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旅型乡村发展建设路径——以安陆市白兆山美丽乡村示范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3

探索文旅型乡村发展建设路径——以安陆市白兆山美丽乡村示范片为例

田涛 张慧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工作不仅成为中央经济发展部署的重点工作,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安陆市白兆山美丽乡村示范片以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为依托,包含环白兆山的七个行政村。作为安陆市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示范片将以诗酒田园为意向,打造李白文化研学地;以耕读传家为根基,构建农耕文化体验地。紧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持续增收和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治理升级等方面进行谋划,促进三产融合,统筹三生空间,推动文农旅“三位一体”,将示范片打造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域的先导区和样板区,以此为契机引领安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论文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片,文化,创新

、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包含安陆市环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的七个行政村,分别为雷公镇白兆村以及烟店镇烟店村、尖山村、碧山村、袁畈村、邓河村、邓岗村,总国土面积17.06平方公里,总人口6263人。其中烟店村和碧山村为烟店镇区所在地。示范片紧邻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集聚多种资源,有以下三大优势:

1.区位交通便捷畅达

示范片紧邻4A级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这里汇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李白诗碑长廊、面积最大的李白纪念馆,是李白文化朝圣地、文人墨客聚集地,在2018年中国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中安陆白兆山风景区为“灵秀湖北”大美篇章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示范片设有G70福银(汉十)烟店高速出口,距离汉十高铁安陆西站约13公里、车程15分钟,距离武汉120公里、车程1.5小时,交通畅达,出行便捷。片区内交通主动脉通达四方,赵钱旅游公路和243、262省道串联7个村和白兆山风景区,通往景区及重要节点的交通网络方便快捷,微循环畅行无阻,使示范片成为进入景区的重要门户,7个村有条件形成环绕白兆山的旅游路线,具有良好的连片发展前景。

2.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安陆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时期的郧子国,战国中期置县,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湖北省首批3个千年古县之一,拥有“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漫画之乡”、“诗词之乡”等亮丽名片。唐代诗仙李白“酒隐安陆十年”, 娶妻生子,隐居悟道,留下了106首不朽诗篇,而李白在安陆的隐居之所就位于示范片内的白兆村,与李白有关的传说与遗迹印布白兆山,古白兆寺(古称安州般若寺)、桃花岩、李白读书台、太白堂、太白林、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等18处名胜古迹在示范片内仍有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地方特色的塑造提供了强大支撑。

3.农业产业特色鲜明

安陆作为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产粮大县、畜牧大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孝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该片区作为安陆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相继引进了一批国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位于邓岗村的神丹种鹌鹑场诞生了鹌鹑优良品种“神丹1号”,是湖北省第一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鹌鹑新基因库的空白。北农大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节粮型蛋种鸡繁育基地。示范片内还建有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6处,袁畈辣椒、立强葡萄、花果山虫草参等远近闻名。片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有较强基础,有潜力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和展示区。

二、规划构思

示范片围绕“诗意白兆山,醉美新田园”目标定位,以“李白文化”为灵魂,以诗酒田园为意向,以耕读传家为根基,着力打造李白文化研学地,农耕文化体验地;最终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美化乡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弘扬传统文化,强化李白IP,推进文农旅“三位一体”

规划围绕“诗意白兆山,醉美新田园 ”目标定位,以“李白文化”为灵魂,以诗酒田园为意向,以耕读传家为根基,着力打造李白文化研学地,农耕文化体验地;深入挖掘片区内李白文化元素特色,以文化为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传承和发扬本地优秀文化,使农村成为生态文化建设基地。最终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美化乡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锚固生态本底,统筹“三生空间”

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环白兆山区域以自然的生态空间为主;保障永久基本农田,保障平原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空间;促进空间有效利用,为产业发展和镇村建设合理预留空间。

)以农为本,促进“三产融合”

以农业为核心,提升一二三产融合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一方面发展绿色循环种养殖产业,推动科技育种持续创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粮食深加工,恢复地标产品涢酒生产制作;此外,还可通过农业休闲、农业科普等增加乡村文化体验感,提升农田的附加价值。

三、主要内容

示范片建设将聚焦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村庄形态美化、乡村设施配套以及乡村治理等六方面任务,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完成从“脱贫”向“增收”转变,从“重建设”向“重文化”转变,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现立体发展

优化“一线三片兴七村”的区域发展格局。将示范片内的七个村庄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形成以发展遗址遗迹旅游为主的太白古迹游览片、以农业生产和观光为主的田园休闲体验片和以文化体验和研学教育为主的盛唐风情展示片,并通过一条乡村振兴示范线链接七个村的优势产业区。

构建“一环七景聚仙山”的区域旅游格局。通过李白文化导入,构建一个李白寻踪体验环,将七个李白主题特色景点(太白寻踪、桃花流水、春华秋实、青莲驿站、五言陆色、碧山画境、盛唐集市)与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深度捆绑,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湖北省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推进文农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围绕李白文化进行一二三产产业体系重构,利用李白+民俗文化拓展一产,利用李白+酒文化重振二产,利用李白+白兆文化+唐风文化+诗词文化延伸三产,强化一二三产之间的产品转化和利用,形成以李白文化为基础的泛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现有乡村产业的提档升级。

