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区域内新建筑设计应用研究——“绍兴书圣故里南入口整体改造提升项目”设计手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古城区域内新建筑设计应用研究——“绍兴书圣故里南入口整体改造提升项目”设计手记

王勋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摘 要:在古城区域内进行建筑创作,追求不同时代建筑互融共生,是其本质思路。绍兴市政府于2018年实施保古城、建新城的“双城记“战略,对古城区域内超过24M的建筑进行“拆、改、削”。在此时代背景下,以古城内书圣故里南入口整体改造提升项目实例出发,针对于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以及有效保护的关联性进行探究和分析,为相关项目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大运河;古城区域更新保护;书圣故里

1.设计背景

1.1场地介绍

绍兴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中的一个城市,书圣故里南入口整体改造提升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毗邻的蕺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个绍兴古城区的东北部区域,这里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十分完成、而且自身的规模也是相当庞大的,这里汇聚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商贸文化、台门文化、水乡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是绍兴商贸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书圣王羲之扬名的核心见证地、是绍兴文教昌盛、人文荟萃的重要代表、是绍兴传统水乡居住与商贸文化的空间载体。街区南北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绍兴段)环裹,内有各级别不可移动的建筑数量已经达到了34处之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1.2 项目场地介绍

本项目用地正对书圣故里的主要轴线:蕺山街-戒珠寺-蕺山-文笔塔,站在蕺山街口可远眺蕺山上的文笔塔,与“书圣故里”交相辉映。蕺山街两侧众多历史建筑和名胜古迹,如戒珠讲寺、题扇桥、墨池等,是书圣故里最具代表性的街巷。

图 1 蕺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航拍

图 2 场地现状,空间闭塞

2.实地踏勘

本项目北侧萧山河为大运河(绍兴段)支流,南侧胜利路为东西向主干道,用地范围内包括王朝大酒店地块、新华书店地块和书店东侧城市公园及道路附属用地,南北约40m,东西约200m,整体呈东西条形。场地内现状建筑由西向东依次有相邻小区配电房、王朝大酒店(26F,99.6M,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5000㎡)、王朝开关站及附属用房、现代牌坊、新华书店(11F,52M,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3000㎡),牌坊北侧为探花桥(非文物)。场地现存的2栋高层建筑一度成为当地地标,见证了21世纪以来绍兴城市化发展的变迁。仔细考量,项目建设条件极其复杂。

3.场地分析研究

3.1 项目前置条件推导

由于项目周边环境的特殊性,相关部门对本项目土地开发并没有指导性意见,设计所需的前置条件须由笔者自行推导。本项目周边在建项目分别是古城北入口改造提升项目(用地性质B1\B2,容积率0.7-1.5,建筑密度45%,限高22M)、蔡元培纪念馆(用地性质A2,容积率0.5-1.0,建筑密度50%,限高6-9M)以及阳明故居及纪念馆建设工程(用地性质A2,容积率0.5,建筑密度31%,檐口限高6M)。

通过对比地块肌理变迁,研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划条例,比照周边及类似相关项目案例,笔者自行推导出本项目相应退线、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经计算后确定本地块容积率为0.4-1.0,建筑密度20%-40%左右,建筑高度控制在22M以内。

图 3 用地条件推导

3.2 场地空间分析

根据《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当中专门做出了如下的约束要求:在古城范围内部存在的和历史传统格局不相符的、与历史特征相互违背的一些建筑需要开展分层、改建或拆除措施。场地内现有两栋建筑高度远超本条例要求,不符合城市天际线,与古城格局不符,风貌不协调。通过模拟城市天际线,对比降层处理和拆除新建不同的空间视廊效果,不难发现新建方案可以与古牌坊和现有街区进行高度承接,突出牌坊的空间高度,并形成流动的天际线,同时在项目南北两侧形成带状的城市广场,建立了更好的缓冲关系,增加了城市空间的通透性与亲和性。

图 4 场地空间推导

4.建筑设计

4.1 绍兴传统水乡聚落分析

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视觉形式来表达,以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传统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文化符号的拷贝,而是在现有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上的发扬和创新,是让那些能够代表传统意向的元素自然生长处理,让形式再一次和功能、以及结构结合,与现代的材料,生产方式结合。立足于传统水乡特点,立足于现代社会,将服务型空间结合绍兴水乡民居特色,是本项目设计的关键所在。

绍兴传统水乡水网密集,古人临水而居,随着居民的聚落,进而形成街于街区,整体空间意向归纳为“民居-河-民居”、“民居-路-河-民居”、“民居-路-河-路-民居”等抽象模式,通过多组相同和不同的模式组合形成了整个街区的肌理结构。

