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11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魏巍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36

内容提要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作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和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为其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其健康稳健发展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首先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认为黑龙江省经过多年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较少、企业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力度需加强、对外开放金融环境欠佳,企业融资受阻、民营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性差,本地产业链融度低、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通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中关村模式、青浦模式等较典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启示。文中在确定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与原则后,认为可以在黑龙江省推行外向型、结构型、配套型、科技型相结合的民营经济综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黑龙江是国家的大粮仓,工业基础雄厚,生态资源丰富,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黑龙江将牢牢把握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不断增强推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黑龙江新篇章。近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己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该省民营经济在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企业家素质和宏观管理等方面与先进省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力求比较找出我省与经济领先地区在民营经济领域存在的差距,提出优化我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民营经济综合素质的对策,以实现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成效

1.合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黑龙江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资本深度参与国资国企混改,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央企与地方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融合,哈电集团、哈飞、一重、中车齐车等央企与省内配套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消博会、安徽绿博会、龙粤合作交流会等经贸活动,助力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修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支持民营企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组织具备条件民营企业参与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推动创新资源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务实打造公开透明政务环境

黑龙江省加强对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监管,推进省政府合同履约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对民营企业无事不扰制度,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造条件落实免申即享,全省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已开始试运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黑龙江的电子政务水平也越来越高,2002年,正式组织间省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2004年开始建设数据交互平台,2005年,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省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2009年,省地县三级统计网络系统初具规模,2018年,数字龙江电子政务战略构思出台,次年发布数字龙江发展规划,并于9月建设移动政务服务平台黑龙江持续加强全省事APP,升级完善全省统一好差评系统,努力实现一部手机龙江通办

3.全力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环境,是市场主体的氧气,只有积极地优化营商环境,才能让民营企业等主体有更平稳和谐的市场运行水平。黑龙江在近年来注重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建立快侦快办、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推行诉讼便利保障民营企业诉权,持续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通过专设不立案投诉窗口等多种渠道,常态化开展有案不立监督工作。积极做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发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服务民营企业专线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服务满意度99.6%。加强民营经济立法,省司法厅牵头迅速高效推进《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起草工作。

4.努力打造高效便捷金融环境

黑龙江省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征集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提供给省内主要银行机构,银行机构累计对接企业2007家,新发放贷款283.1亿元。创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模式机制,推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出口信保保单融资新场景试点,已为17家银行156个网点开通试点功能,指导银行为企业办理首批融资76.6万元。

5.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拓宽畅通政商沟通渠道,全省共组织开展政商沙龙活动4594次,参与经营主体49520个,解决各类问题共计4559个。全省各市地认真落实政商交往双面清单

,优化政务服务,规范政商交往,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较少

东北三省都是资源大省,煤都、钢都、油城、森林城市、有色城市很多。这些城市都是资源型产业,产业的价值链较低,以加工类产业为主,科技创新产业比较少。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矿竭城衰,产业结构单一、序次低、经济效益差,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加之社会保障工作滞后,就业压力比较大,职工收入水平。这样的条件下,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后劲不足。在黑龙江省,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四多四少状况,还很大程度与当前民企经济发展背景的描述十分贴切。

客观地说,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数量并不少。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营经济主体超过800万户,均占本地区市场主体总数的90%以上。但和东南沿海相比,民营经济仍不发达,即便东北三省中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不过占到68%。在这当中,在全国吃得开、叫得响的民营企业少之甚少;在国际上能够有些名气的更是微乎了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截取全国工商联2013年到2021年的中国民营企业排行榜一些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三省进入全国500强排行榜的企业106个东北地区民营企业一是企业规模小,是龙头企业少。进一步对东北三省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行纵向比较,浙江省仅2022年入围的企业数最多为107个。

2.企业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力度需加强

黑龙江省的民营企业实用型人才匮乏,人才支撑弱。当地的粗略调研统计,在民企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30%左右,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人数占15%,如图1.3所示;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不到5%。如图1.4所示。机械、轻工、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在黑龙江省的民营企业效率不高、待遇有限,在区位环境、职称评定、个人发展空间上对人才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人才缺乏,招不来,留不住,是当地民营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许多企业难以高薪聘才,更难以高薪养才。人才的匮乏,影响民企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3.经济发展金融环境欠佳,企业融资受阻

黑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是融资难,融资贵。资金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多数民营企业因规模小、可抵押资金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为规避风险,慎贷惜贷现象严重,加上银行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使得民企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企融资难、融资贵。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另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部分民营企业不惜向小额担保公司借款或借高利贷用于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风险。东北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多数企业只靠银行贷款,都是靠间接融资的很笨拙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的手段和方法使用并不得心应手其中上市企业少,很难从市场中吸引资本。

4. 民营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性差,本地产业链融度低

黑龙江当前正处在积极启用数字化转型方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打破各环节的信息孤岛目前在数字经济赋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水平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不足导致产业链数字化不完善,影响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缺乏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对于数字经济赋能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获取和整合,通过对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能够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提升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性。而黑龙江省目前还缺少关于数据基础和共享的有关规定,对于数据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阻碍数字经济赋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链协同性不足。从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应用到装备制造的情况来看,一些龙头装备制造业企业运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只是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数字协同生产,由于上下游之间存在数据的共享壁垒,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产业链整体无法实现协同化生产。另外产业链上的部分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也是阻碍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协同发展的一个难题。

