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与其他精神疾病鉴别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4

“恋爱脑”与其他精神疾病鉴别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分析

蔡政忠1,2,何维3,林嗣豪4

(1.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广东 韶关,512005;

2.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广东 广州,511400;

3.轻舟(广州)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060;

4.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医疗健康产业管理系,福建 莆田351100)

摘要:“恋爱脑”在多数精神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种,电视剧的“虐恋”普遍是儿童缺爱才导致成年情感世界等问题。根据医院求诊的流行病学统计“恋爱脑”早已普遍存在各专科门诊患者的心身疾病表现。当前,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是DSM-IV最能快速检测患者是否罹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严重型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残与威胁亲友生命等反社会行为,因此一旦确诊后,建议患者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可减轻某些特定症状的严重程度。本文从诸多临床案例鉴别阐述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异同,透过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少数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会从恐惧社交状态过度到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变化,其中社交应激的环境压力正是造成人格异化的推手!

关键词:恋爱脑;边缘型人格障碍;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药物治疗方案;表演型人格障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福建省莆田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SZ3001ptxy10)阶段性成果。本文为2023年度韶关学院引进(培养)人才科研经费项目基金(项目编号:417-9900064705)阶段性成果。

上大一的小雨交了个男朋友,本以为是甜甜的开始,不过她男友越来越感到窒息。生活中,小雨对男友非常依赖,常常随时都需要男朋友在身边陪伴。谈个恋爱像上班,不仅要打卡汇报行踪,有时还要求男友24小时及时回复消息。“短信必须‘秒回’,如果打电话男方不接,她就会疯狂地打电话”有次小雨男友上班没及时接到电话,回头一看发现小雨那天竟给他打了100多通电话。

小雨情绪徹底爆发是在一次男友上班时,因手机没电没接到小雨电话,小雨认为男友肯定不爱她,然后想到对方可能抛弃自己,被这种过度担心充斥头脑的小雨越想越难受,随即在家里翻箱倒柜,砸碎男友全部东西,搞到邻居报警到现场,当大家破门而入时,小雨正在阳台准备跳楼自杀。

1恋爱脑源于边缘型人格障碍

恋爱脑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对象身上,一切都围着对方转,不惜用各种方式讨好对方,几乎完全失去自我,没有对方就活不下去。

患有恋爱脑在恋爱时愿意付出一些不菲的代价去换取对方的满足、陪伴,如放弃某个工作机会去陪对方,为了对方宁愿做出很大的让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恋爱脑患者会有为了对方牺牲一切的想法。从爱情心理学分析“恋爱脑”多见于恋爱付出型人格,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而且对身边所在意的人有著很敏感的触觉。根据四川省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杜娜表示“恋爱脑”确实是一种病,常见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最严重的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威胁自我生命。在临床治疗经验上,治疗恋爱脑虽能痊愈,但往往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康复期。

比如上述小雨需要男友24小时及时回应自己,时刻需要对方为自己提供关怀与爱,在情爱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有不切实际的过度情感需求,导致双方失去空间和界限,让对方产生强烈束缚感与压迫感,为了得到高浓度的情感包围来掩盖儿童早期的不安全感,恋爱脑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和极端行为,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在精神科临床疾病分类上,恋爱脑常见于人格障碍这一类患者,特别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患者群尤为常见。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追踪资料显示,很多患者早年有过分离体验和创伤性经历,主要是与亲人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身体心理遭受虐待,或者与亲人过早分离,恋爱脑患者典型临床表现是对情感有高度需求,另方面患者有可能存在焦虑症、抑郁症、PTSD、双相情感障碍等等共病就更容易让恋爱脑乘虚而入地找上门。例如电视剧里面那种威胁爱人的“虐恋”十有八九是都是儿童早期缺爱才诱发成年期精神心理疾病,严重患者会出现伤害自己甚至威胁生命等行为。