4.2 绍兴传统民居分析

“台门”是一种传统的称法,这种建筑基本上都是面向南部的,和街道或者河道相邻,屋宇高大,青砖黛瓦,外观庄严厚重。通过笔者调研分析发现,“台门”建筑基本组成元素为门斗、仪门、天井、堂屋、厢房、座楼。堂屋、座楼的开间尺度大多在9-15M(例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及蕺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大多数传统民居),制式较高者,开间尺度在18-24M(例如鲁迅祖居、蔡元培故居、吕府、尚德当铺、钱业会馆等);进深尺度大多在9-12M,少数在15M以上(例如鲁迅故里文化街区内的何家台门)。一般来说,有仪门的绍兴传统民居才能算作标准的“台门“。典型的台门,三到五间宽,上覆青瓦,外砌石台阶,整体开间不平齐,两侧要凸出或凹进墙面,形成灰空间,当地叫“台门斗”,其中主要包含有两道门,,“丝竹门”是第一道门,或是由石门框俩扇黑漆大门组成。”台门斗“内侧考究的大门称为”仪门“,用以区分内院和外院。“仪门”内侧是正院,然后一步步向内延申三进以上。“台门”内部布局左右对称,构成明显的轴线,正院正房大厅为会客只用,二进院为祖堂,三进及后院正房为座楼,是主人的居住之所。“台门”的内部布局基本以“日“、”目“或更多进居多,以适应未来因人口增加,”台门“民居向后及两侧扩张生长。

4.3本项目设计思路

4.3.1 本项目用地南北约40m,东西约200m,整体呈东西条形,扣除各类建筑限制线,地上可建设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南北向可建设范围平均只有23m,建筑以“牌坊-探花桥-蕺山街-戒珠寺-蕺山-文笔塔”为主轴线,沿东西向展开布置小柱网平面是本项目唯一解。结合北侧蕺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之“书圣文化”,本项目造型设计意向缘于王羲之“之”字书法,在东西向近200m展开面,结合蕺山视线通廊,整体呈现中间低两侧高,仿若笔搁,应和北侧蕺山文笔塔,暗喻书法行文的灵动笔触,彰显书圣故里的文化艺术底蕴。

4.3.2 本项目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延续现状原有“建筑-牌坊-建筑”肌理,采用阶梯状收束手法,东西布置建筑单体,营造自然过渡的中轴广场;广场南侧布置城市辅道,临时停靠旅游大巴;西侧设置地库出入口,减少南侧城市景观面不利影响,场地内人车分流。结合原有牌坊,场地中心设置墨池广场,北侧设置运河景观带,南侧结合城市步道设置城市广场,东侧原街角公园,结合乌篷船停靠点进行优化设计。围绕“之”字母题,中央墨池广场以“之”字第一笔为源头,“曲水流觞”注入墨池,笔触周围环状纹理象征墨渍晕染宣纸的涟漪,营造具有古韵氛围的文化广场。

图 5 本项目南立面鸟瞰效果

图 6 本项目平面

4.3.3 场地东侧景观小游园保留现有大树设置树池,树池取意“水滴涟漪”,将“涟漪”抽象为简单且具有韵味的几何图形,水波荡漾的诗意动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美。乌篷船停靠处布置了小型电瓶车停靠点,游客搭乘电瓶车“代步”,经本项目从探花桥进入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内实现“无车化”管理。乌篷船停泊处设立大运河遗产展示标识,体现大运河遗产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精神以及国际化色彩。

4.3.4 在本项目中,通过对绍兴“台门”建筑中“墙、院、廊”等空间元素的学习和模仿,将建筑沿东西向多重展开,与北侧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绍兴传统水乡民居进行跨时代的对话。提取绍兴台门建筑“台门斗”及“天井”等元素,建筑以入口为核心,相近功能整合形成大区块功能,围绕天井展开布置,形成庭院。功能不进行严格划分,形成了一个开放、连续的公共开放区域,游客可以在这些休息,同时也是问询的聚集场所。游客中心相应配套、办公等空间采用白色墙面作为背景,根据功能需求设置竖向条窗;仿木金属格栅从当地传统木窗棂简化而来,作为区分内外空间的视觉阻隔。从建筑的一边看向另一边,格栅交叠错落,丰富了平静而朦胧的透明性空间层级。

图 7 本项目东南角鸟瞰效果

图 8 北侧沿萧山河人视效果

图 9 二层室内效果                      图 10 室内中庭效果

图 11 南侧主入口效果       图 12 室内中庭效果

5.结论与建议

拉斯姆森在其作品《建筑体验》中提到:“体验对于建筑非常重要”,本项目作为书圣故里最重要的对外展示面、标志性南入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交融共通,对于传统民居群里中建筑元素的提炼是关键。由于现代建筑空间较之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二者功能需求有所不同,前者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必然需求,后者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进行设计实践时,对传统文化当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并且借助于现代化的方法进行加工和提炼;在确保功能作用全面满足的基础之上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布局,实现化整为零,实现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的咬合。掌握好这两点设计尺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民居群落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困境与难题。

参考文献

[1]沈福煦,《绍兴建筑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李立,传统与变迁—江南地区乡村聚居形态演化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胡志超,基于江南民居形态格局的现代建筑场地设计策略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绍政发[2013]64号)

[5]浙江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通则》(浙政办函【2021】9号)

[6]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

[7]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