(二)注重传承创新,挖掘文化底蕴

进行历史遗迹发掘和修复。与博物馆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白兆村、邓岗村、袁畈村等地进行考古研究,对李白文化相关的古白兆寺遗址、绀珠泉、下马桩、摩崖石刻等进行保护性开发,恢复村落组团的历史风貌,修复和展现李白的历史生活场所。

开展李白诗词文化研学教育。结合尖山村五言陆色和碧山村李白文化艺术村,引入文人、匠人和艺人,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李白相关诗词和书画研学,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开发文创产品和演艺活动。在烟店镇区塑造盛唐场景,利用文化剧场演绎李白传说故事,利用唐街古镇开展太白寻踪体验游戏;开发多种李白文化创意产品,将大米、涢酒、辣椒等本地农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形成可带走有收益的文化,做活“李白旅游”,讲好李白故事,推动安陆李白文化进入国际视野。

(三)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诗意田园

严格保护白兆山区域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白兆山生态保护红线,设定缓冲和修复区域,对现有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景观覆绿进行修复性改造。

稳步推进四库两河的水系连通工程。连通聂家坳水库和邓河水库,恢复李白诗中桃花流水的原址,并通过改善沿线植被环境,形成桃红李白的林相景观;将碧山水库、龙泉观水库与板子河联通,对河道进行清障疏浚,疏通与府河的水系通道,使“死水”变“活水”,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

合理优化农田空间结构与布局。整合优化农田资源,将零散农田整理连片成块,将本地的优质水稻、科技育种和蔬果采摘通过有机农田、共享田园、示范农田、循环农业等多种模式运营,实现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收。

(四)优化乡村布局,彰显唐风古韵

保护传统村落格局。以“生态化”+“组团式”的方式布局村组空间,顺应自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林地、农田、沟渠、水体等生态体系,保留现有建筑肌理,延续传统村落组团空间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和乡村特点。

塑造文化记忆场所。提升门户及村内空置区的空间品质和景观形象,融入李白文化元素,打造既能服务乡村居民又能吸引外来游客的小游园和小广场,让大家记得住乡愁也看得见文脉。

打造宜居唐风庭院。对镇区、景区景点周边及赵钱旅游公路两侧区域的建筑进行风貌提升,以新唐风为主题,对建筑色彩、院落和构筑物进行改造,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形成展现盛唐文化的良好风貌。

(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设施配套

构建完整的乡村生活圈。以1000米为服务半径,打造7个乡村生活圈,构建“8+6”的基本服务设施体系,补齐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文化站、室外健身运动场地、养老服务站、卫生室、便民超市和幼儿园等8类基本服务设施,以及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公共厕所、消防设施和公交站等6类基础设施。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打造“1+6”的旅游服务体系,在烟店镇区设置一处游客服务中心,结合景点设置6处旅游服务驿站,配建咨询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商店、旅游厕所等,实现5G全覆盖。

四、创新与特色

(一)打破行政壁垒,多村联合编制规划,探索出了以 “乡村单元”为特色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新路径

打破镇级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破解单村编制缺乏区域统筹的困境,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多村联动,有效提高资源价值及资源利用效能,促进要素流动。为拥有同一资源,相同区位的“乡村单元”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径。

(二)活化乡村文化资源,以文化带动乡村产业转型,促进乡村振兴,为文旅型村庄发展提供新思路

以李白文化为品牌和核心要素,利用“李白+”的品牌效应,通过保护和修复李白相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强化李白在安陆的存在感和影响力。通过李白+诗词、李白+酒、李白+唐风、李白+民俗等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创新利用,赋予文化当代价值,形成文化叠加效应,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为文旅型村庄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三)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分村项目库,有效统筹各部门重点建设内容,规范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本规划充分衔接、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关注内容,从项目可实施角度出发,提前介入统筹各部门资源,提出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分村建设项目库。充分发挥规划统领作用,改变原来乡村建设各部门各自为政、指哪儿打哪儿的混乱状态,整合各种政策和工程,对乡村三生空间管控与人居环境提升形成良好的指导,将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使得后续建设行为规范有序,为美丽乡村示范片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四)以经营村庄理念,将乡村各类资源“股份化”,创新提出“政府+文旅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民”运营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落地的运营模式。

以实际操作运营为前提,将乡村各类资源“股份化”,综合考虑各方未来发展利益主体,落实政府、投资商、帮扶机构、村民能力与意愿,创新提出“政府+文旅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民 ”运营模式,联合优势资源招商和联合村民招商,从而实现利益主体的共建共赢,保证规划与设计的执行落地。

(五)构建共谋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为美好生活共同缔造提供乡村样本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以“以文化人”的自治作用,项目规划过程中,与县乡政府、投资方、策划方、村民、村委等多方沟通与会谈,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让居民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切实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局面。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加强国学教育,弘扬耕读传家,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推动形成良好民风民俗,在引导村民形成心理认同与达成价值共识中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湖北省打造美好生活共同缔造提供乡村样本,共同缔造,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曹莉丽. 农文旅融合助力浙江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19(8):99~101.

[2]吴昌和,彭 婧.对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6(6):23~27.

[3]吴德能.榕江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思考[J1.农民致富之友2016(2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