恋爱脑患者往往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情感思维方式,为了寻找缺失的安全感,就会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另一半上,一方面想要高浓度的激情热恋情感,同时因为自我价值感低,伴有强烈的自卑与空虚感,另方面又要时刻担心自己被另一半无情抛弃。围绕纠结在这种矛盾思维,更促使患者不稳定情绪形成与做出过激行为反应,其最终目的都是寻求对方的爱与关注。

轻度恋爱脑患者,在没有明显影响到社会功能和生活的前提,首先是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可以尝试把心思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别把过多心思放在伴侣身上。重度恋爱脑患者早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配合精神科药物帮助稳定情绪,协助社会功能慢慢恢复。

2边缘型人格障碍流行病学统计

控制情绪的杏仁核过度反应,控制行为动作的前额叶抑制降低,稳定型神经递质5-羟色胺释放减少均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孕期及婴幼儿时期出现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或婴幼儿时脑损伤和病毒感染导致大脑成熟延迟也可能会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一般起病于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在儿科门诊患病率约为6%,在精神科门诊患者中约为10%,在精神病住院患者中约为20%,平均患病率为1.6%。该病在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低,女性患者偏多,患病高达75%。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边缘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1~8%,在精神科中占门诊病人约10%,在住院病人中占20~25%,男女患病比例为1:3,约70%为女性,30%为男性,同样与中国相比女性多于男性。其中约有10%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会选择自杀死亡,该比例是一般人群自杀率的50倍。

深究其原因发现,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养成同时具有重要作用,如抚养者不当惩罚,亲职缺位导致婴幼儿情感没得到满足,家庭创伤,父母有精神疾病遗传等外部环境容易引起婴儿发展异常或缺陷,导致儿童内心遭遇到多种冲突,儿童出现瓦解性依附关系或者焦虑感,儿童为了适应这些心理困境,往往会使用原始防御机制来适应生活,从而又强化了边缘型人格病理性形成条件,成年之后遂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3边缘型人格障碍典型症状临床表现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而又严重的精神疾病,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没有明确的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患者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也具有明显的冲动行为,同时以情绪失调、人际关系和自我意像的不稳定、以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常造成患者社会功能损害、治疗上的困难及高于普通人群50倍的自杀死亡率,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提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至少需具备下述的5种特征:

3.1情绪不稳定可能在上一刻好争论,下一刻就变得抑郁,在受到屈辱、应激状态、冲动行为被责骂或制止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强烈愤怒并导致暴力或行为抗拒等反差感。行为容易不计后果,事先计划能力不佳,容易因外部刺激而出现冲动行为。冲动行为至少潜在两项自我毁损,比如消费、性、物质滥用、危险驾驶、暴食等。

3.2人际关系不稳定经常与人交往互动关系呈现两极化,要么关系极好、要么吵架翻脸,几乎没有关系持久朋友。

3.3害怕孤单被抛弃不能忍受孤独,需要朋友并疯狂寻找伴侣,无论对象是否能让自己满意,这种强烈朋友需求以及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导致连续情感危机的关键,一旦友谊情感受阻极有可能伴随一连串情绪勒索、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

3.4认不清自我:自我形象、自我认同、需求及目的,以及内心偏好常常是模糊不清或不正常扭曲,缺乏自我同一性的持久状态,也因此导致自尊心不足,常出现自我认同问题、持续空虚感、挫折耐受度低才导致情绪崩解易怒。

3.5短暂应激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不同,BPD患者一般症状比较轻微且历时短暂,多频繁发生在真实或想象的被抛弃恐惧之中,由于明显情绪反应而导致情绪不稳,比如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焦虑,通常持续几小时,情况可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很少超过几天。

3.6发作性偏执:有短暂与应激相关偏执观念或严重分离症状,患者表现为真实感与个体认同出现偏离所导致人格解体、分化和非真实感的解离状态,同时又不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分辨能力,严重型患者会有偏执症状和分离症状。

4量表检测与分析技术

本文采用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MSI-BPD)共计10道题目,并依据上述DSM-IV提出边缘性人格障碍9项特征来对照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的9条标准。

1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

请对下列每一题目进行回答,根据你的情况填写“是”或“否”。

1.你是否有过一些亲密的关系,并因经常争吵或反复分手而困扰?

