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4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杨丽莉

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受基因型、转化受体、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预培养、筛选剂、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侵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筛选压等因素对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理想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

关键字:农杆菌;遗传转化;转基因植株;番茄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遗传转化方法。影响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因素主要有:(1)基因型:转化频率与植物基因型具有很大关系,即使在转化频率比较高的植物中(如马铃薯、烟草、拟南芥等)也有很大的基因型依赖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梁美霞等,2004)。张赛群(1999)研究发现不同品种间转化频率有很大差别,实验中品种A57的转化率高达11.70%,而A10的转化率仅为1.10%。(2)转化受体:转化受体通常来自于植物的原生质体及外植体组织。外植体组织包括子叶柄、子叶、下胚轴、茎段等。Plastira等(1997)与欧阳波等(2002)报道番茄下胚轴是良好的转化受体,试验中采用番茄下胚轴作为外源基因的转化受体,表现出一些优势,如:下胚轴的再生比子叶要快,转化后再生芽的出现一般比子叶要早一两周。而王慧中等(1995)用番茄下胚轴和子叶进行遗传转化时发现,子叶的转化率比下胚轴高,子叶的转化率为35.24%,下胚轴为33.67%。(3)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植物的外植体而言,菌液浓度也有一定差异。对于农杆菌敏感的植物,因其易产生过敏反应而导致外植体切口处褐化,因此宜采用较低的OD值和较短的浸泡时间。如果外植体在菌液中浸泡时间太长,常因农杆菌毒害缺氧而软腐,同时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农杆菌污染;而若浸泡时间太短则因尚未接种到伤口面,不能转化。关于侵染时间,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侵染时间,从30 s到 30 min都有,这可能是因为品种间存在差异。张秀海(2000)采用 30 min的侵染,而张建民(1999)将子叶与农杆菌侵染时间仅为30 s,程英豪(1997)等采用 3 min的侵染,叶志彪(1994)等采用5 min。(4)预培养:关于外植体在转化前是否进行预培养,预培养的效果如何,许多研究结果不同。是否需要预培养、预培养多长时间,要根据不同植物、不同外植体而确定。曾有人研究报道番茄的叶片转化需2 d预培养(王关林等,2002)。张赛群(1999)实验发现,同一品种的番茄经过预培养后的转化再生频率比未经过预培养的高,实验所用品种A21的子叶外植体经预培养进行转化的平均再生频率为5.70%,但是未经预培养的子叶再生频率仅为4.80%。(5)筛选剂:目前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主要有两大类:抗生素抗性酶基因和除草剂抗性酶基因。前者可产生对某种抗生素的抗性,后者可产生对除草剂的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是指在遗传转化中能够使转化细胞(或个体)从众多的非转化细胞中筛选出来的标记基因。它们通常可以使转基因细胞产生对某种筛选剂具有抗性的产物,从而使转基因细胞在添加这种筛选剂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非转基因细胞由于缺乏抗性则表现出对此筛选剂的敏感性,不能生长、发育和分化。因此,对转化体的筛选要选择适宜的筛选剂浓度,而这一浓度要通过测定受体材料的基础抗性来确定。筛选剂浓度必须适宜,才能有效筛选出抗性芽。筛选剂浓度太高,会导致转化的外植体死亡,抗性芽不能诱导;浓度过低,抗性芽中转基因芽的比例偏低。(6)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对于一个成熟的转基因系统,外源基因导入与否要有确凿的证据,其中包括:①严格的对照;②转化当代(R0)需有目的基因控制的表型性状,如抗生素抗性、抗除草剂等;③应有转化当代(R0)目的基因整合和表达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如PCR、Southern blotting、Northern blotting和Western blotting)。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分析菌液侵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筛选压等因素对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理想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

1 材料

1.1 菌株、植物材料

菌株:含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番茄:栽培番茄品系CGN14382

1.2 培养基

1.2.1 LBLuria-Bertani)液体培养基

分别称取胰蛋白胨(tryptone10g、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gNaCl 10g,溶解于800ml去离子水中,调pH7.0,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1L,分装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1.2.2 MSBV培养基

Murashige & Skoog Medium Macro Salt Mixture MS                  1.652g

Murashige & Skoog Medium Micro Salt Mixture MS                  1.000g

Gamborg B5 Vitamin Mixture to prepare a 1000×vitamin stock solution   0.112g

加水至1LpH5.8,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8%琼脂粉。(Duchefa Biochemie

