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通城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3

提高通城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探讨

王楠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粮食,是国之大器,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水稻是四大主粮之首,通城县是湖北省水稻主产县之一。落实粮食安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围绕“稳面积、稳产量、扩油料、提单产”目标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细化粮食生产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保障粮食安全质量和质效

关键词:水稻基地  双季稻  经营主体  精深加工 

1. 通城县粮食生产现状

通城县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万人,现有水田面积35.14万亩,属双季稻产区,历年来粮食单产较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创新“行政推动、主体带动、补贴促动”机制,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创建优质生产基地,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样板,推动了全县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34.21万亩,其中早稻12万亩;中稻10.2万亩;晚稻12.01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14.94万吨。2023年完成水稻种植面积37万亩,其中早稻12.32万亩;中稻11.85万亩;晚稻12.8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17.98万吨,粮食总产连年丰收。

1.1  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1.1.1 优质水稻基地规模扩大。近年来以“双水双绿”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的绿色高效模式得到了普遍推广,约占全县水稻面积的60%,已建成了四庄、沙堆、五里、大坪等4个连片规模在2万亩以上标准化优质稻基地,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20万亩。

1.1.2 经营主体示范带动明显。全县有粮食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147家,水稻生产示范面积常年保持10万亩以上。如沙堆周兴旺、五里黎明海、大坪黎逢友,流转土地均在2000亩以上,带动周围农户发展双季稻、再生稻生产,平均单产达600公斤/亩,高出全省平均单产(547.2公斤/亩)52.8公斤/亩。

1.1.3 稻米加工服务日益完善。全县有富家米业、牌合玉怡米业等8家市、县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量达到5000万公斤,注册了“隽旺”、“隽农”、“隽香”三个优质稻米品牌和石溪彩米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农机专业合作社20多家,拥有机耕、机播、机收、机防、烘干等大、中型农机设备1500台套,农机化率达到70%以上,有力的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1.1.4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全县农技推广形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阵地,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种粮农民为对象的农技推广格局。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得到了普及推广,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品质品牌意识增强,以沙堆农技服务中心的“五统”基层农技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受到省主要领导的表扬。

1.2 主要工作措施

1.2.1 强化领导,紧盯目标压责任。2023年,为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一是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刘中英同志为组长、县长杨修伟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粮食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全县粮食产业发展,紧盯目标任务,压实责任,细化措施,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投入,扶持水稻产业发展,2023年我县争取省农业农村厅双季稻轮作项目资金900万元,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380万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资金135万元。为推广项目实施,县政府安排落实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和撂荒地整治、耕地修复和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等,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三是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部门服务、群众参与”的思路我县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林牧渔业稳产保供方案》,着力办好大坪乡、沙堆镇、四庄乡3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塘湖镇、麦市镇、石南镇、北港12个千亩示范片,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水稻生产,确保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7万亩左右,其中早稻12.32万亩,中稻11.85万亩,晚稻12.01万亩四是推广工厂化集中育苗。2023年我县工厂化集中育秧己建成温室大棚50个,可为2.1万亩大田机插提供种苗,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户育秧技术难的问题。

1.2.2 多措并举,藏粮于地稳面积。为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我县完成了“两区”划定工作,确定水稻功能区11.5万亩,水稻油菜复种区2.5万亩,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耕地保有量面积为38.99万亩;持续推进高标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农田面积22.63万亩,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0.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8万亩;大力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完成整治面积1.82万亩,开展受污染耕地修复工作,完成耕地修复面积4938亩,加大耕地质量和保护力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覆盖率达到91.9%,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已全面启动;开展“小田并大田”土地托管试点,试点村大坪乡农林村共涉及12个组,528户农户,1541亩水田。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统筹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和机耕道路绿化,建立“管理在家、服务在外”的生产托管模式,为全县推进“小田并大田”工作提供了经验。

1.2.3  推广良法,藏粮于技保产量。实施“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实良种、良技、良机、良田、良制“五良”配套要求一是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推广优良品种种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20亩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展示推广水稻新品种15个,让种植农户现场“看禾定种”“看禾选种”。二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我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52万千瓦,耕田机150台。推广应用乘座式高速插秧机11台,全县乘座式高速插秧机拥有量达到31台;推广应用无人植保机27台,全县无人机拥有量达到25台;推广油菜精量直播机械14台套、油菜收割机械8台套,全县油菜精量直播机械达到124台套、油菜收割机械89台套;推广高效植保药械50台套,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01%。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国家、省、市、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9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为103.7万亩覆盖率91.9%,其中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47.98万亩覆盖率95.2%。四是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实施中稻“一种两收”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推广“稻-鱼、稻-虾、稻-鸭”综合种养技术,提高水稻综合效益。五是开展水稻绿色防控。加强病虫预测预警,建设病虫鼠害监测4个,利用《通城植保》情报电视专栏、农业技术培训开展统防统治服务

