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趋势及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3

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趋势及问题分析

谢龙建  王浩 盘建  吕小斌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400020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创业学院  湖北省430074

重庆市黔江区职业教育中心,重庆400020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400020

摘要: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虽然较高,然而与职位要求的匹配度较低;同时,职校学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存在组多问题,对就业质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稳固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不断强化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和通用能力提升;同时,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强化就业支持的力度;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困境学生的就业信心,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关键词: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就业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国办发〔202311号)明确强调“拓宽渠道促进高校学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广泛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募集不少于100万个青年见习岗位,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在政策上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一、职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更是关乎亿万家庭的发展,还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与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大局紧密相连,同时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为实现“稳定就业”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成为解决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战略。

(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他们是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这些学生的就业能够直接推动西部地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们的就业还能够带动更多人的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家庭生活质量提升。通过促进学生通过系统技能学习和实践,掌握一技之长,进而顺利进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的转化。对于许多来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独立,更代表着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三)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优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西部地区在人才储备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为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才短缺的状况,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职校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一)基于定量的研究概况

本文基于网络调查方式,全面收集了云贵川渝等中西部重点地区130余所职业学校往年的就业状况数据,总共涉及实施了14396份调查,经过剔除无效调查524份,最终得到了有效调查结果共计13872份,评价有效率高达96.4%。在统计样本中,男生人数达到8078人,女生人数为5794人;就读职业高中的人数为8075人、普通中专学校有3367人、技工学校有1964人、成人中专学校则有454人;其中,加工制造专业大类775人、信息技术专业大类2337人、交通运输专业大类1949人、医药卫生专业大类1943人、旅游服务专业大类1245人、财经商贸专业大类1221人、教育文化专业大类1096人、其他专业大类1306人。

(二)统计分析技术及方法

本文采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21.0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评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得出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总体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业质量采取的调查工具为“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评价网络调查问卷”,问卷根据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设计,其信度系数为0.897,并进行了各维度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问卷共包含26个满意度调查内容,采用了Liket五点计分方式。

三、就业趋势及影响度分析

(一)学生就业准备情况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影响

笔者运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职匹配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全面分析以就业准备为核心的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展,调整后的R2分别为0.079、0.229、0.118。可见,建立的回归模型对解释就业质量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其中,对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的解释力较强,而对人职匹配率的解释力较弱。显著性检验的F值分别为163.502、559.036、252.789,在0.001显著水平上,表明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有效性。可见,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包括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于就业后的人职匹配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基本能力越高,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了解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这将使得他们的人职匹配率更高,岗位适应能力更强,并且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人职匹配率、岗位适应能力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紧随其后的是职业道德和基本能力。

(二)学生就业支持水平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明显

就业支持包括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课程开设、就业跟踪等情况。笔者以就业支持作为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包括人职匹配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为了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团队分别建立了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分别为0.050、0.224、0.257。可见,回归模型对就业质量各个维度的解释能力较好,尤其是在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方面,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大,而在人职匹配率方面,解释能力较小。统计显示,就业支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学校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对学生的人职匹配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学校的课程教学主要影响学生的人职匹配率和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的人职匹配率受就业指导影响最大,其次是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起到最大的作用,其次是实习实训和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对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四、西部职校生就业趋势分析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总体就业质量高,但人职匹配率不足

从就业质量的现状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在工作满意度和岗位适应能力方面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人员职位匹配的程度较低。就就业准备状况而言,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了解程度较高,并且遵守程度相当不错,基本能力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尽管在专业能力方面还有一些准备不足的地方。在学校的就业支持方面,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较高,然而对实习实训的满意度稍有降低。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实习实训的满意程度较低,学生在专业能力准备方面稍微不足,导致就业后的人与职业的匹配度较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习实训在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验证和理解理论课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同时还培养和获取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认同,还有规划和培养职业行为的作用。实习实训的成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产生重要影响,实习实训结果不佳会使学生难以准确巩固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从而造成就业时匹配度低的问题,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准备相对不足

一是职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和对自身定位不清晰。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对职业规划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关注不够;缺乏主动了解就业信息的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优势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这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往往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二是就业准备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方面。许多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也有待提高。这些不足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难以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

三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就业与岗位适应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匹配率和岗位适应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求越来越高。职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行业的职业素养。职校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职场,他们具备丰富的职业道德知识储备,这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理想职位,开启良好的职业发展之路。

(三)切实提升西部职校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对策

一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强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二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四是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五是优化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优化就业环境,为西部职校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西部职校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彭正霞,陆根书,李丽洁.大学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57-64.

[2]信长星.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12(6):2-5.

[3]李群.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经贸实践,2018(11):314-315.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三教’改革实施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0-DP-05);2022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2022GB236)。

作者简介:谢龙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政策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王浩,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担任湖北省创业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