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探究

涂洪铭

巴中市文物局文博馆员 四川巴中 636000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收藏着各类珍贵可移动文物。其中,纸质文物是博物馆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古籍善本、名人字画、书法手稿、山水画作等。纸质文物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一直以来对纸质文物的保存存在较大难度,需要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本文主要从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为切口,探究博物馆纸质文物的正确保护措施,让馆藏纸质文物得以妥善保存,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措施

博物馆中收藏的纸质文物,作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们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特殊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保管和修复方式,而是需要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的保护体系。因此,博物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确保博物馆纸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一、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意义

   (一)文化传承

纸质文物作为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法律、哲学等诸多领域。通过保护这些文物,延续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记忆,让后代能够了解并学习前人的智慧。

  (二)学术研究价值

纸质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料,尤其对于历史学、文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者来说,有关内容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保护好这些文物,能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原始素材,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三)教育功能

博物馆中的纸质文物在公众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史变迁,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将会大大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博物馆收藏的纸质文物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良好的文物保护状况有利于国际间的历史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国家形象展示

一个国家对待自己文化遗产的态度反映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1]。有效的纸质文物保护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及科学管理能力。

    二、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对纸张纤维造成损害,加速老化、变脆、发霉等。紫外线辐射会引发纸张中的纤维素结构变化,导致光氧化和光降解反应,使文物颜色褪色,强度下降。

   (二)生物危害

潮湿环境下,纸质文物容易滋生霉菌、细菌等微生物,造成纸张腐蚀、破损。而蠹虫、书虱等害虫也将对纸质文物构成威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三)物理损坏

不当搬运、展示或翻阅可能导致纸张磨损、撕裂或折痕加深。随着时间推移,纸张自然老化,加上酸性物质将会使纸张酸化,降低纸张的耐久性。

   (四)管理维护问题

不恰当的储存和展示方式,无法为纸质文物提供稳定安全的保存条件。对于大量馆藏文物的信息记录、监测及病害诊断技术更新不够及时,难以做到精确监控,加速纸张的破损[2]

    三、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一)做好环境控制工作

博物馆应建立并持续维护一套先进的恒温恒湿储存库房系统,确保内部温度稳定在18℃至25℃的理想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纸张纤维结构破坏和老化速度加快的风险。温度可以精确调节,湿度保持在45%至60%之间,防止过度干燥或潮湿引起纸质文物发脆、变形甚至发霉。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配备高精度的温湿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库房内环境参数,结合自动调温、除湿装置,确保环境长期稳定可控。

针对馆藏纸质文物,还可以采用专业级别的低紫外线透射率展柜玻璃进行封装保存,能有效阻挡大部分有害紫外线的穿透。对于需要展示的纸质文物,可选择安装具有紫外线过滤功能的专业照明系统,减少展品受光照损害的可能性。在临时展出的藏品中,可灵活运用防紫外线膜、遮光布等,为文物提供临时性物理屏障,最大程度减轻紫外线对纸质文物颜色褪色和强度下降的影响。

   (二)做好生物危害防治工作

为了确保纸质文物免受微生物、霉菌和害虫的侵害,博物馆应制定一套科学严谨且全面的库房及展示区域清洁消毒制度。该制度应根据季节变化和湿度波动进行动态调整,定期使用高效无毒、对文物材质安全无害的消毒剂进行环境处理[3]。在储藏空间内部,除常规消毒外,还可采用自然驱虫方法,合理放置经过筛选的安全天然驱虫物质,如樟脑丸、胡椒粒等,这些物质释放出的气味能够有效抑制多种害虫的活动与繁殖,还不会对纸质文物产生潜在的损害。

空气质量的净化也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博物馆应当引入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安装具备HEPA高效颗粒空气过滤系统的空气净化设备。这种过滤器能有效拦截空气中99.97%以上的微小颗粒物,包括细菌、霉菌孢子、尘螨等可能对纸质文物构成威胁的微生物污染物。结合适当的通风设施,保证库房内空气的循环更新,维持一个既干燥又干净的存储环境。

   (三)严密防范物理损伤工作

遵循国际文物保护规范,博物馆应详细制定针对纸质文物提取、搬运及展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这些流程需涵盖从准备阶段到执行过程再到后续处理的所有环节,确保在每个步骤中都减少对文物的物理性接触和潜在损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配备一系列专用的文物保护工具。如使用特制的文物夹具,可以稳定及支撑脆弱的纸张

[4]。选用具有缓冲作用且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包装材料,如无酸棉布、聚酯薄膜等进行包裹。提供专业的洁净手套,避免直接手触导致文物表面磨损。对于极其珍贵且不宜频繁接触的纸质文物,可采用高清数字化技术进行全面扫描,制作高分辨率的数字副本替代实物查阅,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翻阅,有效减缓其自然老化进程。

     针对已经出现酸化的纸质文物,博物馆应及时采取科学的脱酸处理措施。可以利用碱性溶液中和技术,通过精确配比的碱性缓冲液与酸性纸张发生中和反应,去除其中的酸性物质,恢复纸张的原始稳定状态。另外,酶解脱酸法也是一种脱酸手段,通过生物酶的作用将有害酸分解为无害物质。除此外,还要从源头上防止新的酸化现象。博物馆应选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非酸性装裱材料,如纯棉无酸浆糊、无酸卡纸等,确保用于长期储存的盒子、囊匣以及粘合剂均经过严格检测,不含任何引发纸张酸化的成分[5]。这样,既可以救治现有病害,又能保障未来馆藏纸质文物的长久耐久性,真正实现从预防到修复的全面保护。

   (四)全面提升设施品质与管理水平

升级现有的馆藏设施,引进防火、防水性能优良的文物专用柜架及存储容器,增设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烟雾报警、红外感应等智能化监控系统,全面提高纸质文物的安全防护等级。建立完善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时采集和分析文物状态数据,做到病害早期发现、及时预警、快速响应。不仅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了解每一件纸质文物的详细信息,还能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保护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纸质文物的完好保存。

    结束语:

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控制、储存与展示、恢复与修复以及定期检查与保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我们才能确保纸质文物得到有效保存和传承,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研究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曾宪辉,夏华清.江西省博物馆纸质革命文物脱酸保护初阶效果评价[J].文物天地,2023,(10):45-48.

    [2]吴巧霞.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纸质文物保护措施探讨[J].收藏,2023,(06):77-79.

    [3]丁为新.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J].参花(下),2023,(01):44-46.

    [4]刘小乐,赵娜.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初探[J].收藏与投资,2022,13(08):109-111.

    [5]董琳琳.博物馆纸质文物保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产业,2021,(3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