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垫技术在大肠镜下治疗小息肉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3

水垫技术在大肠镜下治疗小息肉中的临床应用

王芳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人民医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目的:分析将水垫技术应用于大肠镜下治疗小息肉的方法和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n=150;常规息肉电切术)和液体垫组(n=150;建立液体垫后行常规息肉电切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液体垫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其中出血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液体垫技术在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的操作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应用灵活性,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降低出血概率,手术的安全性更高,治疗效果确切,可用于大肠小息肉的电切手术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极高的医疗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水垫技术;大肠镜;小息肉;临床治疗

大肠息肉在临床消化科的一种常见性疾病,以腹胀、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其病理学特征为隆起的蒂状组织,位于大肠黏的表面部位[1]。大肠息肉虽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该病的早期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大肠息肉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或者早期阶段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大肠癌的患病几率[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内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并且应用灵活性和有效性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具有易操作、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和特点,并且治疗效果确切,受到该领域内多位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3]。但是对于大肠小息肉而言,在常规高频电凝电切的治疗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原因在于小息肉的隆起蒂形态并不明显,并且与息肉周围的粘膜组织未形成清晰的边界线,所以不易进行套扎,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常规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小息肉容易发生出血、腹痛等不良反应,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4]。对此,本次研究将水垫技术应用其中,进行分组,对照实验发现通过对小息肉注射液体垫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并且可以控制术后出血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n=150)和液体垫组(n=150)。所选患者中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龄范围在15岁至93岁之间,平均年龄(53.88±6.0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社会学资料和息肉部位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此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纳入标准: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息肉直径在0.5—2.0cm之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伴随严重的精神或认知障碍;对此次研究涉及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存在排斥反应或过敏情况的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液体垫组患者的手术方法与常规组相同,但在进行电切之前先进行建立液体垫操作。

1.2.1资料收集法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纳入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一般资料的调查与统计,为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对每位患者均进行陪同或辅助填写,对高龄患者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进行重点讲解与辅助。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分组依据均按照规范医疗标准进行,对研究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查阅,根据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为本次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针对研究过程中的细节、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与相关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以保证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2.2检测方法

检测的主要对象为息肉的形态,根据日本山田胃息肉分类法进行检测分类,该方法的规范分类共分为四型,每一型的区分根据息肉隆起部位的高度、角度和平滑程度而决定,再根据息肉隆起部分与周围的黏膜是否存在明显的界限而确定息肉的形态类型。

液体垫组:由主治医师进行单人常规操作,采用大肠镜进镜后直到回盲部,从回盲部开始随着退镜的动作进行观察,在退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小息肉存在,则需要采用黏膜下注射的方式在息肉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建立液体垫。

建立液体垫的具体操作方法:进针部位为发现息肉的周围部位的黏膜下层,在其中注射预先配比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比例为1:10000,注射直至息肉可以在液体的作用下完全浮起为宜,注射点的数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大小等实际情况进行单点注射或者多点注射,一般来讲,液体的注射量最小在2毫升,最多注射10毫升左右,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注射液体垫的适宜高度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终确定,以息肉浮起为标准。

以山田I型为例,该型的息肉以起始部位平滑且与周围黏膜无清边界为主要特点,所以对该类型息肉进行处理前需要注入液体直到形成丘状隆起后,才可以利用圈套器进行圈套,因此,对于息肉形态的分型与液体注射量存在直接关联。完成液体垫的注射后,可以直接对息肉隆起部位进行基底部圈套,选择最佳圈套处理位置适当收紧圈套器后,观察息肉的抬起状态,直到息肉呈现天幕状的抬起状态为最佳处理状态,但是在该过程中还要注意圈套器在逐渐收紧的过程中不应用力过度,防止出现机械性切割的情况。而对于山田IV型息肉而言,该形态的息肉本身就存在明显的隆起蒂,所以在注入液体垫后无需通过圈套器进行抬起处理,可直接进行持续性收紧操作,直到隆起蒂呈现暗红色的状态,符合高频电凝电切的标准。

高频电切的标准以息肉的套扎部位的黏膜处呈现白色为准,采用反复电凝电切的手法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也要利用圈套器对息肉进行持续性的收紧,直到息肉完全被切断。对于多个大肠息肉的患者根据上述方法在退镜的过程中采用圈套器、水垫技术和高频电凝电切技术进行息肉切除。

常规组:直接采用常规高频电凝电切技术进行息肉切除。

1.2.3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400例患者在术前均有护理人员引导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型检查、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如果患者存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的情况需要重点告知患者停止服用至少一周才可以进行手术。术前一天明确告知患者进行药物清洁肠道处理。并且在手术当天禁食。根据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操作过程准备手术器械和工具等。

手术采取静脉全身麻醉。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大小选择恰当的切除方法,对于直径在0.5厘米以下的息肉,直接采用活检钳钳除,对于直径在0.5厘米以上的息肉采用圈套器冷切除或利用高频电切除。

