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3

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白丽芳甄真

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平面内无导针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1-2021.12期间我院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行传统PICC盲穿置管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1-2022.12期间我院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行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置管的53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应用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度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危重症;PICC置管术;应用效果

将导管尖端精确放置于中心静脉(如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是通过在经外周静脉进行插管来完成的PICC置入技术[1]。近年来,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可降低频繁穿刺次数、保护外周血管等优势,PICC在化疗、输液输血、胃肠外营养等领域被广泛采用[2]。在进行PICC置入时,考虑到人体静脉系统的复杂性和个体解剖结构的差异,导致导管位置不正常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导管位置异常成为未来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3]。为了探究平面内无导针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进行了详尽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1-2021.12期间我院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行传统PICC盲穿置管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98±5.76)岁,2022.1-2022.12期间我院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行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置管的53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12±5.44)岁对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PICC盲穿置管:患者需采取仰卧姿势,术肢需外展并与身体成90度角。在放置一次性防水垫巾和止血带于穿刺区域后,确定穿刺位置。衡量导管应置入的长度以及上臂的周长。从预定的穿刺点开始,沿着静脉走向至右锁骨关节,然后向下至第3肋间,这便是导管的插入长度。在肘部以上10厘米处测量双侧上臂周长。解开 PICC 穿刺包,并戴上无菌手套。协助者负责倒入消毒液,协助扶起患者需要穿刺的那只手臂。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酒精棉球进行3次消毒,随后使用碘伏进行3次消毒,对整个手臂进行消毒处理。在术肢下垫上无菌治疗巾,并做好止血带的准备。解下手套并对手部进行消毒。穿上无菌手术服,戴上无菌手套。铺设无菌的大单和孔巾,将术肢暴露出来,露出穿刺点。在预定穿刺部位上方10厘米处绑上止血带,患者握拳以充盈静脉。去除穿刺针的保护帽,稍微松动针芯,以15-30度的角度直刺进静脉。当看到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并再往前推进0.5-1厘米,确保插管鞘的尖端进入静脉,确认有血回抽后固定钢针。单独向前推进插管鞘,将其送入静脉,左手食指压住插管鞘前端以止血,拇指固定插管鞘,患者放松拳头,松开止血带,右手将穿刺针取出,固定好插管鞘,下面放置无菌纱布。缓慢地从插管鞘中将导管推送入静脉,当导管推入15-20厘米时,告诉患者向穿刺的一侧转头,并将下巴靠近肩部,以防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拔出插管鞘时,在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在鞘的尾端处压迫静脉止血并固定导管,覆盖上无菌纱布,然后拔出插管鞘。移除导丝的支撑,分离导管和导丝的金属柄,用左手轻压穿刺点上方来固定导管位置,在右手缓慢撤出导丝的同时,去掉插管鞘,然后修剪导管长度:导管外露6-7厘米,并使用无菌剪切器垂直剪断导管,再安装减压套筒和连接器,确保导管通过减压套筒与连接器金属柄连接而且推进到底,导管不能折叠,同时将导管的翼部倒钩与减压套筒的沟槽对准,然后锁定这两部分。接着安装输液接头,抽取血液,注意不要将血抽入输液接头内,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并正压封管。缓慢地将导管从插管鞘里送入,当导管送入15-20厘米时,建议患者向穿刺侧转头并将下巴靠近肩部,以避免导管错误进入颈内静脉。在导管前端达到预设的穿刺刻度后拔出,撕裂插管鞘,将导管置于“0”点位置后,撤出支撑导丝。抽取血液,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连接输液接头,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插入有保护套的导管,并在送入导管的同时撕裂保护套。