1.2.3 转基因番茄组织培养培养基

分化培养基:MSBV + ZT 1 mg/l + IAA 0.1 mg/l + 3%蔗糖 + 0.8%琼脂粉,pH5.8

筛选培养基:MSBV + ZT 1 mg/l + IAA 0.1 mg/l + Carb 500 mg/l + PPT 10 mg/l + 3%蔗糖 + 0.8%琼脂粉,pH5.8

生根培养基:MSBV + IBA 0.05 mg/l + 3%蔗糖 + 0.8%琼脂粉,pH5.8

1.3主要仪器和设备

ZHJH1109B型超净工作台(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有限公司)

RXZ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仪器厂)

1.4 主要试剂

ZeatinZTSigma

Indole-3-acetic acidIAA(国产)

Glufosinate-ammonium PPTsigma

羧苄青霉素,Carb(德国)

利福平, Rif(国产)

壮观霉素, Spe(国产)

硫酸链霉素, Str(国产)

乙酰丁香酮,AS(国产)

2 方法

2.1 筛选压的确定

在进行转化试验之前首先进行了番茄下胚轴段对除草剂PPT的敏感性试验,将8 d苗龄的番茄无菌幼苗下胚轴剪切后接种到添加了不同浓度PPT(0 mg/l,2.5 mg/l,5 mg/l,7.5 mg/l,1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选择最佳的筛选浓度,每个浓度处理100个下胚轴段,重复3次。

2.2 外植体的预培养

取8 d苗龄的番茄无菌幼苗下胚轴,切成1 cm左右的下胚轴段,均匀放在分化培养基上,恒温25℃,16 h光照(2000 lx)预培养0~4 d。

2.3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1)挑取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20 ml含有Rif 50 mg/l、Spe 50 mg/l、Str 50 mg/l的LB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过夜。

(2)按1:100的比例转接到不含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对数期(OD600为0.8~1.0)。

(3)取适量菌液,4℃、6000 rpm离心10 min,收集菌体。

(4)将菌体重悬于MSBV液体培养基中,并将其稀释到OD600为0.01~0.1左右,再加入200 μmol/l的乙酰丁香酮(AS),室温下,静置1~2 h备用。

2.4 侵染

取出经过预培养的下胚轴段,放入制备好的农杆菌菌液中,室温下不断轻轻摇动,使外植体与农杆菌充分接触,5~25 min后取出下胚轴段,放在培养皿里的无菌滤纸上几分钟,吸去外植体表面多余的菌液。

2.5 共培养

用镊子小心夹起无菌滤纸上侵染后的下胚轴段,放回分化培养基上恒温25℃,16 h光照(2000 lx)共培养0~4 d。

2.6 转化体的筛选与抗性植株的再生

(1)将共培养后的下胚轴段放入100 ml有液体培养基(1/2 MSBV + 500 mg/l Carb)的小三角瓶中,冲洗3次,每次20 min,其间不停轻轻摇晃小三角瓶,使下胚轴段外表面的农杆菌杀死。

(2)把下胚轴段转移到铺有灭菌滤纸的培养皿中,吸去下胚轴段表面多余的水分,转入筛选培养基上(恒温25℃,16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培养,诱导芽的再生。

(3)当不定芽长到1 cm以上时,从基部切下,移入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3 结果

3.1 草胺磷PPT筛选浓度的确定

为确保再生植株为转基因植株,确定未转化番茄外植体对筛选压的耐受力是很有必要的。转化细胞的筛选是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关键,选择压直接影响对转化子的筛选和转化效率。选择压低时,逃逸多,假转化子增加;选择压高时,真转化子不能承受高选择压而被抑制,转化率降低。本实验所转化的嵌合基因赋予植物细胞对草胺磷PPT有抗性,随着PPT浓度的增加,下胚轴段分化率逐渐下降,当PPT浓度为10mg/l时虽然最初也能分化,但最终萎缩变黄,最后死亡,所以选择10mg/lPPT作为此番茄品种的筛选压。结果如表1

表1 筛选压PPT的浓度对下胚轴分化率的影响

PPT浓度(mg/l

下胚轴数(个)

分化率(%

0

100

93

2.5

100

75

5

100

54

7.5

100

14

10

100

0

注:分化率 = 分化芽的下胚轴段数/总下胚轴段数

3.2 预培养天数对下胚轴段分化率的影响

研究了0~4 d预培养对番茄下胚轴分化率的影响,发现未预培养和预培养后侵染的差别显著。不经预培养,下胚轴直接侵染,伤口褐化严重,外植体产生抗性愈伤的能力很弱,外植体变黑、萎蔫;当预培养时间为2d时,分化率最高(见表2)。但过长时间的预培养,伤口有愈合和封闭的趋势,使侵染能力下降,下胚轴的分化率随之下降。所以选择2d

