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隐性教学及思政教育融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小学语文隐性教学及思政教育融入研究

顾晓梅

(临沂胜利小学,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为深入研究隐性教育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入的影响,并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创新性研究,本文探讨了隐性教学的含义和构成,抽象出隐性教学的核心要素,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隐性思政教学。采取理论延拓、课堂应用、交叉融合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深入研究了该教学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模块化的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经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本文研究是有效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隐性思政教育

1引言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其教学的目标都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而是包含了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恰恰正是隐性教学作用效果所在。正式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并没有对隐性教学进行具体的安排,但隐性教学在情感、态度、意志、行为、知识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和强有力的持续影响。新近的教育教学改革均要求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要超越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主动式、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而,隐性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现代课程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隐性教学对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必须认真研究。

2隐性教学的概念和构成

2.1 隐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这是隐性教学的思想起源,它是指伴随学习而产生的与正规学习“不同的东西”。其后,克伯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称其为“副学习”和“附学习”[1]。20世纪60年代,杰克逊在《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的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教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众多课程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且形成了解释论学派、结构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批判理论学派在内的三大学术流派。国内关于隐性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后期,目前课程教学研究学者们对于隐性教学概念的界定不一致,分歧主要体现于隐性教学是主体性还是客体性的,是计划的还是非计划性、隐性教学所属的范畴以及它的内涵外延等方面[2]

2.2 隐性教学的构成

课程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等要素组成,各种教学要素中均含有丰富的隐性内容。和显性教学一样隐性教学也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内外教学活动等构成[3]

1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的气质形象、道德修养、教育理念、授课风格、个性特点和领导方式等,都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要素,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终生。一位乐观幽默、公正无私、博学多才、开明民主、教学严谨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深远。

2教材中的隐性内容

教材是经过特殊筛选、组织化、定式化的社会共同经验,不仅承载了外显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意识和社会规范。教材蕴涵着真、善、美的崇高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3课堂中的隐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师生互动关系等都隐藏着众多的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其教学方法、交流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等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外的隐性教学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之外进行的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和自学能力提升等活动。学生在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隐藏于其中的隐性教育,带来了一些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

3 小学语文课堂隐性思政创新教学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隐性教学的研究范围从宏观领域逐渐转向微观领域,并逐渐深入到隐性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以及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上[4]语文课程贯穿小学教育始终,对学生语言表达、文学素养、思想品德乃至智力提升等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学系统中教师自身、教材中、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均隐含着众多的隐性教育因素。要想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化、整合,使它们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会使事物达到最佳效果隐性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隐性教育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形式,令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继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3.1 融合学、要素提升教师自身隐性教育资源基础水平

教师自身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隐性教育优势,除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知识水平外,还应积极参与引导课外活动、文学创作、教研项目研究,提升创新理念。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读书活动和文学创作,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加深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在基础上,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才能将显性知识和隐性要素融为一体并得到升华,课程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受到了思政教育

3.2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使隐性课程内容模块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文学知识,也融入了许多时代楷模精神和态度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综合运用将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整合起来,分成不同的模块,在不同的授课阶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集中时间充分利用了隐性资源,又起到强化效果的作用。使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分为精神与态度模块培育刻苦学习的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态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应用模块,将教材中的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提高语言表达、作文创造等的应用能力水平;知识融合模块,让学生充分感受与语文有密切联系的外语、品德、法制等的相关课程,充分激发融合创新的生命力。

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实践

表1作者三年来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情况的统计表,2021年和2022年是实施前的情况,2023年教学情况是实施中的统计数据。课堂发言、作业完成率和重复度看,积极性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不是来自教师的督促而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侧面反应了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从课外作文情况看,由以前的教师布置,变成了自发创作,这说明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考试成绩满分率的大幅提升则说明了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有明显提高。总的来说,隐性课程教育应用到小学教学工作后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和积极的。

表1教学情况对照表

年份

课堂发言

作业完成率

作业重复度

课外作文

考试满分

2021年

很少

95%

30%

很少

2%

2022年

很少

93%

35%

很少

2%

2023年

积极

100%

5%

87%

30%

5结束语

隐性教育(包含思政隐性导入)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也是显性课程无法代替的。它与显性教学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的内涵。实践证明,把隐性课程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效提升了学生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Schubert.W.H.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 NewYork,1956.

[2] 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一组织与管理[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贾克水.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 教育研究,2021(2):14-19.

[4]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