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张蕾  宋锋

山西省儿童医院  030013

摘要:目的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分为2组,各68例,分别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与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组。观察2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患儿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家长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疾病知识、预防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及用药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依从性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3.82%(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1%,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为98.53%,高于对照组的88.24%(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可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及患儿依从性,可有效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儿科护理;应用

引言

大部分患儿在接受治疗时的配合度较低,再加上

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表达清楚自身的感受,从而导致家长出现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进而加大临床护理难度,容易引发护患纠纷。从儿科临床护理实践来看,发生该类问题主要与家长过度紧张以及缺乏健康知识等有关。以往儿科护理工作主要侧重于技能操作层面,不重视健康教育,无法满足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导致儿科护理质量下降,家长的满意度较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男14例、女2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41±0.67)岁;家长男12例、女26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47±2.25)岁。研究组患儿男15例、女25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37±0.72)岁;家长男11例、女27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8.53±2.34)岁。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不低于3岁;(2)临床资料完整;(3)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2)家长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3)因其他因素中途突出研究者。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查体、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性化护理和家庭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 

收集和整理患儿的病史、家庭背景、家属受教育程度等基本资料,制订以家庭为中心的规范化健康教育方案。

1.2.2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严格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护理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和人文讲座,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对儿科护理人员而言,注意支持、鼓励、尊重患儿,并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和护理服务需要,与其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积极健康的信念。

1.2.3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房中张贴各种卡通图案和墙纸,并在接待处放置玩具,缓解患儿恐惧,拉进护患距离;将呼叫器放在患儿及家属易取之处,在有安全隐患的设施(如饮水机、微波炉、插座等)旁边张贴温馨提示语,避免各种意外的出现;在病房内适当放置玩具,病房患儿可以通过共同玩玩具,缓解住院带来的陌生和恐惧感;为家属提供每日订餐,同时配备病区便民箱

1.2.4规范护理服务流程 

在做好“七声”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尽力营造周到服务、温馨服务和优质服务的良好环境,将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利益和满意度放在首位;迎接患儿、礼仪着装、征询意见、文明用语、称呼患儿、送别出院规范,做到“六规范”;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做到想在患儿、走到红灯呼叫、做到患儿开口前,即做到“三前”,努力以最好的服务形象面向患儿及家属,努力达到患儿、家属和社会满意的水平。

2结果

2.1健康知识知晓程度

2组家长护理前健康知识知晓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2患儿依从性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依从性更高(P<0.05)。

2.3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3讨论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护理方法使用不当而产生的损害事件。临床中,引发护理风险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时,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就会不断上升。就儿科而言,患儿的疾病种类较为多样,同时他们病情的发展较为迅速,这对于治疗和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在护理实践中,患儿认知能力有限,其不能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而且容易因个人因素而出现药液渗出、导管滑脱、跌倒及坠床等多种意外事故,这不仅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病痛折磨,而且影响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容易影响家庭生活,引起医患纠纷。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中,防范护理风险是基于临床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护理手段,其结合以往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治疗,有效提升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具体而言,在护理实践中,其首先会创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这为护理风险预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实际护理中,其注重以往护理中风险事故的有效分析,然后针对性地编制护理方案,开展具体的护理风险管理。从护理内容来看,防范护理风险要求医务人员注重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全面改进。在护理中,关注医务人员多种护理能力的有效培养,并且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这有效地降低了儿科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儿科护理质量。本次试验中,对观察组患者护理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可见在护理中防范护理风险,护理效果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取规范化健康教育可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及患儿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薛小海,苏丽丹,李苗苗.多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5):166-167.

[2]薛丽丽,黄俊,李云,等.规范化系统性健康宣教平台搭建及其对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的促进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5):980-982.

[3]王艳.亲情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1,11(5):1071-1072.

[4]田瑶,杜晓红.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9,20(35):123-124,129.

[6]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9,51(1):98-102.

[7]周丽仙,郑芳,甘华英.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用于儿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