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光缆线路故障类型及维护难点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通信工程光缆线路故障类型及维护难点探究

梅文超

武警士官学校 311403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通信工程光缆线路的维护成为保障通信畅通的关键环节。然而,光缆线路维护工作中存在诸多难点,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通信工程;光缆线路;维护难点;解决策略

一、光缆线路维护概述

光缆线路作为现代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光缆线路维护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线路巡查、故障排查、修复以及预防性维护等。然而,在实际维护过程中,由于光缆线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往往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需要维护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光缆线路故障类型与成因分析

(一)光缆纤芯故障

光缆纤芯是传输光信号的关键部件,其故障主要包括纤芯断裂、纤芯弯曲、纤芯污损等。纤芯断裂通常由外力破坏、施工不当等因素引起,导致光信号完全中断。纤芯弯曲则由于受到挤压、张力过大等原因,使得光纤弯曲半径过小,引起光信号的严重衰减。纤芯污损主要因光缆接头处理不当,使得灰尘、油污等杂质进入纤芯,吸收和散射光信号。

(二)光缆接头故障

光缆接头是连接两段光缆的关键节点,其故障主要有接头盒密封不良、接头损耗过高、接头反射率超标等。接头盒密封不良可能因为设计缺陷、安装不当、老化失效等,使得水汽、灰尘进入接头盒,导致纤芯污损和腐蚀。接头损耗过高主要由光纤端面质量差、芯轴偏心等引起,使得光信号在接头处产生大量损耗。接头反射率超标则因为端面垂直度差、折射率不匹配等,产生强烈的菲涅耳反射,影响传输性能。

(三)光缆护套故障

光缆护套是保护光纤的重要屏障,其故障主要表现为护套破损、护套老化等。护套破损通常因外力损伤、鼠咬鸟啄等,使得光缆内部暴露,易受到水汽、化学物质的侵蚀。护套老化则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紫外线等环境中,使得护套材料发生변质、开裂,失去保护作用。护套故障会加速光缆的劣化,缩短其使用寿命。

(四)其他故障类型

除上述常见故障外,光缆线路还可能发生金属构件腐蚀、张力不均、附挂物坠落等故障。金属构件如接头盒、加强芯等,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能发生电化学腐蚀,影响光缆的机械强度。光缆张力不均可能因为线路设计不合理、支撑点失稳等引起,导致光缆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弯曲、断裂等故障。附挂物如蜂窝、鸟巢等,其坠落可能砸击光缆,造成外力损伤。

三、光缆线路故障定位与检测技术难点

(一)光时域反射计(OTDR)技术的局限性

OTDR是光缆故障定位的主要工具,其原理是利用瑞利散射和菲涅耳反射,测量反射光功率随时间的变化,推算故障点的位置。但OTDR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测量盲区、动态范围有限、事件死区等。测量盲区指的是OTDR输入端附近一段区域,由于强烈的菲涅耳反射,掩盖了该区域的背向散射信号,无法准确定位故障点。动态范围有限则限制了OTDR的测量距离,对于长距离光缆,需要多次测量或双向测量,定位精度下降。事件死区指的是在强反射事件(如接头、断点)之后的一小段区域,由于反射峰的影响,无法分辨出其中的其他事件。这些局限性都给光缆故障定位带来了挑战。

(二)光纤融接损耗测量的不确定性

光纤融接是光缆施工的关键工艺,融接点的损耗是衡量光缆线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光纤融接损耗的测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测量系统的误差、测量方法的局限性等。测量系统的误差包括光源稳定性、光功率计线性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插入损耗法、切回损耗法等测量方法,也都有其局限性,如对测量光纤要求高、环境因素影响大等。这些不确定性给损耗测量和评估带来了难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三)复杂环境下的光缆故障定位难度

光缆线路往往跨越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如高山、森林、湿地、海底等,这给故障定位带来极大困难。复杂环境下,光缆故障的成因复杂多变,如山体滑坡、雷击、鱼类啃咬等,传统的故障判断经验难以适用。恶劣的环境条件,如低温、强辐射、强腐蚀等,也给故障检测设备和人员带来考验。光缆路由复杂多变,存在大量分歧点、接续点,缺乏完善的线路资料,也加大了故障定位的难度。

四、光缆抢修与恢复的技术难点

(一)不同故障类型的抢修差异性

光缆故障类型多样,如纤芯断裂、护套破损、接头失效等,不同类型故障的抢修方法和难点差异很大。纤芯断裂需要进行光纤接续,对施工环境、设备性能、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而且接续点损耗、可靠性也是关键问题。护套破损主要是补盖、密封处理,但要注意防水、防潮、防腐蚀,还要考虑护套材料与光缆的匹配性。接头失效则需要更换或重新固化,对密封性、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恶劣环境下的抢修施工难度

恶劣环境如高寒、高温、强辐射、有毒有害等,给光缆抢修施工带来诸多难题。高寒环境下,施工人员需要采取保暖措施,机械设备、测试仪表等可能出现工作异常,施工效率大幅降低。高温环境则可能导致人员中暑、设备过热等问题,影响施工安全和质量。强辐射环境如核电站附近,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控制人员的累积辐射剂量。有毒有害环境如化工厂区,则需要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服等,并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恶劣环境下的抢修施工,需要根据环境特点,优化施工方案,配备适当的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施工质量。

(三)长距离光缆抢修的时间压力

光缆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影响大范围的通信业务,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信。但是,长距离光缆线路的抢修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一方面,长距离光缆故障点难以快速、准确定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排查和测试。另一方面,长距离光缆抢修涉及的施工任务量很大,如光缆掏取、故障点切除、光缆接续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员投入。同时,长距离光缆线路环境复杂,跨越不同地形地貌,施工条件差异很大,也增加了抢修难度。因此,长距离光缆抢修需要制定周密的抢修方案,合理调配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抢修效率,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信。

五、光缆线路预防性维护的难点

(一)光缆线路环境的动态变化性

光缆线路常跨越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区,环境因素对光缆线路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如季节变化引起的温度、湿度变化,都会影响光缆的传输性能和使用寿命。地质活动如地震、山体滑坡等,也会对光缆线路造成破坏。人为活动如城市建设、农田耕作等,也可能对光缆线路造成干扰和破坏。这些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性,给光缆线路预防性维护带来很大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线路巡检、环境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预防性维护的技术手段选择

光缆线路预防性维护涉及多种技术手段,如定期巡检、状态监测、性能测试等。合理选择技术手段,是提高预防性维护有效性的关键。定期巡检是基本手段,但巡检周期、路线选择等需要优化设计。状态监测包括光缆温度、应力、振动等多种参数,如何实现多参数综合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关键难点。性能测试如光时域反射、光纤背向散射等,需要根据线路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指标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手段的经济性、可操作性、自动化水平等因素。

(三)预防性维护的人力与成本压力

光缆线路分布广、跨度大,预防性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日常巡检、环境监测等需要大量维护人员,尤其是偏远山区、野外环境,人员需求量更大。高精度的检测设备、监控装置价格昂贵,投资成本很高。因此,预防性维护面临较大的人力和成本压力。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财力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预防性维护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一个关键难题。需要从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与线路规模、故障特点相适应的预防性维护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明胜. 通信光缆线路维护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03):168-171+175.

[2]糟小兵,丁万霞. 通信光缆线路维护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2022,(10):179-181.

[3]葛振宇,倪苏洋. 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02):212-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