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6
/ 2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何恩美

文山市人民医院  66300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和效果方面的作用。通过分析儿科护理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儿童及其家属的规范化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儿童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与满意度。方法:在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理需求,结合临床实践案例,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分为两组,各68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规范化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具有显著优势。首先,规范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儿童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其次,规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担忧。结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素养,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患儿年龄跨度大、心理需求复杂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健康教育方案,以适应不同患儿的需求。

关键词:儿科护理;规范化健康教育;家长满意度;患儿依从性

引言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家长作为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其健康知识水平和对疾病的态度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规范化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而提升患儿的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究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宣教、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具体包括:(1)常规宣教:医护人员会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基础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疾病的常识、日常护理要点、药物使用等。(2)病情观察: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3)基础护理:包括日常起居、饮食指导、清洁护理等,确保患儿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些常规护理干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儿的恢复,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包括: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儿病情和家长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家长与患儿的互动,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定期评估家长和患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家长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这个计划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健康知识,还包括了生活习惯、营养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2)加强家长与患儿的互动: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患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知识。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与患儿一起完成健康教育任务,增强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3)定期评估家长和患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定期评估家长和患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组的患儿和家长不仅获得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健康知识,还在互动中增进了亲子关系,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患儿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家长满意度等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知晓程度

表1 2 组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比较(x±s)

组别

例数

疾病知识

预防知识

自我护理知识

用药知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68

73.39±6.25

88.94±4.57

74.27±6.18

90.13±4.49

70.19±6.45

87.24±4.71

71.28±6.39

89.63±4.52

对照组

68

73.44±6.33

80.14±5.51

74.31±6.26

82.24±5.44

70.32±6.57

78.76±5.63

71.36±6.51

79.91±5.48

t

0.046

10.137

0.038

9.224

0.116

9.527

0.072

11.284

P

0.963

<0.001

0.970

<0.001

0.908

<0.001

0.943

<0.001

研究组家长在疾病知识、预防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及用药知识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儿依从性

表 2 2组患儿依从性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性

研究组

68

38(55.88)

28(41.18)

2(2.94)

66(97.06)

对照组

68

28(41.18)

29(42.65)

11(16.18)

57(83.82)

χ2

10.137

P

0.001

研究组患儿依从性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事件发生率

表 3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院内感染

输液相关事件

坠床

总发生率

研究组

68

2(2.94)

1(1.47)

0(0.00)

3(4.41)

对照组

68

4(5.88)

3(4.41)

3(4.41)

10(14.71)

χ2

6.135

P

0.013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1%,低于对照组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健康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的影响。我们将从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实践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儿科护理的规范化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综上所述,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提升患儿的依从性。这可能与规范化健康教育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家长和患儿的需求并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进而促进患儿的康复有关。因此,建议在儿科护理中广泛应用规范化健康教育,以提升护理质量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同时,应进一步探索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最佳实践模式,以满足不同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在儿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知识与技能,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在儿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还能增强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提升护理效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关乎儿童身心健康,更对其未来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行为模式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我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预防疾病,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09):132-134.

[2]魏海霞,赵静静,裴玲玲.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3,17(01):58-60+64.

[3]李丽娜,黄立萍.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06):926-928.

[4]魏绍萍.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22,8(02):167-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