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搭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以生为本搭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李萍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永鸿分校 福建 仙游 351200

摘要:以生为本的生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需求、兴趣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本文旨在探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并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与实践,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生物;高校课堂

引言: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初中生物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因此,搭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物现象或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知识,并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或者展示一段关于生物奥秘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学的神奇世界。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生物学的魅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生动的生物图像、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物体为例(如人体、植物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多细胞生物体的初步认识,然后展示多细胞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图,激发学生对细胞世界的好奇心。再讲解多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结合人体结构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如通过讲述伤口愈合的过程,解释多细胞生物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多细胞生物体(如金鱼、花卉等),进行实地观察或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该生物体的哪些特征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关。最后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多细胞生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多细胞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对其生存和繁衍有何意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细胞生物体的美丽图像和有趣视频,营造视觉冲击力,或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案例,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知识背景,这将有助于教师创建与学生生活相关且能引起他们兴趣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如要有基础问题,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感。也要有拓展问题,为更高水平的学生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再者还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设计能引发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同时要紧密结合生物知识,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同样也要鼓励学生回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回答问题,即使他们的回答不正确,也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器材等教学工具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我们吃苹果时,苹果的果肉是甜的?这与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时候,引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我们把一片叶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叶子会变绿,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其中的生物学原理吗?”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吗?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如在讲授《细胞的结构》时,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首先,请描述一下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思考一下这些结构是如何共同工作来完成细胞的功能的。最后,你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结构,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答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还需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问题的设计,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建立生物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教师要在生物课堂中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协作性,在小组内部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的哪些领域感兴趣,如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如“植物探索小组”、“动物观察小组”等,接着针对兴趣小组的特点,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如野外植物采集、动物观察记录等。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学习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生物实验室或相关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发酵食品的制作》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清晰地传达建立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的目的,即为了加深学生对《发酵食品的制作》这一主题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是否参与小组活动,再制定学习计划与活动内容,每组需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主题、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等。围绕《发酵食品的制作》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制作酸奶、泡菜、面包等发酵食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发酵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需亲自动手制作发酵食品,并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需仔细观察发酵现象,并记录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的变化,以便分析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各小组在完成发酵食后,需进行成果展示。学生可以示自己制作的发酵食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发酵食品制作的原理和实践技巧。

总结语: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搭建以生为本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春.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 01-20 2.

[2]许龙,芦晓宇.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大学,2021(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