圈套器冷切除:利用圈套器将息肉围住,利用冷切技术进行切除。

高频电切除:对息肉的根部先用圈套器对隆起蒂进行套紧并收缩,先采用2—4焦耳的高频混合电流进行电凝处理,观察套圈器周围组织呈现发白的状态,便可以进行电切去除。

术后两组患者同时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在术后的六至十二个月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在此期间对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休息情况和有无便血情况定期进行微信或电话随访调查。

1.3观察指标

通过术后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有效率;对比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有无出现腹痛、腹胀和便血等不适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重点观察有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如若对比差异P<0.05,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液体垫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一。

表一  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完全治愈

显著有效

一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液体垫组

150

110(73.33)

20(13.33)

17(11.33)

3(2.00)

147(98.00)

常规组

150

70(46.66)

15(10.00)

25(16.66)

40(26.68)

110(73.32)

--

--

--

--

37.1641

P

--

--

--

--

0.0000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液体垫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二。

表二  组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腹胀

腹痛

出血

感染

总发生率

液体垫组

150

20(6.67)

5(3.33)

3(2.00)

2(1.33)

20(12.00)

常规组

150

15(10.00)

10(6.66)

6(4.00)

4(2.66)

35(23.32)

--

--

--

--

5.0093

P

--

--

--

--

0.0252

3讨论

大肠癌的形成因素有很多种,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大肠息肉是引发大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实临床上绝大多数的大肠癌的形成都是由大肠息肉癌变所致的,因此,临床认为对大肠癌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即对大肠息肉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干预,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5]。大肠镜是目前消化医学科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在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根据现阶段大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大肠镜下诊断或切除大肠息肉已经成为该领域内公认的事实,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大肠息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虽然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确切但是在围术期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等情况也不容忽视,以腹胀、腹痛、穿孔和出血为主,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活质量[6]。因此,关于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是目前该领域内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所共同面临的热点问题。

根据大肠息肉的性质,临床上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切除为主,高频电凝电频手段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大肠息肉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本次研究的基础治疗方法。高频电凝电切手术是在高频电流的作用下通过圈套器对息肉组织进行灼烧切断处理,再对切面进行快速电凝止血处理,整个过程完整且快速。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内镜检查或治疗技术已经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内得到显著进步,而随着对其治疗优势的特点的宣传与推广,高频电凝电切手术已经广泛用于大肠息肉的切除过程中,效果确切[7]。但是该项手术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活质量。因此,采用有效的并发症防治措施是提高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安全性的关键途径。

术后出血是高频电凝电切手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率为4%。通过对存在出血情况的患者进行原因调查与分析发现,出血情况可分为即刻出血和迟发性出血两种,前者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圈套器的收紧速度过快,力度无法掌控,以至于无法在圈套的过程中实施电凝操作,甚至还未来得及开始电凝就已经发生机械性切割的情况,还存在一种可能为电流类型的选择与息肉形态和大小存在不相符的情况。而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凝过度,过度电凝会导致息肉周围的良好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结痂的情况,而在术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结痂出现脱落,从而形成溃疡,就会出现迟发性出血的情况,当然,电流功率太弱也是造成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8]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水垫技术其实是一种液体注射方法,通过将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进行合理配比,制成一种稀释后的血管收缩剂,可在电凝电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局部止血的作用。首先,此次研究采用水垫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高频电凝电切手术治疗小息肉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注射液体,形成水垫可以使内镜的观察视野和息肉的局部亮度得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水垫技术可以帮助圈套器更高地进行定位处理,使内镜治疗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由程度显著升高。其次,水垫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大肠息肉进行选择性的多点注射,并且通过侧边注射不会影响内镜下的观察和圈套器的圈套处理,但是注射点也不宜过多,否则不利于后续的电凝和缝合处理。最后,在液体垫的辅助下,可以更加清晰且容易地圈套息肉根部,实现圈套后切除电凝操作,在丘状隆起的状态下,电凝电切的时间更充裕,范围也更加精准、充分,可有效降低水垫垂直方向的热效应,极大程度上避免出血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垫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肠镜下治疗大肠小息肉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昊.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9):103-106.

[2]郑仁斌.电子肠镜下氩气刀切除术对大肠息肉患者息肉清除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2):3190-3191.

[3]高山.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对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3):2126-2127.

[4]程婷婷.无痛肠镜下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107-109.

[5]邓菲菲,张文玲,朱晓义.无痛肠镜下钛夹结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7):145-147.

[6]卢以瀚.无痛肠镜下息肉切除后使用钛夹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6):28-29.

[7]张静,张燕双,李白容,等.注水小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的临床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3,28(3):291-294+299.

[8]苏诗媚,曾海,林辉东.注水式结肠镜检查法在结肠息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23,21(19):152-155.

作者简介:王芳,女,1988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籍贯:江西省抚州市,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内科及胃肠镜诊疗工作;现在职称:肝病消化内镜中心主治医师,职务:主治医师,单位名称: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人民医院,科室:肝病消化科(内镜中心)

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3011011147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