5. 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发展动力不足

这些年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以及众多的高技术科研院所,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在航空航天设备、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取得不错的进展,但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整体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内的发达省份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无法实现自主研发,主要依靠进口,容易存在

卡脖子现象,制约着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一是传统装备制造业数字技术水平低。尽管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数字技术不断的融入到装备制造业中,但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所应用的数字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和数字化人才,所应用的数字技术多数停留在模仿复制阶段,能够使用一些仿真技术,像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一些关键数字技术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无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二是数字化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与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数字创新项目较少,数字研发创新平台尚未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及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在数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壁垒,导致产学研与装备制造业中数字技术的创新脱节,数字技术成果难以转化到装备制造业中,阻碍了数字化创新体系的构建,难以发挥数字经济的创新作用。三是装备制造业数字领域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当前黑龙江省数字领域的人才十分稀缺,黑龙江省虽然有哈工大、哈工程等知名高校以及众多科研院所,每年培养大量人才,但是由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黑龙江省人才常年流失严重。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较多,黑龙江省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储备上的不足更凸显出来数字了,特别是在一些数字核心技术、软件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显著,这使得数字经济无法有效的赋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民营经济典型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典型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所包含的省市为:苏州、无锡以及常州。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苏南地区表现出了强劲的动力,被后人总结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苏南模式因发展阶段不一而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应区分解读。

在旧的阶段,政府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并且此阶段主要是对乡镇企业进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在对乡镇企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所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生产的东西主要为市场所缺的,这样的经济特点充分依赖于市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旧的苏南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对于旧的苏南模式来说,它最大的特点反而成为了它最大的弊端,在对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划定的过程中采取了和国有企业相同的措施,这样就会造成产权的不确定,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模糊的定位。虽然乡镇企业获得了盈利,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的模糊,政府将部分的利润投资到了其他的福利政策当中,这样就使得企业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国家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给旧的苏南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从原来的乡镇企业逐渐转变成了股份合作制,但在进行初次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成功,随后进行了第二次的改革,在第二次改革当中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在对苏州地区的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新制度的初步形成在20世纪末。在对苏南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使得民间投资能够进入,通过对民营经济体系的不断丰富,形成的新苏南模式的构建。在此模式中,苏州完成了新加坡工业园的建设工作,并且在苏南地区开发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建立了省级开发区,通过这些大大吸引了外资,从而大幅度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

不可否认,该模式在借鉴价值及意义方面表现重大,但是我们也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对其做好评估指正。通过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生产力水平,使得经济的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给苏南地区以及全国的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但是此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瑕疵。在开展外向经济投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应的风险,在对经济以及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艰巨;在对苏南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制约。所以在对以苏南地区的经济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宏观层面,要结合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温州模式

所谓温州模式,一般是指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方式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水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最初温州模式的基本内涵是:(1)千千万万的农民自己投资、自己创业,组建遍布农村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销售或其他中介服务的业主制企业,它们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这些业主制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彼此分工协作制造各种低品质的劳动密集产品。(3)通过十万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或采购原材料,以及在本地建立各种专业市场(如桥头的钮扣市场、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等),形成市场网络。以市场为媒介,借助市场配置资源,与各地的消费者(包括客户)建立密切的市场联系。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温州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1)产权的障碍,分散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2)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的不适应性,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愈加明显;(3)温州人过分强调

靠自己,不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和利用外资,温州的外向度过度地表现为走出去,而不是引进来。温州模式的发展面临一个怎样处理好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的关系问题。(4)以仿制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温州人并没有墨守传统的模式。温州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农村家庭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股份合作制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产权制度上,单元化的资本结构开始走向多元化;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始大量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并形成了上百个以专业化分工为主线的民营企业集团;在企业的经营模式上,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小商品发展模式,走上了品牌化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道路;以农村经济能人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提高了素质,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这些新特征,被理论界称之为新温州模式

3. 珠江三角洲模式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将珠三角作为经济发展重心,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该区域在结合自身资源与地理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入外资,完成了以地方主导为核心的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探索出一条凸显我国特色的新发展道路,珠三角代表模式较多,例如中山模式、南海模式以及顺德模式等。

随着不断的发展,此模式在珠三角区域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与渗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珠三角的城市群主要包括9个,例如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以及中山等。随后此概念范围进一步拓展,大珠三角在原来珠三角的基础上延伸到了广东、澳门等地。珠三角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并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区域。珠三角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在这段时期当中,该地区的投资比较大、污染比较高,但是效率却比较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才的发挥,给该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局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内部产业结构做好相应的优化、调整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转型进程。

