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2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措施

陈孟

身份证号:510213198211191222

摘要: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进度的重要环节。地质灾害预测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地质雷达与地下勘探技术取得地下构造信息、设置水文监测设备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采用地质雷达对地下岩层状况进行探测。为了防治,需要对松散的岩层地质进行地下注浆加固,根据地质状况设计合适的支护结构,并对这些支护结构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加固工作。这些举措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工程质量。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措施;地质雷达

引言: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对于保障施工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和避免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地质灾害的预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质雷达和地下勘探技术,还需要对地下水位和岩层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防治措施则需要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并对这些结构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加固。本文将探讨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1. 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火山爆发给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意义是可以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科学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察觉灾害征兆并为紧急疏散与救援行动提供宝贵的时间。另外,土地利用规划与工程措施得当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预测策略

2.1 利用地质雷达或地下勘探技术获取地下构造信息

地质雷达属于非侵入性地质勘探技术之一,它通过对高频电磁波的发射和反射记录,可获得地下岩土体结构信息和确定潜在构造断层及岩层变化。利用地质雷达可实现隧道施工区地下构造立体化高精度检测,并为地质灾害预报提供数据支撑。地下勘探技术又是地质灾害预测的最主要方法。通过地下勘探能够获得更精细的地下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岩性和构造构造。利用声波和电磁波等探测手段能够揭示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地质雷达与地下勘探技术可对隧道施工区域地下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灾害预测及隧道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2.2 安装水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

隧道施工过程中,设置水文监测设备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控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该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捕捉到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从而有效地防止和缓解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工程团队通过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地下水体的运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治理,保证了施工期安全与稳定。水文监测设备安装应综合考虑隧道施工区域特点及地质环境等因素,适当选取监测点位,保证监测设备可靠稳定。监测设备选型要具有高精度测量功能、能实时传输资料、能承受地下复杂环境条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可预测地下水体可能给工程安全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适当风险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工程团队提前发现地下水位非正常波动征兆,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预判,及时调整施工计划或者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安全防护,从而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同时长期监测数据的积累为今后同类项目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对隧道施工和相关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2.3 利用地质雷达勘探地下岩层情况

地质雷达对电磁波进行发射和反射记录,可获得地下岩层结构信息和确定潜在构造断层,孔洞和软弱带等地质结构。通过使用地质雷达对地下岩层进行探测,工程团队能够对地下岩层分布,性质及变化等信息进行了解,对隧道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地质雷达探测岩层厚度,岩性变化,裂隙及空洞等地质特征效果显着,有助于工程师对地质条件复杂度进行评价,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预测,并据此提出了工程方案及防灾措施。利用地质雷达对地下岩层进行探测,工程团队能够预先探测到地下岩层中存在的异常,例如岩层变形和滑动,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规避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另外,地质雷达技术有助于工程师三维重建地下结构,达到全面掌握隧道施工区地下情况,从而为隧道施工安全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3.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针对岩层松散地质,进行地下注浆加固

面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岩层松散的地质挑战,采用地下注浆进行加固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项技术是通过向地下注入特定的物质,例如水泥浆或化学浆料,来优化地层的物理属性,从而提高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地下注浆加固具有可充填岩层内间隙,降低岩石位移及塌落风险等优点,进而提升隧道整体安全性及稳定性。在实践中,地下注浆过程需结合岩层特点及隧道设计方案准确施工。首先要对地质情况做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弄清岩层结构,裂隙情况及岩石力学特性。再根据勘察结果决定注浆深度,位置及注浆管布置,以保证注浆材料能完全渗入岩层中并形成牢固加固层。另外在地下注浆加固时还要重视施工期间的监控与控制。通过对岩层位移,压力变化及其他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适当的对策,保证注浆效果满足预期要求。

3.2 依据地质情况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

隧道工程面临着不同的地质情况,必须要设计出合理的支护结构,才能保证施工与使用的安全性。在设计支护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工程施工方法等等诸多因素,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支撑与防护。地质勘察为制定合理的支护结构提供依据。通过详细调查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和岩体稳定性,能够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并为支护结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地质勘察,并根据工程地质理论及经验确定了适宜支护方式及参数。支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隧道使用功能,设计寿命等。不同种类的隧道其支护结构也会存在差异,例如车辆通行隧道和水利隧道都需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支护结构设计。同时考虑隧道设计寿命问题,支护结构要有足够的耐久性及抗震性能以保证隧道能在地质灾害或者地震这种极端条件下安全运营。此外,在支护结构选型时还要兼顾施工可行性与经济性。支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施工工艺,材料成本和施工周期,选择与地质条件相适应且经济合理的方案。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既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成本,又能够确保隧道使用安全持久。

3.3 对支护结构进行定期维护和加固

隧道作为运输或者其他荷载的主要承载通道,支护结构是否稳定与完整直接影响着隧道安全可靠性。所以支护结构的定期维护与加固是非常有意义的。定期维护,就是根据规划与要求,对隧道支护结构实施定期检查,测试与修复的行为。通过周期性的维护工作,我们能够及时识别出支护结构可能出现的损坏、变形或其他相关问题,并据此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以防止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定期维护内容主要有支护结构表面情况检查,裂缝监测和排水系统检查,保证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良好。同时定期加固就是在养护的前提下对支护结构做必要的补强与维修工作,从而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加固工作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加强支护结构整体性能,例如添加加固材料,建立加固构件以及加强支护结构连接。定期加固既能延长支护结构使用寿命又能促进隧道整体安全。

结束语:利用先进地质雷达及地下勘探技术并与实时水文监测及岩层情况分析相结合可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同时通过对地下注浆加固,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及定期的维护加固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的安全及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波.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07):145-147.

[2]陆钰铨.富水岩溶区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与临界安全距离研究[D].长安大学,2021.

[3]杨波.地质断裂带区域隧道涌水原因及处置对策[J].低碳世界,2021,11(03):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