预培养时间进行遗传转化。结果如表2

表2 预培养天数对分化率的影响

预培养天数(d

下胚轴数(个)

分化率(%

0

100

36

1

100

52

2

100

87

3

100

76

4

100

68

注:分化率 = 具有分化能力的下胚轴段数/总下胚轴段数

3.3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下胚轴段分化率的影响

农杆菌吸附在细胞表面是T-DNA转移及整合的前体,从表3可以看出,5~20 min内,适当延长侵染时间,有利于农杆菌的吸附,分化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20~25 min内,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由于农杆菌的毒害作用使植物材料的坏死,导致分化率下降。实验结果表明,以20 min的侵染时间为最佳,下胚轴的分化率最高,因此,确定以20 min为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时间。

表3 不同侵染时间对下胚轴分化产生的影响

侵染时间(min

下胚轴数(个)

分化率(%

5

100

52

10

100

72

15

100

80

20

100

85

25

100

74

注:分化率 = 具有分化能力的下胚轴段数/总下胚轴段数

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农杆菌和外植体的共培养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T-DNA的转移及整合都在共培养时间内完成。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植物最佳共培养时间不同。番茄下胚轴与农杆菌分别共培养1234 d后转化效率分别为2943%(表4)。转化受体与农杆菌共培养1 d后的转化效率较低,2 d后显著提高,3 d后降低,这可能是继续延长共培养时间的结果,农杆菌生长过度抑制了植物细胞生长,导致外植体受毒害而死亡,使芽的诱导率下降。而且农杆菌生长过度,抗生素难以抑制其生长而最终导致外植体因农杆菌污染而死亡。

表4 共培养时间对芽诱导率的影响

共培养时间(d

下胚轴数(个)

出芽下胚轴数(个)

转化效率(%

1

100

2

2

2

100

9

9

3

100

4

4

4

100

3

3

注:转化效率 = 芽分化的下胚轴段数/总下胚轴段数

4 结论

研究了若干因素对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下胚轴在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2 d;侵染时间为20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草胺磷 PPT 对下胚轴的筛选压为10 mg/l;当芽长到1 cm以上时,将抗性芽切下,转入MSBV + 0.05 mg/l IBA的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5 讨论

本实验所用的筛选剂为草胺磷PPTPPT是一种很强的细胞生长抑制剂,为抑制杀死非转化细胞同时又保证转化细胞能正常生长,必须确定合适的PPT筛选浓度。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对PPT非常敏感,当达10mg/l时,下胚轴已基本黄化并慢慢变黑死亡,因此确定PPT使用浓度为10mg/l。转化体的筛选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再生后选择,即先在分化过程中不加选择压,获得了不定芽后再在生根培养基中加选择压。这种方法获得的再生苗较多,但假转化体较多,后期工作量大;再一种方法是先选择后再生,即在不定芽分化一开始就加入选择压,使非转化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只有转化的细胞能进行正常生长,这种方法得到的再生苗少,但假转化体也少。本实验采用的是一开始就加选择压的方法效果较好。在番茄的筛选培养过程中,需加入羧苄青霉素来抑制农杆菌的生长,程振东(1992)、Kuvshinov1996)等研究认为羧苄青霉素促进芽的分化,但抑制根的生长,所以本实验在芽分化的筛选培养基中加入羧苄青霉素,而在生根培养基中不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Plastira V.A., Perdikaris A.K. Effect of genotype and explant type in regeneration frequency of tomato in vitro. Acta Horticulturae(ISHS), 1997, 447:231-234.

程英豪,吴光,王继伟,潘乃隧,陈章良.表达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转基因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侵染.植物学报,1997, 39 (1):16-21.

梁美霞,刘守伟,李景富.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2):244-248.

欧阳波,李汉霞,张俊红,叶志彪.番茄下胚轴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3):206-209.

王慧中,杜近义,吴佩玲,俞春丽.番茄基因转化研究初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6-78.

叶志彪,李汉霞,周国林.番茄多聚半乳糖醛酸反义克隆的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园艺学报,1994,21(3):305-308.

张赛群,叶志彪,吴昌银,张启发.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导入番茄及转基因植株再生.园艺学报,1999,26(6):376-379.

张建民.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基因导入番茄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1):42-44.

张秀海,郭殿京,张利明,李文彬,孙勇如

.兔防御素一在转基因番茄中表达的初步研究.遗传学报,2000,27(11):95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