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3

基于关键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刘迎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13127

摘要:基于关键问题驱动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技能,实现自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设计情境式问题、生本式问题、基础性问题、现实性问题、探究式问题、反思性问题以及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思维品质以及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使其获得切实的学习体验。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以关键问题为驱动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自学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驱动问题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使其可以将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关键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单到复杂的开展教学提问,使其获得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整个教学提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设置简单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获得问题意识的形成。然后,围绕着教学内容逐渐提高提问难度,刺激学生自主思考,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需要逐渐减少教学干预,留给学生更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空间,使其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感受。

(二)难度适中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思维意识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时,应当遵循难度适中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避免由于教学难度过低、过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后续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恰当的时机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不断调整提问方式以及问题难度,激活学生自主参与课程探索的积极性。

(三)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方案设计时,应当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提问,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生过程中,从而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水平。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提问与引导,使得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设计脱离实际

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以及教学内容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导致教学设计脱离实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管理以及自主控制的意识。如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合理规避这些缺点,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懒散、懈怠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过度抽象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度会随着学生所处的阶段而不断提高。在开展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时,整体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相较于中低段的数学知识来说,高段数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晦涩难懂。许多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常会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指导。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氛围沉闷死板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占据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自主学习意识无法得以有效提升。长此以往,整体的教学氛围变得沉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幅度降低。此外,由于教师一直是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出现惧怕心理。不利于教学主题双方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关键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以情境式问题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将情境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探索学习中,从而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感。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学提问,可以使得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及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问题的设计。牵引学生的思绪,使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折线统计图》为例,在本节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获得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将情境问题法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感受。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蒜叶的成长”作为开展探究学习的主题。通过观察蒜叶真实的成长变化,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使得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生活实际与统计教学质量的有效联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教学探究中,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以生本式问题驱动,诱导理解新知

受到现代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具体教学问题的提出,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获得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显著提升。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期间具体的表现进行具体教学方案以及教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以苏教版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本节课程主要是围绕着“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题。为了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图形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生本式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可以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进一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续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要想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其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边?”带领学生自主参与到图形的观察与分析中,从而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相应的数学知识,获得知识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以基础性问题驱动,初步运用知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要想更好地完成知识应用,就需要教师以基础性问题为驱动,带领学生初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可以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在完成基础教学工作后,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提升问题的复杂程度。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可以逐渐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体验。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圆柱和圆锥》为例,本节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观察中,使其建立起良好的空间观念。此外,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生活中圆柱与圆锥的具体应用[3]。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教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然后组织学生之间的进行互动交流,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相较于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来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探索分析,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现实性问题驱动,启发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以现实性问题为驱动,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感受。以生活实际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获得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实现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扇形统计图》为例,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的方式更为直观的察觉到图中的信息,从而获得识图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了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扇形统计图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班级中喜爱篮球、排球以及足球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多少?”通过扇形统计图的方式表现出来[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五)以探究式问题驱动,锻炼思维品质

处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使其可以逐渐掌握数学知识内容,获得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的显著提升。所谓的探究式问题就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驱动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素养,使其获得思维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探究式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一直以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学习,获得自身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分数加减乘除的数学意义和概念,掌握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尝试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发展数学逻辑运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知识,利用大屏幕展示整数或小数混合运算的例题,适时提问“谁能准确说出该算式的计算顺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计算知识,驱动其深入思考分数计算的相关问题。伴随本课知识学习难度的提升,教师还应增加提问难度,利用层次化的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完成数学学习,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六)以启发性问题驱动,促进深度思考

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水平。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水平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启发性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教师在设计启发性教学问题时,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趣味引导[5]。在学生思考问题以及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当与其进行互动交流,将学生引入到深层次的思考过程中,使其获得深度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小数加法和减法》为例,本机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减少教学干预,通过设置启发性驱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式与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关系?”学生纷纷回答道:“可以借鉴整数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方式,完成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小数计算时需要保障数位对齐。”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式,获得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关键问题驱动法,可以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围绕着教学内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学习。使其可以将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基于关键问题驱动下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起到积极地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淑慧.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J].读写算,2023,(36):81-83.

[2]县慧玲.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数学之友,2023,37(24):42-44.

[3]林卫东.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24):74-78.

[4]孟晓曼.找准问题精准施策抓住细节扩大成果——以小学数学学科经验做法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2):26-28.

[5]杨尕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