观察组行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置管:在给危重患者穿刺之前,首先采用彩超高频探头平面内技术。这种技术方式是先在短轴切面(横切面)下,通过移动探头找到目标血管并将其置中,随后在探头中点为轴心的情况下将其旋转90°(纵切面方式),使之与目标血管平行。然后,通过左右移动探头,对准目标血管的正中央,以确保在超声图像中上下两侧血管壁清晰显示,从而确认超声正对准目标血管的上方。接下来,固定探头的左手,右手持穿刺针在探头远心端纵轴的中点旁开约0.5cm进针,以约30-45°的角度与皮肤相交,开始进针。保持目标血管与穿刺针始终处于同一切面声像图上,当穿刺针达到血管表面时,通过压下血管前壁继续进针,观察到针尾处有回血后,逐渐减小穿刺针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同时,助手可以放置导丝,超声图像可以清晰显示导丝在目标血管内的位置。随后,注射1m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沿着导丝插入扩张器,并将导管送入,最后拔出扩张器,完成穿刺。利用超声探头对导管走向进行进一步检查。指导患者将头部稍微偏向穿刺侧,并由助手在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之间的夹角位置轻轻按压颈内静脉,以观察颈内静脉横断面是否出现类似导管横断面的强回声声像图。最后,可通过拔出支撑导丝观察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内导管的声像图,并通过胸部X线确保导管尖端位置。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对比两组的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和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满分100分,70分表示表示不满意,70-85分表示满意,85分以上表示很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很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次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一次成功率(%)

观察组

53

98.11%

对照组

53

88.31%

χ2

-

7.587

P

-

0.006

2.2导管异位率对比

观察组的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导管异位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导管异位率(%)

观察组

53

1.88%

对照组

53

11.70%

χ2

-

7.618

P

-

0.006

2.2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很满意(例)

满意(例)

不满意(例)

满意度(%)

观察组

53

45

8

0

100%

对照组

53

36

12

5

90.57%

χ2

-

-

-

-

9.897

P

-

-

-

-

0.002

3 讨论

近年来,静脉内插入中央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患者静脉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6]。然而,在PICC留置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进一步改善了PICC置管过程的穿刺成功率,同时降低了导管异位的风险。超声引导下的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利用B超引导直接观察血管的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动脉和静脉位置,通过在横切面上寻找目标血管,在纵切面上使探头与目标血管平行,并左右移动探头将其置于目标血管中央,从而明确针尖位置和导丝路径。这一技术在实时引导下在肘部上3-5厘米处实施穿刺,以进入血管腔并检测导管异位等问题。在危重症患者中,这种方法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在使用超声引导下的无导针器技术时,针尖位置能够清晰呈现,而平面内操作的灵活性使得针尖方向可以随意调整,从而确立针尖的具体位置,有效提升了穿刺的准确性[7]。在导管置入过程中,超声引导下的无导针器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导管在血管内的路径,一旦遇到血管的异常形态或分支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调整导管位置,避免了术后发现导管位置异常需要额外X光片确认的情况,同时也节省了取出导丝的时间,减少了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风险[8]。相较于传统的盲目穿刺和赛丁格技术,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对组织的伤害更小、置管时间更短,且单次成功率更高。此外,该技术仅需操作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适用于危急症患者的置管操作。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平面内无导针器两步法技术在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应用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度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ilvio L ,Giacomo S M ,Francesca K ,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for pediatric acute leukemia: A retrospective 11-year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J].  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  2023,11297298231185222-11297298231185222. 

[2] Hirotaka S ,Miyuki H ,Mitsunaga I , et al.  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a nurse-practitioner-l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program on the utilization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  2023,11297298231173160-11297298231173160. 

[3] Romaric L ,Koko B ,Jerome O ,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Compared with Noncancer Patients: A Propensity-Score-Matched Analysis.    [J].  Cancers,  2023,  15  (12):   

[4]黎声,徐阳,冯静,等. 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0):86-88.

[5]杨彦飞,翟廷贵,刘敬,等. 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3):107-108.

[6]韩田育. 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保健文汇,2022,23(9):62-63.

[7]吴银霞,李威. 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J]. 饮食保健,2020(41):23.

[8]郑莹,江海云. 不同持针方式在无Site-Rite5系统引导超声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3):259-261.

[9]胡素芳,张才芹,钱秋,等.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