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1
/ 2

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研究

侯小丽

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 邮编:251400

摘要: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12月某医科大学肝胆医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协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预防;管理

引言

MHD是肾内科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流、弥散的方式将与人体内血液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与患者体内血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以及各种代谢废物、毒素等,维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稳,延续患者的生命。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是目前血透室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具有长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费用低等优点,是MHD患者优先选择的血管通路。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MHD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加,血管通路的质量也会逐渐降低,加之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感染、堵塞等并发症发生,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对MHD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49.39±5.41)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0~80岁,平均(49.43±5.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透析期间向患者耐心讲解服药方法,指导患者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等;观察患者病情,监测与维护透析通路;在科室走廊悬挂健康教育宣传海报,发放健康手册,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空闲时间可自行学习血液透析相关知识,通过抽查提问的方式,加强患者认知;组织健康教育活动,邀请自我管理能力较佳的患者分享康复经验;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1次,询问患者饮食、生活习惯、通路维护情况、疾病恢复情况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每次随访时间30min,之后每个月随访2次;干预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延续护理。(1)创建延续护理小组。由2名透析科医生、1名护士长与若干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延续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定期开展培训,共同制定延续护理方案。每3名护理人员与1名高资历医生负责2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每人负责5名。(2)个别干预。针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可采用一对一指导,利用透析时间开展床旁健康教育,通过沟通交流加深他们对疾病的认识。(3)建立手机微信群。指导每例患者加入微信群,设置5名专业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该群管理员并轮流排班,每晚7:00于群内发送健康教育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相关疑问。(4)饮食指导。每次透析时给予患者饮食方面的指导,时间不低于10min,强调健康饮食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以患者的饮食习惯为依据,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按照复查的结果及时调整饮食。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水量,每日总饮水量为500mL,叮嘱患者控制盐、蛋白质等摄入。针对血液透析水负荷过多者,叮嘱患者钠盐摄入量不超过4.0g/d。(5)动静脉内瘘护理。在内瘘成熟前后指导患者每日坚持手臂运动,以防有内瘘一侧手臂受压。透析前轻柔清洗内瘘,保持内瘘干净。透析完成后2~4h根据穿刺部位的压迫情况,放松或解除适当穿刺部位的胶布。在透析24h后指导患者进行热敷,并正确按压。(6)建立透析居家日记。指导患者每日记录血压、体质量、服药种类及剂量,准确掌握患者身体状态。发放体质量秤,叮嘱患者记录体质量的同时注意控制水分增长。以化验结果为依据适当调整用药,以改善贫血。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透析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血液透析成为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重要措施,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依旧不理想。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与其躯体症状、肾功能、并发症、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规护理干预往往只注重患者透析治疗期间的护理,而忽略院外患者日常生活等的护理工作,易导致部分患者透析后病情恶化,影响护理效果及患者身心健康。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包括健康、认知、行动等,是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复杂的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为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及系统化,成立延续护理小组,提高每名小组成员专业技能及素养,使护理程序有据可循,为患者提供细致、全面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对于出院后多数患者依从性下降的情况,通过建立微信群,保证患者出院后仍能接受正确的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进而促使其行为发生正向改变,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采用入户指导方式与患者建立亲密联系,开展饮食指导,嘱患者每日饮食应充分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有效避免低血糖、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需长时间依靠内瘘血管通路进行治疗,注重动静脉内瘘护理能够避免穿刺部位出血、感染,保证血液透析安全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精神压力过大,对透析的耐受力降低,导致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患者对饮食、用药等一系列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延续护理重视建立透析居家日记,监测并督促患者记录家庭用药、饮食等行为,减少患者对他人的依赖,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护理中,做到科学饮食、合理安排起居,有助于患者机体各功能恢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多数患者往往因需长期血液透析而产生多种负性情绪,影响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多关怀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温暖,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促进患者积极应对疾病与血液透析,有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协同护理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自护理能力,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理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4):178-179.

[2]周晶虹.全程跟踪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相关并发症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319-322.

[3]张慧.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干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5):44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