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研究

蒋露

许昌市第六中学,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了三种策略:通过活动引领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科渗透达到多元推进的效果,以及通过家校共建实现标本兼顾的培养模式。基于此,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动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策略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青春期的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身心迅速发展和社会适应压力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第一引导者,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这一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究初中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对于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通过培养乐观、自信、坚韧等积极心理素质,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从而促进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其次,面对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和社交压力,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应对困境。这种心理韧性不仅有助于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心理波动,也为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展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消极逃避。

二、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活动引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活动引领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在迅速发展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他们需要丰富的具体直观经验作为支撑。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创设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和开展有系统、连贯性的活动来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首先,应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游戏、社会实践、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其次,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活动方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此外,班主任还应注重活动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自我调节和情感表达。例如,在团队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活动的过程和结束后,班主任应开展反思讨论,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认识自我、提升自我。通过活动引领的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渗透:多元推进,汇聚合力

在初中阶段,通过学科渗透策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这种策略旨在将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实现教育的多元推进和合力汇聚。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首先,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独立思考的问题,如“你是否真的做到了独立思考?”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我审视,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进一步,班主任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敢质疑?”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入思考,理解质疑背后的心理障碍和社会环境因素。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培养批判思维,你觉得老师、家长和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而且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提升批判思维。通过这样的学科渗透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能在学科学习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能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加强。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的建议和希望,不仅有益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也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指导方向。

(三)家校共建:标本兼顾,厚积薄发

在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中,家校共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标本兼顾的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表现,还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厚积薄发的效果。例如,可以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写日记。这种方法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共同写日记,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感受,而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理解。这种亲子活动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教育方式和与孩子沟通方式的机会。此外,通过和家长的个别交流,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更多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觉察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这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更加成熟和理智。另外,可以组织家长一起学习《正面管教》这本书,尤其是书中的“错误目的表”。通过这种学习,家长可以从自己的情绪反应出发,回看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这有助于家长更加科学和理性地指导孩子,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结论;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策略,揭示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结合活动引领、学科渗透和家校共建等多维度策略,本研究强调了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核心作用。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实施、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以及家校合力协同,共同构建了一个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基于此,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在青春期顺利过渡,还为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晓薇.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初探[J].中小学班主任,2020,(05):13-15.

[2]吕婷.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研究[J].才智,2019,(19):113.

[3]方艳.初中班主任如何培养弱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J].神州, 2017(15):1.DOI:10.3969/j.issn.1009-5071.2017.1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