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及思考

秦芳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443000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压力性损伤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这种局势中凸显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服务人员都是具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除了可以线上问诊,还可以线下上门服务,解决了居家患者出行不便的问题;同时,互联网+护理服务也是延续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了患者因压力性损伤而增加的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出现,也激励着护理人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如何优化互联网+护理服务也是当代护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互联网+护理服务;延续护理;综述

引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医疗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不仅包括对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包括对健康的维护。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疗体系中每年约有200万人接受治疗,其中约有300万人患有慢性疾病,另外还会有500多万人需要进行长期的护理。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由于其生活能力较差、自理能力较弱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甚至会出现褥疮、尿路感染等情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认知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在我国各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护理服务”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线上复诊等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预约挂号、支付费用等方式进行线下就诊[1]。在该背景下,本研究以“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切入点,对其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优势、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1.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压力性损伤护理优势分析

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需具备以下条件:医疗机构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所依托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当具备开展家庭病床、巡诊等相应服务的功能,可以独立设置或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设置。同时,还需配备护士相应资质,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专科护士资质。而上门护理服务是指护士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根据《上门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所要求的条件进行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一种方式[2]

2.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压力性损伤护理措施

2.1.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省市均出台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相关政策,但由于地域、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医疗机构所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内容、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发现,各医疗机构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大多局限于基本生活护理方面,但由于患者所处位置、疾病性质等因素,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等压力性损伤高风险人群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患者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另外,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可能会存在压力性损伤病例数量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应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3]

2.2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成立互联网+护理小组

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线上咨询、智能评估等服务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管理;在线上完成信息录入、服务预约等流程,从而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护理效率,同时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组建了一个专门的项目团队,其主要成员来自医院的伤口护理部门,包括六位护士,他们中有三人具备国际伤口和造口治疗的专业资格,另外的三人是专攻伤口处理的护士。这个项目的领导者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而另一位具有国际伤口和造口治疗资质的护士则被任命为质量控制人员。在开始该项目之前,这位质量控制员会对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成员提供关于项目执行方案和研究工具使用的培训[4]

2.3加强培训教育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特殊护理方案,持续六个月的时间。该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会在每个季度的初始阶段,通过社区举办一次关于压力性损伤防治和护理技巧的专业讲座;其次,我们会安排患者到社区更换药物的服务点,并根据需要提供家庭护理支持;第三步是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压力性损伤护理问题的微信群,群内成员可以随时提问或寻求解答;第四项措施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引导有需要的患者前往我们的伤口诊疗中心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最后一项举措则是鼓励社区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来到我们的伤口诊疗中心学习一个月。

(1)采取干预方式。定期进行网络教学和健康培训,并在现场提供远程指导。

(2)采取了以下介入策略:通过互联网的协助,每个月举行一次线上的工作会议,参与的人员包括项目的全体成员,主题是关于如何防止和治疗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同时也会就此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此外,我们还设定了专门针对伤口管理的社区远程医疗服务站,一周内有两天开放,在此期间,我们的伤口护理团队都会互联网与该站点工作人员保持在线视讯以提供实时的护理建议。他们会对伤口状况进行准确评价并监督每一个护理过程,保证所有伤口得到正确的处理。对于现有的伤口敷料的使用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详细解释,同时也向社区护士提供了有关病人及其照顾者的家庭护理教育。最后,我们会根据需要随时对这些病人在家里的情况进行远程辅导[5]

3.结语

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但护理资源匮乏的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护理资源分布不均衡,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需要加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同时,各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岩, 刘晔, 王倩, 崔宏冰. 基于“服务质量模型”+“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的青岛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 2023, 38 (21): 1980-1984+1988.

[2]施春娜, 郭晓莉, 孙凯丽, 陈芳芳, 徐倩, 柳春波, 盛芝仁. 标准化护理服务程序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 2023, 40 (10): 65-70.

[3]左晓霞, 郝静瑜, 白文辉, 谷心灵, 唐明.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压力性损伤患者居家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 (11): 46-49.

[4]钟艳清, 邓永红, 周少君, 冯桂贞. 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应对长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需求的效果研究[J]. 黑龙江医药, 2022, 35 (04): 976-978.

[5]刘静雯. 创面负压治疗技术联合“互联网+护理服务”对1例老年重度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 32 (11): 1384-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