了超过1000万名二孩,而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比例也从政策调整前的30%左右增长到了近年来的50%左右。

虽然,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要真正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生育保障水平、优化生育环境、加强生育教育等,以创造更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政策对女性生育意愿影响

近几年,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抚养孩子所需的资金逐渐增加,这涉及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物品、休闲娱乐、教育与培训以及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这些增加的成本无疑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面对这一挑战,“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应对的措施,从源头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以及妇幼保健的相关工作。通过广泛传播生育相关的知识来增强公众对于优生优育理念的了解。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优生优育的扶持力度,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筛查,关注妇女在孕产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健康需求,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议从构建普惠性托幼体系和均衡教育体系出发,通过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降低家庭在养育和教育方面的负担。政府通过加大对托育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托育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够享受到便捷、实惠的托育服务。托育服务的不断改善有助于女性从繁重的育儿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方向。

三、社会保障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1.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在中国女性的生育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女性生育后待遇产生深远影响。

生育保险制度旨在为女性提供经济保障,确保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充分地照顾和支持。该制度主要由生育医疗开销和生育津贴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生育津贴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生育津贴作为生育保险待遇的核心内容,其设计初衷在于补偿女性在生育期间因休假而产生的收入损失。这一机制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缓解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经济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的经济门槛,进而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从实际效果来看,生育津贴的发放对于促进女性生育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表现在政府通过减免生育假期期间社会保险费、提高新生儿医保报销比例等方式减轻女性在生育期间的经济负担以及家庭负担。生育津贴为她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和友好的生育环境。这不仅能够激发女性的生育潜力,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所有女性员工在生育期间享有公平、合理、充足的休假权利。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生育假期的具体时长、待遇保障以及雇主的责任等。同时也要扩大生育假期:适当延长生育假期,给予女性员工足够的时间恢复身体健康和照顾新生儿。同时,也应考虑设置陪产假,让男性员工也能参与到新生儿的照顾中,减轻女性员工的负担。

2.就业支持

消除职场中的性别偏见,确保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机会。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监管并落实相关政策,对于促进妇女就业和推动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招聘行为,可以确保用人单位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机会。

一方面,监管和联合约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遵守性别平等的原则。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违反了相关法律和法规的雇主,应当按照法律进行相应的处置,以起到警示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采纳主动策略来减轻雇主的生育成本压力,同样是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关键途径。通过给予财政补贴、政府采购优惠等政策激励,可以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地招用女职工,从而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三孩政策下育龄女性就业形式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胡杨;温馨;王彤;杨玉婷 现代管理,2023,第9期

    【2】促进还是抑制? 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分析 王一帆;罗淳 人口与发展,2021, 第5期

    【3】“安老怀少”:构建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穆光宗;张雅璐;侯梦舜;张雨琪;穆昱含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2期

    【4】浅析受教育程度提高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李甜甜;郭军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第11期

    【5】三孩政策的动因和效应分析 潘金洪 人口与社会,2021,第三期

    【6】全国人大代表谭琳建议: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促进新的生育改策落地 中国妇运,2022,第3期

    【7】发出“她声音”凝聚“她智慧”——全国两会上女性代表委员为妇女儿童事业建言献策 本刊采编中心 现代妇女,2022,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