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潘利娟  

四川省武胜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四川武胜   6384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源于冠状动脉的病变,当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骤减或中断时,心肌便陷入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状态,甚至坏死。此病来势凶猛,病程缠绵且病情十分危重,它不仅深刻摧残着患者的身体,更在心理上投下沉重的阴影。因此,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时,需格外警觉,尽早识别病情征兆,果断实施抢救措施,努力提升心肌梗死的治愈率,为患者赢得生机,减轻病痛带来的身心折磨。

关键词:心肌梗死 护理 观察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显著,常有胸骨后剧烈疼痛、持续发热等症状,伴随白细胞计数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该病还易引发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症状疼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症状,与心绞痛相似但有一些特殊之处。通常在清晨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程度较重,可能长达数小时甚至更久。与心绞痛不同的是,心肌梗塞的疼痛诱因通常不明显,并常常发生在休息时。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常表现出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濒临感。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而是出现休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有时疼痛部位在胸部之外,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或骨关节痛。因此,及时识别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全身症状是心肌梗塞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常包括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现象。这些症状通常在疼痛发作后2448小时内出现,且与梗死范围相关。发热一般在38℃左右,很少达到39℃,持续时间约为一周。这些全身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梗死区域释放出坏死物质引起的。及时观察和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提高对心肌梗塞的认识和诊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心肌梗塞还可能引起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搏动时伴随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这些症状与受影响的迷走神经、心排出量降低和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患者可能还出现肠胀气,严重病例甚至出现呃逆。这些胃肠道症状的出现进一步提示可能存在心肌梗塞,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心肌梗塞的合并症常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并可导致心室颤动致命。此外,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时有发生。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约有10%的患者会伴随休克,通常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因心肌梗死范围广泛、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所致。早期可能出现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合并症对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可能导致右室梗死,引发急性右心衰竭。其特征为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低血压或休克。及时察觉并处理右室梗死的症状至关重要,以防发展为更为危急的情况。

    病情的观察

重视梗死前先兆,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随即接受72小时的心电监护。必要时应随时记录心电图情况,并密切关注周围循环状况、尿量、意识状态和体温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医生报告。这一系列的监测和观察措施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75%到95%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多数出现在病后12周内,尤其在最初的24小时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也可能伴随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包括频繁多源性室性早搏、R波增高、房室传导阻滞进展至二度以上、心率低于40/分。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增快和肺部湿啰音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迹象。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加强护理。这些观察和及时报告的措施有助于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必要时用温水浸泡,促进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患者常感到病情严重引发焦虑、恐惧、紧张和悲观情绪。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深入解释,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安慰患者、减轻思想负担和紧张情绪,鼓励树立乐观情绪和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提倡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关心和支持有助于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2)卧床休息:

治疗心肌梗塞必须进行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在急性期(10天至2周)内,以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耗氧量、预防病情恶化。护士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包括洗脸、刷牙、进食、上厕所和翻身等。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第二周可在床上活动,第三周可开始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要避免探视,以免激动情绪导致心律失常。这样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病情,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提高康复质量1

    (3)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低热量、少食多餐的原则,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由于患者通常卧床休息,心功能减弱,心脏泵出血液的能力下降,因此饮食宜选择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急性期一般需要流质饮食以预防便秘和腹胀,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随着病情稳定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同时可考虑口服缓泻剂,以减轻用力排便对心脏的负担,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在必要时,还可考虑使用缓泻剂或灌肠剂保持大便通畅。这些措施旨在维持患者体内平衡,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4)疼痛护理:

心肌梗塞常表现为持续的心前区疼痛,患者会产生焦虑情绪。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确保其卧床休息,并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合适的镇痛和镇静药物。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摆脱不良心态,以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些措施有助于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治疗效果,使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积极配合康复2

    (5)吸氧:

在急性期,合理使用氧气对心肌梗塞患者至关重要。初期应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可改为间歇低流量吸氧(34L/min),持续12天。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减小梗塞范围,提高血氧水平,并缓解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变化调整吸氧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氧疗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6)用药护理: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按医嘱给药,并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要监测血压变化,留意是否出现头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药物有效输送,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7) 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食物。同时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适量摄入蜂蜜,坚决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营养、维持健康,同时减少心脏负担,促进康复。

    (8)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预防褥疮,每1-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干燥清洁。这些建议有助于减少褥疮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皮肤健康。

    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在康复期,可以适度进行康复锻炼,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锻炼时要留意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脉搏增快等症状,以及心律、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合理的锻炼有助于康复,但必须谨慎进行,以确保患者身体能够适应且不会引发新的风险。

按医嘱定时服药,携带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定期门诊随访。指导患者和家人,疾病突然变化时如何采取紧急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药物治疗的规律性,提供应对急症情况的正确指导,维护患者健康和安全。

    出院指导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46周内进入恢复期,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出院,但仍需继续冠心病治疗,包括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次心肌梗塞,并定期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减少浓茶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加强锻炼以防止肥胖,减轻心脏负担。建议患者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保持冷静心态,促进体力恢复,避免过度劳累,规划合理运动,维持良好心理状态。要多次向患者传授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以预防并发症。同时,介绍心肌梗死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掌握运动计划,及时关注患者运动后的感受,注意是否有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根据患者的心态适当解释病情和预后,使患者正确理解疾病,增强对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举措有助于患者全面恢复健康,预防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1] 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 .20212513:70.

[2] 刘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临床实用护理杂志,2021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