2.你是否故意地伤害过自己的身体(例如:戳伤自己、割伤自己、烧伤自己)或试图自杀?

3.你是否有过至少两种冲动行为(例如:暴食、疯狂购物、酗酒、言辞过激)?

4.你是否曾有极度的情绪不稳?

5.你是否经常感到愤怒?或有愤怒、嘲讽的行为表现?

6.你是否经常不信任他人?

7.你是否经常有不真实感或者觉得周围的事物好像是不真实的?

8.你是否长期地感到空虚?

9.你是否经常不知道自己是谁,或是没有明确的自我感?

10.你是否曾不顾一切地去避免被抛弃的感觉或是被抛弃的现实(例如:重复地打电话以确定對方仍然关心你,乞求他们不要离开你,紧缠着他们)?

答题说明:被试选择“是”则计为1,选择“否”则计为0。根据理论设定四因素模型,細分为:1因素1情感扰乱,包括题目4、5、8,如曾有极度的情绪不稳(item4)。2因素2认知系统紊乱,包括题目6、7、9,如你是否经常有不真实感或者觉得周围的事物好像是不真实的(item7)。3因素3冲动行为失调,包括题目2、3,如你是否有过至少两种冲动性行为(例如暴食、疯狂购物、酗酒、言辞过激)(item3)。4因素4紊乱的人际关系,包括题目1、10,如你是否有过一些亲密关系,并经常争吵或反复分手而困扰(item1)。上述总得分大于7则具有边缘型人格特质。

根据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搭配上述DSM-IV边缘性人格障碍9项特征,同时对比边缘型人格障碍典型症状与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9条诊断标准:

4.1破坏性的改变边缘人格障碍的关键标志之一是持久的改变,这些改变会造成严重的个体缺陷。改变可表现为情感混乱、思维强烈或理性混乱,在不同社交场合显示出不恰当或过度交往行为。在亢奋时,会表现出强烈意图或带有高攻击性与破坏行为。

4.2模糊的自我概念患者会表现出模糊不清的境遇,患者会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是谁,以及他们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由于患者长期缺乏目标,他们会毫无心理准备,经常无法满足日常需求,这会导致患者容易受挫失败、退缩和受伤。

4.3自我意识患者自我意识非常低下,他们思考模式及情绪波动不会被拉回到正常人的思考与情绪波动范围。在应激或突发状况下,他们可能不会记得自己行为和所做的事情。患者会混淆自己的角色以及与身边亲友的社交边界,这些认识缺失会导致他们行为进退失据与唐4.4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患者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友谊关系,社交圈普遍存在极少甚至没有朋友,与家人无法维持良好互动,一旦脑海中出现受迫害感、遭鄙视、忽视、漠视等想法时,更容易让患者感到孤独愤怒,从而深陷更加荒谬幻想与偏执状态。

4.5自毁行为持续自毁行为包括吸毒、酗酒、性成瘾、冒险、激进等,患者迥异于常人的行径动机与思维逻辑会危害到身心健康与违法犯罪。

4.6无效的交往行为患者会表现出不恰当的社交行为模式,例如在正式交流场合会表现出说话极少、异常沉默或格格不入的说话内容,他们甚至会表达出间接影射或直接怼人,进而伤害到身边的人,只要有他们在的社交场合往往会出现很多尴尬场面,这是患者内心出现恐惧性、依赖性与缺乏安全感的行为表现。

4.7社交恐惧:患者无法从容应对或处理人际关系之间的困难与挑战,他们容易陷入社交恐惧而无法自拔。其实,患者并非毫无应对的能力,而是无法以适当方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的边界与份际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拿捏应对反应,更会让患者陷入持久焦虑不安与情绪波动。

4.8抑郁患者会感到人生缺乏希望、没有快乐与原罪感,他们无法以正向赞美自己的方式来善待自己,长期伴随被抑制的感情更显得孤独,加上没有可信赖的朋友与其进行想法交流,更导致人生缺乏可供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感。

