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开福霞

  中共穆棱市委党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500  

摘要: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满足自身的发展和需要,才能促进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必然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对现实和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同时,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应当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不仅要满足和反映人民的需要,要充满敏感性,要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合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里人民史观的逻辑性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改造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及吸取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立足事实,经过实践检验,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1]。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具有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1.1 立足于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入阐释了民众在历史舞台上的核心地位和能动作用,其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相互呼应。两者都聚焦于贫苦大众的生存与发展,坚持民本的价值导向,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明确使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口号,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交融的生动体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众的深厚情感与坚定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家国一体”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等,均将个人命运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展现了个人选择与人民利益、个人发展与人民进步的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和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证者、参与者、书写者。

1.2 立足于改造现实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分析。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物质丰富性对事件发生的影响,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意识的基础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变革性和批判性来源于其实践基础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在改造现实中的重要作用,限制了其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探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一百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智慧。

1.3 立足于唯物史观

基于历史研究的视角,唯物史观的确立无疑为历史观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与先前的历史观相比,唯物史观的前提在于从“实际存在的人”作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文化现象,全面考察人类历史的演变。它坚持认为,历史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塑造的,而这些群众则是由在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个体”所构成,而非超越现实的“神”或“绝对精神”。马克思主义一直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引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相结合,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联系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新的思想文化觉醒、新的理论成果、文化建设新成果,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人民生生不息、传承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核心,而且对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意义,科学创造性地与时代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在当下发挥新的价值,为解决实际发展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有机融合,二者相互成就。因此,学界对二者的兼容性和必然性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回望历史,这种契合往往忽略了两者的原则性差异,甚至简单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这种情况发生在近代,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曲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相互成就并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容易导致人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革中的科学性、严谨性、革命性和指导性作用,这种情况可能会产生消极效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契合效应的双重性,坚持和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两个结合”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回答了时代和人民的问题,在一切事物中都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创新。“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和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实际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明白,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不可避免地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新实践。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

4.1 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新跨越,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增添了新内涵。两者的结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原则,为继续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提供了新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文化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双向有机结合,坚定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实践基础上被逐步提出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被包含在具体实际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有效传承和发展方式,也是对其守正创新的有力实践。

4.2 造就新中国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注重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宏大叙事和格局概览的特点。后者注重群体秩序和个人修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安居乐业,重视伦理道德修养。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结合和融合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兼容性[3]。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许多重要表现形式,都与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这是两者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互补性和互鉴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要在趋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的方向和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培育、弘扬和光大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4.3 构筑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既要坚持传统,又要求新求变,同时又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过程。在当代中国,要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与时代相结合,释放其当代价值。一是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尊德向善、思智向上”的氛围,引导人们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从教育、文化创作等多角度出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二是深入挖掘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三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传承民间艺术,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总之,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生机,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4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守正”是提取和传承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丢弃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部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更加适合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进一步弘扬符合时代精神和思想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形成当代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特色的过程。“创新”要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再加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的当代价值,丰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以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中寻找精神“根”。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影响生活、思考、学习等的核心。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内涵,从道德思想、人文修养等角度解读其深刻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打下奠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蒋玉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1, 34 (06): 79-82.

[2] 高长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意蕴 [J]. 广东青年研究, 2021, 35 (04): 1-10.

[3] 殷成洁,范丽.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34 (03): 1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