2.通城县在发展水稻产业中存在的短板

2.1 劳动力短缺通城县是一个打工大县,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基本上十岁以上的老人,劳动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加上我县山区丘陵地带,部分田块机械作业难以实施据统计,我县机械化率只有73.01%,部分田块还是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因此造成我县大部分田块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有的甚至弃耕。

2.2 比较效益低由于粮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推进缓慢,全县138家种粮大户,流转土地26850亩,仅占总水田面积10%。加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成本核算,种植双季稻成本是中稻和再生稻的2倍

2.3 抗灾能力弱农业靠天收,规避天灾虫灾风险较大。种粮大户种植双季稻,早稻收割时正遇主汛期遇大风大雨、水稻倒伏,导致早稻抢天收割而晚稻扬花期,又怕连续降温,导致晚稻授粉不良,后期结实低,尽管水稻纳入了保险没有进行完全成本保险,绝收只能赔偿400元/亩。

3.发展通城县水稻产业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的允许下,提高种植双季稻购买大型机具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补贴,将水稻生产纳入完全成本保险,规避农户种粮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损失,调动农户种粮的效益。在项目上支持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优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建

3.2 适度调整现有耕地集约化经营政策实行政策倾斜,鼓励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如良种补贴、农资补贴、项目建设、信贷支持。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即全程托管、单季托管、代耕代种等。

3.3 高标准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模式,到2025年全县优质稻品种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年订单收购优质稻谷产量达到3.2亿斤,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

3.3.1 因地制宜,优化水稻基地布局。以品种和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具有湖北特色而又适合通城推广的长粒优质食味籼稻品种,全县打造以“双水双绿”为特色稻鱼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为绿色高效模式“升级版”。以沙堆、四庄、大坪、五里为优质再生稻示范种植区;以关刀、北港、石南为为优质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以马港为优质彩稻种植示范区,打造“石溪彩米”;以塘湖、麦市为优质富硒稻种植示范区,打造“黄袍富硒贡米”,确保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3.3.2 完善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做好应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成果,按照“田、水、林、、渠、网”建设格局,到2025年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景观的高标准农田20万亩,夯实优质水稻产业基础。

3.3.3 创新模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要服务重点,全程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技术。一是示范优良品种。选用优质、高产、多抗、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结合优良品种推广保护补贴项目实施,通过统一供种方式,使全县优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大力推行“五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生产模式。做到土壤质量指标精确化、肥水管理精准化、病虫防治绿色化,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三是加大农技智能化应用力度。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水高效利用等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3.4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

3.4.1 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加工龙头企业等掌握技术要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到2025年打造一个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通城县牌合玉怡农产品有限公司,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湖北通城富家米业、通城县东尼米厂、通城县超强米业有限公司、通城县盛丰米厂4家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做优通城县“黄袍富硒贡米”、“石溪乌紫米”特色优质米加工,做大通城县八角楼豆制品公司“通城米粉”精深加工产业链。

3.4.2 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以优质稻订单生产为目标,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金融保险联动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协同水平。

3.4.3 强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全方位服务,增强市场流通供给能力。一是优质稻米加工储藏、烘干、保鲜、精选、分级等新加工“一条龙”服务;二是优质稻米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信息服务、标准化交易、检验检测、产销对接、质量安全追溯服务。三是落实好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农业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为企业排难解忧,解决实际问题。

3.5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研发生产新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全县2025年优质稻米产业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

3.5.1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力度,支撑进一步细分大米产品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改造升级,提高稻米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

3.5.2 创新迭代米制产品。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和提升具有通城特色的“麦市河粉”、“通城米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拓展产业价值新增长点。

3.5.3 积极推进稻米副产品深加工。充分利用我县“生猪养殖调出大县”资源优势,加强以米糠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发展畜禽饲料、渔用饲料、菌棒基制加工,增加稻米加工产业附加值。

3.6 培育优质稻米品牌

全县共同打造“黄袍富硒贡米”通城区域公共品牌和“石溪乌紫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6.1 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注重户外广告宣传,同时新闻媒体部门要设立专栏节目宣传“黄袍富硒贡米”、石溪乌紫米”加工和历史文化,积极向上级媒体推介宣传。

3.6.2 创新营销方式。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全国大型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宣传推介产品。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加大幕阜山(通城)电商村、网红直播基地及乡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互联网+”,让优质稻米出村进城。

3.6.3 严格产品监管。按照“产出来”、“管出来”的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处罚严厉,完善稻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栅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8月28日

[2] 刘慧 保持粮食安全战略定力《经济日报》2023年3月9日

[3] 王新华,付尚超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对策 《新粮食杂志》2023年8月24日

[4]凌华 浅谈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问题研究杂志2023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