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应对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策略

谭学锋

重庆市梁平区聚奎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这很不利于学生总体的发展。数学一直是初中学段的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中学生学习中更为常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究其原因,寻找策略,从关心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分解数学难度,建构数学学习的梯度、做好中小衔接,提前让学生适应、培养抽象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六个方面进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两极分化 应对策略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有了很多的不适应。首先是环境的变化,小学大多为走读,课上老师盯着,提醒着,回家父母盯着,辅导着。进入初中后,大多为住读,孩子必须独立面对课后各科学习规划复习。加上初中学科增多,各学科老师所教班级学生人数变多,相对小学而言,在各个班级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减少,导致缺乏自律、缺乏学习方法的孩子成绩陡然下降。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科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文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成绩的两级分化开始表现得很明显。原因何在?如何应对?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一线带班经历,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究其分化的原因

(一)兴趣点下降和内驱力不够是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内因。

1.兴趣点下降。

笔者曾连续多年对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七年级时对数学感兴趣的约占70%;到八年级时,下降到约53%;到九年级时,还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到40%了。由此可见,学生的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来自于学习兴趣点的下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其数学成绩也比较差;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其数学成绩也相应比较好。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他这一学科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数学好奇心可以激励学生更自觉的学习数学,激发学生通过处理数学难题甚至接触数学难题去开阔眼界。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适时的指导和激励学生,学生缺乏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缺乏信心,数学学习结果就会愈来愈差。因此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取得成绩后适时的予以表彰和激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内驱力不够。

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不是单纯的为了老师的作业而学习,为了父母的期望而学习。初中阶段,特别是镇乡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不是很优秀,家庭对他学习上的指引和未来生活、工作规划也几乎为零。学生没有自己关于学习的远景目标和近期阶段性目标,学习是茫然、盲从的。加之,数学学科难度升级,缺乏小学老师手把手教、一对一过关的模式,出现“赊账”现象。第一天学习没过关,作业完成耗时长,学习累,第二天新的学习任务又来了。如此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找不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内驱力进一步减弱。甚至遇到数学问题时也没有意志力去克服,久而久之,产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良循环,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态,导致数学学习能力的逐步下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二)基础不一致和学习方法没转变是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外因

1.数学基础不一致,学生产生自卑情绪。

初中数学的学习并不是零基础的,需要用到部分小学知识作为基础,不少学生的小学基础知识不牢,对中学知识自然就一知半解或完全无法掌握,但部分学生的小学学习较好,在这种情形下,同学之间就产生巨大的反差对比,对于心灵脆弱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无形的刺激,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信心受挫,形成自卑心态,影响数学的学习。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教材知识系统性更强逻辑性更强。系统性和逻辑性,不仅表现在各学段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上,还表现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核心素养上。特别是八年级,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较大。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是参差不一的,这就导致在小学阶段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到初中特别是八年级时,成绩开始出现差距。

和同伴的比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有的一个行为,特别是当看到小学时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现在比自己成绩好、学习轻松时,学生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自信而不自负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也是最好的成长状态。自卑的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从此萎靡不振,甚至开始揶揄嘲讽那些比他优秀比他上进的孩子,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如果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不及时发现和引导,还会导致不良班风的形成。

2.学习方法没转变学习呈现吃力的状态

小学时,大多数孩子的对数学的学习停留在“点”的模式上。老师教一点学一点。老师布置一点他就做一点。初中后,学生没有转变原来的学习模式,不能将“点”串成“线”发展成“面”,在做一些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题时出现为难,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忽略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就会导致他们成绩分化。

二、应对分化的措施

(一)关心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秘籍。让学生亲近老师喜欢老师从而喜欢数学喜欢上数学课,老师必须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关爱学生。初中生,学生住校的多,没有了父母在身边嘘寒问暖,除了在独立生活能力上需要老师教导、帮助,心理成长上更需要老师教导、帮助。楼道里食堂里遇到了,问问学生:食堂饭菜好吃吗?带的衣服能御寒不?晚上睡眠好吗?今天的学习有困难不?操场上遇到了,邀请学生一起跑两圈,看到学生在打球,过去打一会儿。老师的一个小举动,会带给学生温暖和安全感,消除他们进入初中后内心的焦虑、迷茫,从而更快适应初中喜欢上学校和学习。

对待学习上有差距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认同后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以更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归属感,将更加积极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更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最早时间将两极分化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究与思索的良好习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便是课堂提问,学生的思考兴趣可以透过问题被调动,而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对一次函数的定义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先思考定义把握哪几点,学生思考问题解答完后在对自变量的x项系数为什么不等于零进行提问,教师通过科学设计的提问方式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将日常生活案例导入数学课堂。通过使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案例展开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变换题型与变换解法。教师通过对题目的各种方式的解释以及题目的形式变换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如果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兴趣的培养有很多路径,老师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让数学课充满神奇的惊喜,有幽默的故事,有变化的题型,有安全的环境和愉快的心境。

(三)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

不难发现,一部分学习在学习上 态度是很端正的,每天按时上课,不说话不打闹。也认真完成作业,只是作业正确率低。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把握他在学习上的困难所在,然后进行个别方法辅导或者全班分类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也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人是天生会学习的。学习不等于学会!精练是一个很好额途径。数学老师应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精选习题或者自己命制试题,用试题去教授学生思维的路径,让他们能举一反三,真正具有自主学习力。

(四)分解数学难度,建构数学学习的梯度。

当前初中数学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其内容在创新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概念与实践结合的新教学内容,增加了灵活性也增加了新知识掌握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的时候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做好整体计划,并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分解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建构数学学习的梯度。让学生跳一跳后能摘到苹果,每节课、每天、每星期学习有获得感、成就感。

(五)做好中小衔接,提前让学生适应

教师必须结合课程加以研究,有效掌握初中和小学高年级教学重点和要求。比如小学时期数的范畴从正整数逐渐扩展至所有有理数,而相应的数学计算也开始包含符号法则等的绝对值问题,不少学生因此觉得很不适应。又比如字母a可能表示为正值、负值、零,教师在例题解释的过程中应当把a、﹣a等可能的取值加以明确,使学生认识到a与﹣a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绝对值运算作好准备。

(六)培养抽象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从抽象思维走向具象思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教学生知识容易,教学生不易,但教师如果不去做,就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学习吃力。教师要研读新课标新理念,实施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每个单元学习完,引领学生用表格、思维导图梳理各个“点”状知识,成“线”成“面,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有比较,有融汇,在综合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

综上所述,影响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指导,从而应对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有心有行,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