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魏小丽1甘在东1甘国凌2

1重庆市忠县白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联合针刺与中药疗法的价值。方法:纳选对象是2023.03~2024.03就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0例,按双盲法均分2组,分别提供针刺疗法与联合针刺+中药疗法,分析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经以针刺与中医疗法联合治疗,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整体疗效,同时还有着较高治疗安全性,建议进行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中药;疗效;安全性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临床上较常见疾病类型,以口眼歪斜、流涎等表现为主,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所造成的影响较大[1]。针对此疾病西医采取抗炎、抗病毒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疗法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症状改善,但整体疗效不佳,在中医理论不断发展下,中医技术因有着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各类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2]。此试验旨在分析针刺与中药疗法联合治疗此类疾病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纳入者均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纳入数70例,分组选取双盲法,对照组:年龄22~68岁(45.71±5.64岁),男20例女15例;观察组:年龄范围最低最高对应20岁和70岁,平均45.84±5.71岁;男女数量对应18例和17例。两组的各项资料经对比后均无差异,有着可比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针刺疗法,取太阳穴、阳白穴、翳风穴、合谷穴、水沟穴、风池穴、迎香穴等穴位,常规对所选穴位进行消毒后,取毫针快速进针后使用补法轻捻行针,待得气后留针20min,在此期间行针1次,5天/周,共计进行4周治疗。观察组则在以上治疗上加入中药疗法,药物选取白附子 6g、川穹 10g、防风 10g、红花 10g、淫羊藿 10g、全蝎 10g、皂角刺 12g、炒地龙 15g、蝉脱 15g、僵蚕 15g、白芷 15g、白芍 20g、钩藤 20g、葛根 20g、黄芪 30g,以水煎煮后取汁,每日早晚各温服1次,持续进行3疗程治疗(10d为1疗程)。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无效(面部痉挛且外形未对称,各项体征无明显改善);有效(无损伤性不对称,虽静止是面部正常但口角呈明显不对称状态);显效(皱眉闭眼基本正常,口角略有歪斜或者无歪斜);经对有效率和显效率进行计算后得出总疗效率;

(2)不良反应,恶心、血肿、其它;

(3)中医症候积分,鼻唇沟与额纹消失;面部麻木;眼睑闭合不全,0~3分对应无症状及症状严重。

1.4数据处理

以SPSS 27.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选择以均值与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呈现,以t检验两组间的差异;对于分类变量,采用百分比n(%)展示,以卡方检验差异,当P<0.05时,表示结果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比对照组高,结果差异明显,P<0.05。2组在治疗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P>0.05。

1 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疗效率

对照组

35

7

17

11

28(80.00)

观察组

35

1

20

14

34(97.14)

x2

-

-

-

-

5.081

P值

-

-

-

-

0.024

2.2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指标2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各项症候积分均比对照组低,结果差异明显,P<0.05。

2 中医症候积分(x±s

组别

例数

鼻唇沟与额纹消失

面部麻木

眼睑闭合不全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5

2.14±0.60

1.23±0.45*

2.07±0.54

1.12±0.56*

2.12±0.65

1.30±0.72*

观察组

35

2.17±0.58

0.76±0.38*

2.02±0.55

0.83±0.41*

2.09±0.71

0.89±0.40*

t值

-

0.213

4.721

0.384

2.472

0.184

2.945

P值

-

0.832

0.000

0.702

0.016

0.854

0.004

注:与同组治疗前指标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归类于“面瘫”范畴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导致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神经,阻碍面部气血的正常流通,进而引发面部肌肉迟缓无力,需以循活血通络、清热祛风为治疗原则,旨在尽快恢复面部神经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3]。针刺疗法作为常见中医特色技术,通过对所选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达到疏通经络、增补气血以及促进血液流动的效果,有助于恢复面肌功能[4]。在中医疗法中采用白附子具有驱散风邪、舒缓经络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面神经部位的水肿状况;全蝎和僵蚕配合使用能够祛风解痉、通络活血,与针刺疗法联合治疗,可加快局部淋巴和血液的循环,从而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增强面神经的血氧供应,实现经络通畅、气血调和的目的

[5]。此试验结果得出,治疗后在总疗效率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且2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可见采取联合治疗所得到的疗效更佳,借鉴价值更优。

总体而言,采取针刺疗法与中药疗法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方案,可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促进病情转归,应予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虞斌, 廖源, 吴倩, 潘晓雯等. 梅花针刺疗法结合面肌功能训练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社会功能的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18 (12): 2441-2445.

[2]陈惠婷, 陈国莲, 陈荣钊.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新疆中医药, 2023, 41 (04): 32-34.

[3]鲁海娟, 李成国. 芒针透刺加灸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3, 55 (14): 146-150.

[4]黄紫龙, 黎洪健, 张世杰. 雷火灸配合特殊刺透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23, 42 (05): 132-133.

[5]宁雷. 毫针穴位针刺联合面瘫散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 45 (03): 177-179.
作者简介:姓名:魏小丽,出生:(1989、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市忠县,职称:主治医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康复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