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生“花”——作文提分策略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纸上生“花”——作文提分策略浅析

刘云兰

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作文是语文考试专项中占分最大的一个,有50分。但同时却也是很多同学苦恼的一项,无论怎么写都只能拿到30分左右,甚至于更低。追其原因或者是思路不清,条理不明,或者是语言平淡,词不达意,又或者是材料陈旧等。根据以上原因总结为四大方面,分别是情感、结构、材料和语言。

关键词:情感、结构、材料、语言

一、笔外有温度——扎情感之根

巴金在谈自己的写作原因时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的确,写作就是为情而造,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所以写作就是一趟交付情感的旅程,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和冲动,所谓“以我手写我心”。

从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文豪身上我们也都可以捕捉到情感的蛛丝马迹。如王维的《相思》,其中的红豆并非简单的红豆,而是一缕寄托着对友人深深眷怀的悠悠情思。推而广之,杨柳并非简单的杨柳,地坛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坛,父亲的背影又怎么能只是一个背影?这些我们身边的日常风景早已变成了情感寄托物,亦或情感本身。文章只有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情意交融,才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否则,无论语言有多精彩,词藻有多华丽,都不能直入人心。人心者,莫乎于情!情动才能辞发。而

二、笔下有逻辑——修形式之枝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点评学生的作文:“缺乏条理、没有层次、逻辑混乱!”其实所谓的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都指向了一个共同得分点,就是文章的结构。我们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表达层面的有一项是专门针对文章结构提出了要求:一等作文——结构严谨;二等作文——结构完整;三等作文——结构基本完整;四等作文——结构混乱。那什么样的结构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是以下两大类。

线索式

未经整理的材料就像散落的珠子难以拾起,更难以运用,但是如果能用一根线串联起来就会变成美丽的珠链。这里的线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一粒粒珠子则是那些相对分散、独立的材料,通过串联使线索和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烘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的线索除了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事、人、时间、空间或某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例如《羚羊木雕》一文,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串了少年与好友和少年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几件事,突出赞美了少年心中纯洁真诚的友谊,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成年人)重财轻义的行为。一条“线”,几颗“珠”,就使文章形散神聚,主题鲜明。

呼应式

呼应式结构,就是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事由在结尾处加以回答或深化,给人以有头有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让读者掩卷静思、回味无穷。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开头指出了“斯是陋室”,结尾处是“何陋之有”,首尾都提及“陋”,起到了呼应作用。当然不仅古人如此,现在的很多作家也都乐于采用这种结构。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前后的“背影”相呼应,并与文章标题一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就使文章浑然一体,一脉相承。

三、笔间有故事——展素材之叶

著名作家茅盾也曾说过:“园艺家常常把太多的蓓蕾摘取,只留下两三个,这样就得到了特别大的花朵。”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写作过程中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众多素材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目的是为了收获更大的“花朵”。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让所选的材料切题、典型又新颖出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小”巧拨千斤

这是一种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发掘其不寻常的内涵,拓展延伸到整件大事,从而表现大的主题的方法。而且小事小物,人们比较陌生,用它作材料为文,会让人有全新的感觉,往往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如《变色龙》中写的是警察如何处理狗咬人这件小事,却揭示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再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通过对一些寻常百姓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整个民族的风貌。这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所谓“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

“新”独树一帜

文贵出新,关键是题材出新,但俗语又有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要使作文的选材新颖独特。首先不要选用自己的第一构思,不能你有我有大家有。比如说到母爱就是妈妈风雨天背着自己上医院看病,亦或怎么辛勤工作为孩子赚取学费等等,这些都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就容易陷入套板反应,变得俗滥。其次要有逆向思维。攻城掠寨,正面进攻往往难以制胜,而改成侧面迂回,倒能以奇制胜。这种方法用在作文的选材上,也就是从题目的反向取材。举个例子,如果写尊重这个主题,可以试着从反面入手。比如写某个成绩不好的同学曾下定决心要赶超别人,但他的努力却被别人嘲讽和漠视,以至于信心被摧垮,文章结尾再来呼吁要尊重差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进取心,这样的文章就能相对脱颖而出。

四、笔尖有诗意——绽语言之花

选定材料之后如何去组织好它们呢,这就是文章的语言。前面铺垫得再好,如果语言寡淡,啰嗦,甚至出现语病那也会功亏一篑。所以最后一步就是要美化语言。如何使语言更生动优美?这里总结为“两感法”,分别是画面感、流动感。

画面感

要使文章有画面感,首先要巧用表达方式——描写。描写可以分为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重点提一下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交代背景、反映人物心理等多重作用。举个例子,要写心情就不要只写心情,开心时可以写“春风拂面桃花开,流水潺潺绕山崖”;悲伤时可以写“冷星残月窗影摇,风自悲鸣雪自嘲”。这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也就是间接抒情,目的是让读者自己通过阅读去体会、去感受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就好比这杯水是甜是咸,需要自己亲自通过品尝来知晓,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甜的或是咸的。如“妈妈推门进来,给我送了一杯牛奶”,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记叙,但如果能加入些许描写,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吱呀”一声,妈妈悄悄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轻轻地把一杯牛奶放在了桌上。放的一瞬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又好像生怕这目光惊扰了我,赶忙垂下眼退出来。窗外,大树浓郁的翠盖下,一朵朵小雏菊开得正欢!修改后的片段加入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也更加含蓄并富有韵味。

流动感

宋人吕祖谦曾指出:“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说的就是,写文章要做到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使语言呈现出整齐华丽又灵动多姿的变化之美,既有节奏感,语气畅达;同时,又有一种舒卷自如、无拘无束的的美感。如“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运用短句,使文章节奏紧凑,从而表现了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运用长句,则使文章节奏舒缓,表现了插秧时的细节,为月下插秧的场景增添了诗意。

综上所述,所以想要纸上生“花”并不难,定主题,明结构,精选材,美文辞;有情,有形,有料,有动感,有画面。当然写好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细水长流,方能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丽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策略探究[J].语文新读写, 2022(4).

[2]赖秀芬.新课改下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方法研究[J].课外语文,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