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装配式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

李佳

建银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分公司 830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模式,具有工业化生产、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等特点,可以显著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降低能耗和污染。然而,装配式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涉及多个环节,需要系统规划和精细管控。本文从设计、采购、施工和运维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造价管控策略。在设计阶段,采用模数化设计和BIM技术,优化建筑模数和结构,降低设计变更带来的增加费用;在采购阶段,实施集中采购,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在施工阶段,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控制工期延误、返工等造价风险;在运维阶段,建立维修基金,规范维护流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通过全过程造价管控,可以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全过程造价管理 模数化设计 BIM技术 集中采购

1装配式建筑概述

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凭借工业化生产、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等优势,在建筑行业引起广泛关注。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并进行装配,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拼装而成的建筑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幅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以来,这一新型建筑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1亿平方米,年新开工装配率达到28.6%。一些发达城市的装配率更是超过50%,如北京达到65%,上海达到58%。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正逐步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持续进步、示范工程逐步铺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实现大规模标准化设计、如何提高构件预制质量、如何优化物流和施工组织等,都需要建筑企业和科研单位进一步深入探索。只有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系统优势,才能真正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1.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和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模式,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预制装配构件,通过模块化的施工方式组装而成。装配式建筑体现了标准化设计理念,可以实现部品和构件的可复制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构件的工厂化精准制造,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装配式建筑的部件制造、运输和安装环节,均采用自动化作业,有效规避了人为失误,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使装配质量得到了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室内作业环境有利于施工质量把控,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普遍优于传统建筑。

装配式建筑还具有建造周期短、环境影响小等优势。以北京一处住宅小区为例,装配式建造仅用时13个月,施工现场无扬尘、噪音污染,而同地段传统工程耗时18个月。装配式建筑减少临时用地、回填土等,未来还可以方便拆卸、重复利用,较之传统建筑更加环境友好。

装配式建筑凭借其特有优势,正在各地逐步推广应用。2023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约为25%,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有理由相信,装配式建筑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实现更大发展。

2装配式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2.1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传统建筑有着明显区别。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预制构件组装而成,构件生产成本对整体造价影响较大,需要通过标准化设计和模数化构件优化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现场装配周期较短,但对运输、吊装等环节的要求较高,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工期延误和返工,从而增加费用支出。

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贯穿全过程,涉及设计、采购、施工和运维维护等多个阶段。各阶段造价控制目标不尽相同,管控重点也有所侧重。在设计阶段,重点是利用BIM技术优化模数和结构,避免过度个性化定制;在采购阶段,需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集中采购;施工阶段的重中之重是现场质量和安全管控;而运维维护阶段则着眼于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维修保养成本。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全过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建模和数据采集,收集整个工程的各阶段实时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机制,确保造价管理的公开透明。值得注意的是,装配式建筑涉及较多利益相关方,造价管理不能简单地传统思维,而应在利益协调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实现共赢。

2.2 全过程造价管理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意义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贯穿整个建设过程,涉及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运维维护等多个环节。全过程造价管控不仅有助于控制建筑成本,还可优化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有别于传统施工方式,生产和施工存在显著差异。工厂预制构件占比高,整体协同作业效率更高,岗位分工和责任划分更加明确。而且,构件运输和安装等环节也有自身特点。这种特殊的建造模式决定了造价管理必须贯穿全过程,形成闭环管理。如果缺乏全程造价管控,将无法应对装配式建筑多环节、工序互联的复杂情况,难以全面掌控成本。

另一方面,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的造价管理侧重点有所偏移。例如设计环节,模数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对造价控制有较大影响;采购环节,集中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更加重要;现场施工环节,安装占主导,工程造价特点亦有变化。这些差异均要求进行全过程系统把控,对每个环节实施针对性管控措施。只有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精准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可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意义重大。践行全过程造价控制理念不仅可实现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还有助于生产和施工效率提升,有利于实现工程价值最大化。紧密结合建造全过程,管控各环节成本流向,可为工程项目带来切实经济效益。

3装配式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策略

3.1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控

模数化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其通过将结构和空间按照统一的模数进行分割和组合,从而实现标准化设计。在设计初期,需要结合建筑功能和用途合理确定模数,并在后续设计中严格执行。模数化设计不仅可以减少设计变更,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标准化部件,降低生产和安装成本。与此同时,BIM技术作为模数化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对建筑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发现设计缺陷,避免后期返工。设计团队应当熟练运用BIM软件,将设计意图准确地转化为数字模型。

装配式建筑设计需要注重部件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避免过度定制导致部件利用率低下。原材料和部件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另外,设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和生产能力,把握模数和部件尺寸的最优取值范围,使设计方案更加切实可行。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还能提高工厂生产效率,最终为业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模数库和部件库。依托云计算和BIM技术,建立基于标准化的设计共享和审查机制,提高设计质量。近年来,广州市某建筑公司与本地高校合作,通过编制PC构件通用模数体系,形成一整套精细化设计标准,使得每一个环节无缝衔接,确保工程造价在可控范围内。

3.2 采购阶段的造价管控

装配式建筑采购阶段的造价管控主要围绕集中采购展开。生产模式从分散转向集中,可大幅提高供应链效率。集中采购可实现批量订单,压低单价。稳定的订单量与长期合作有利于双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集中采购需要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重点供应商应具备产品质量保证、交货周期管控、应急响应等能力。制定统一的供应商资格审核标准,优中选优,促进供应商整体水平提升。加强供应商业绩考核,与供货质量、价格实现动态挂钩。对不合格供应商采取约束措施,避免二次采购。

结语:大型建筑集团还可借助自身实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自有品牌。集中化生产既可满足内部需求,还可对外销售。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但规模效应可在采购、生产等多个环节节省费用。产业链一体化可全程掌控质量,消除流程交接风险,降低系统性支出。目前,多数企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但这无疑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孝全,范沛沛,吴华勤,苏海波.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

[2]李秋菊,张军华,付晓蓉,汤云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生产准备工作及造价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

[3]韩云鹏,刘欣.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策略研究[J].工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