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立德树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刘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

摘要:立德树人是推动学校展开良好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其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设置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推动学校建设资助育人体系,不仅要给予被资助学生物质帮助,同时也要给予被资助学生精神指导,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养,优化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学校

资助育人是教育领域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涉及民生福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资助育人”中“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信念、人格品质、行为习惯等都处于“拔节孕穗期”,本文进行了小学阶段资助育人的路径研究,以期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学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动落实各项立德树人视角下资助育人措施,具有明显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意义。首先,促使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思路得到优化,不再局限的为被资助学生提供物质帮助,而是结合人文关怀角度,在帮扶内容方面进行了适度的更新。其次,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倾听、咨询、组织其他一系列形式活动帮助解决被资助学生群体自信心不足问题,在全新的资助育人工作展开方式中,更好地提升被资助学生综合素质。

(二)有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现实温饱问题,减轻学生学习活动的后顾之忧,其目的是通过给予物质帮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注重提高贫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配合经济帮助,提供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优越性,进而在资助过程中,更认真的学习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升被资助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水平。重视被资助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及时疏导该部分学生群体的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一)以精准化为思路,做好精准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学校值得关注的群体之一。学生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不足往往会对其成长、性格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首先,精准施策,健全资助服务机制。从学校角度出发,应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关资助政策。通过活动引领、政策带动,提高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在政策制定上,要持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跟踪联动机制,互相反馈、互相促进,实现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其次,精准指导,实现“一人一策”。针对不同个体,应做到“一人一档”。此外,应开展咨询服务和心理疏导等相关的帮扶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并树立以个人的学业成就、道德品格等主观努力成果作为评定人生价值的标尺这一正确的价值观。

(二)构建资助体系,加强思想教育

有效的构建学校资助体系,完善落实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此,应做到建立不同程度的激励政策,确保受资助者的行为导向、思想精神朝着预期好的方向发展,使资助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用到正点;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认真看待资助政策,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生活状态;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展开德育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取、励志拼搏的良性发展。当前社会必须建立以德育人的优良环境,巩固好“人无品、则不立”的道德基础。家庭也应具备育人意识,为孩子做好德育榜样。作为一名学生,应认知到德育的重要性,内心善良美丽,自身也需意识到德育的关键性,个体也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心怀真善美,与人为善,逐步培育出纯洁的品行与朴实的情感,尽量变成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三)对象面向大众,提升育人实效

面向大众的意思不是说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列入进我们资助育人对象的名单里,而是要将所有学生都作为资助育人的客体,并打破在传统意义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隔阂,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资助育人一直的对象都指的是贫困生群体,但是随着近些年资助育人的核心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受众对象也不再仅仅是贫困生了,而是要将全体学生都纳入进来,但是进行资助育人的工作时,面对贫困生以及非贫困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在面对贫困生的时候,将资助育人作为一个载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扶其志,并将这一工作目标贯彻下去,而对于非贫困生的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则是在于育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的眼光及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非贫困生的意识中有丝毫的偏差,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班级活动让两大群体进行一个良性的互动,其目的在于可以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以及贫困生带给非贫困生的正能量,进而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真生的做到资助育人的“大众化”。

(四)拓宽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健康个性

诚信教育、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奖励与评价工作、社会实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支持,实现对人的全面教育。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贫困学生,因为相对过重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很排斥与外界的交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疏导,以及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从而使他们能够勇敢地迈出社交的第一步,进而通过与他人的积极交流和合作,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却因虚荣心,担心被同学看不起而不愿寻求帮助,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诚信、感恩等主题的讲座和交流,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彼此,真诚、平等地关心和互相帮助,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时代新人。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在保证资助对象精准化的前提下,丰富资助方式,完善个性化帮扶方案,优化服务机制,加强跟踪反馈,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助力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为全面提高资助育人实效赋能。

参考文献

[1]刘娜,王明珠,陈芳.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3.

[2]李鹏鹏.新时代提升资助育人质量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2(2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