4.9催生出表演型人格障碍:最后,患者也有可能被迫改变社交行为模式,这很有可能是先前边缘化的行为和抑郁心理状态,加上自身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有效关系,使得患者丧失社会生活技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在诸多先天困窘条件的逼迫之下,在他们心理同时有股声音在呼唤患者“要跳出困境、活出精彩”遂此另一种人格被逼成形,往往在一些社交场合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会高度充满变化,与平时表现出来的反差感极大,会出现前后判若两人的情况。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行为从早期“社恐”再到社交场合反差感极大的变化,从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行为表现,很可能是患者正在从边缘型人格障碍往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变化,而社交应激的环境压力正是造成人格异化的幕后推手!

5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伴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反应、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因此,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某些特定症状的严重程度,但药物并不能改变人格结构。

5.1抗精神类药物: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呱啶醇、利培酮等可用于控制愤怒、改善情绪不稳定、敌对、偏执、分离症状及短暂精神病症状发作。

5.2抗抑郁药物:5-HT能抗抑郁药物如: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氟西汀、多塞平、帕罗西汀、舍曲林等SSRI类药物能改善抑郁症状和焦虑情绪,亦可减少患者对被拒绝的心理承受度与敏感性。

5.3心境稳态剂:可减轻患者攻击行为、稳定心态,如:碳酸锂。锂盐对患者的愤怒情绪及自杀症状可能有效,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也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5.4抗焦虑药物常用的抗焦虑药物是苯二氮革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地西泮、艾司唑仑等,主要适用于改善焦虑、失眠症状,同时可用于治疗激越与焦虑。

5.5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冲动行为,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整体功能。目前抗癫痫药種類繁多,从第一代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乙琥胺、扑米酮,还有苯二氮䓬类的镇静安眠药,比如氯硝西泮、地西泮类的药物,也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第二代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普瑞巴林、托吡酯,还有非氨酯类等药物。第三代抗癫痫药:唑尼沙胺、拉考沙胺、吡仑帕奈、瑞替加滨、派恩加滨,还有艾司利卡西平、卢非酰胺、布瓦西坦等。第三代抗癫痫药属于AMPA受体拮抗剂,相较于第二代药物,作用机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癫痫药物治疗是长期过程,患者要定期复诊追踪观察,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笔者建议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妇科性激素六项检查(睾酮、雌二醇、孕酮、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促卵泡生成素)外加抗缪勒管激素,妇科六项神经调质检测主要是为了判断患者有无卵巢功能减退,以及是否因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导致情绪波动和精神与心理疾病。

6如何鉴别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与抑郁症、双相障碍、人格改变、其他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相鉴别,具体如下:

6.1抑郁或双相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和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共病,如果符合诊断标准,两者都可以被诊断。由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跨界别的表现可能类似于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发作,如果没有明确记录的起病早、病程持久的行为模式,应避免仅根据跨界别的表现而做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额外诊断。

6.2人格改变人格改变是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人格异常,鉴别要点是疾病进程与人格异常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人格改变均是出现在各种疾病之后,有明确的发病时间,患者疾病之前的人格特征在正常范围之内。

6.3其他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可能会由于一些共同特征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混淆。鉴别要点在于与其他各类人格障碍有更符合的诊断标准,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也会对微小刺激报以愤怒反应,但其有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对缺少的自我损害性、冲动性及遭遗弃的顾虑等特征。

6.4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具有幻觉、妄想、言语散乱、行为紊乱或紧张症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比较轻微,多发生在频繁地对真实或想象中被抛弃的情节恐惧之中,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参考文献:

[1]王雨吟.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3):258-260.

[2]蔡政忠.漫谈躯体形式障碍的神经影像学与神经递质关联性[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1,3(9):973-986.

[3]蔡政忠.双向障碍患者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神经系统病变的神经影像学诊断[J].临床医学前沿,2021,3(4):100-119.

[4]蔡政忠. 双向障碍患者神经递质与分子影像学临床病例比较研究[J].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12): 5933-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