此模式特征总结如下:其一,地方政府主导,提供充足的支持。在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广东省处于领先的地位,通过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力量,出台相应的措施,广东省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实现了招商引资以及转型发展。其二,外向型优势突出。珠三角地区相比于其他地区拥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企业所需的投资资金以及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主要来自于国外,这样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一种技术资本在外、生产在内现象。其三,各项机制体制深入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该区域按照实际发展需求,对相关机制体制进行持续完善与调整,逐步加大民营经济的主导功效,有效强化了企业的国内外竞争优势;其四,产业综合化水平日益凸显。在产业结构上,珠三角地区已经从原来的农业转变成了工业,并且在原来轻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新兴产业,并且将新兴产业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使得原来的单一经济逐渐变成多元化。

该区域经济在发展阶段中,主要呈现外向型特征。这样的经济模式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在外部市场发展迅速的情况之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外部的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时,例如金融危机等,也会给珠三角的经济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对于外贸的出口有很强的依赖性。对于这次出现的经济危机,需要对珠三角模式进行相应的反思。主要变化是:(1)为了变被动为主动,需要将国内的市场进一步打开,不能只依赖国外订单。(2)珠三角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其利润很低,在运行初期能够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企业的研发以及投资力度加大,这时候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自己能够在国际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 中关村模式

中关村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电子一条街出现为特征的,198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就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随着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公司的成立,中关村己经形成了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中关村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商品化(科技成果)、民营化、市场化。中关村模式的本质是技术、管理、市场三大要求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这些经验当时对全国影响很大,各地都纷纷借鉴中关村模式经验,从而促进了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发展模式,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其中,产权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对中关村所在的海淀高新技术试验区做过调研,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占主体,这和美国硅谷、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类似。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企业10年存活率一般仅为5%-10%,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定性较高,除在经济过热的1992-1993年两年外,企业

死亡率出生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换言之,中关村大多数企业处于既不大也不了的维持状态。1994年我国《公司法》颁布时,中关村已有4229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发展越快,产权问题越突出,产权问题最终成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难长大的根本性原因。

5. 青浦模式

青浦模式于9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其典型特征是政府搭台私企唱戏,即政府出面组织,划定一定区域,提供配套服务(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繁荣经济开发区,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和气候,也有利于国家对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和引导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宏观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个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同时一些服务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

青浦模式依托上海,面向长三角,特有的资本、信息、制度、交通、人才优势,外加政府的强力扶植使它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开发区内以由本地及外地的民间投资兴办的私营企业为主,产权明晰。政府不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加强外部环境的改造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来为民营企业服务。青浦模式作为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正在被众多的大中型城市所仿效。

(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1.各模式主要特点的比较

通过对各类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形成基础、不同模式下民营企业的体制与行为方式以及地方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行为与作用等多维度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刻画出各种模式的个性,以及与模式个性相匹配的不同的获取制度受益的方式,也即制度变迁的方式。

不同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在上述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然而,最根本的差异还是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这也正是产生各种模式优劣之争的最核心因素。

2.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分析

通过对各典型民营经济模式发展历程的理性分析,本节认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模式具有相近的模式结构

伴随着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史存在着若干种各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模式多样化的局面,并且导致了模式优劣之争。但这场模式之争并没有最终的结果,各个区域由于资源察赋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模式发展。虽然这些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均具有相同的模式结构,即以市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三者为核心构成的模式的行为主体,以及由区域文化、区域自然资源察赋和区域经济基础这些中观环境因素以及社会背景与国家宏观政策这些宏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模式外部环境。

(2)模式的演变发展需要经历四阶段

透过模式之争的纷扰,理性的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都是一个依赖于其初期的资源察赋、社会经济与人文基础,选择匹配当时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最优途径的过程;模式的发展成熟则是在这些因素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连续正反馈作用下的一个自我强化和逐步稳固的过程:模式的制约,则是一个沉迷于旧有成功经验的图圈,固步自封,不能正确认识环境巨变,以顺应时势的过程;模式的创新,也就是新模式的形成,则是一个在匹配新环境的目标导向下的各种模式相互融合与激荡,自我否定与变革升华的过程。这样,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便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一生命周期包括模式的基本形成、发展成熟、衰落老化、变革创新。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正是连续循环的经历这四个阶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3)特定发展环境必然存在发展模式与之匹配

主导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涨落的看不见的手即是模式与环境的匹配关系。当一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相匹配时,这种模式能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成熟,当该模式无视环境巨变时,处于这种发展模式下的民营经济就会减缓增长甚至出现衰退。

(4)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特定的发展模式只有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才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然而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民营经济要想持续发展,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民营企业,都必须抛弃固定的模式思维,经常评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动,时刻动态的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不断创新。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制度是经济活动中的内在核心要素,制度创新是经济活动内生变量的核心。这种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国家政策法律的框架之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创新,其创新主体是地方政府;其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内的民营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这两个层面的创新是对立统一的,他们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互独立,同时,又通过商会或行业协会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仅仅一方面创新而另一方面没有及时做出相配套的制度创新或者说没有适当的控制节奏,不根据制度需求而

过度创新,这种模式创新就不会成功。这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需与其所在时空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相匹配的规律所决定的。

3各模式民营企业发展经验启示

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细胞,民营企业发展也会形成典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等同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是组成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一部分,是与特定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相配套的典型的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方案的一种。不同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中民营企业行为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也给我们在塑造新的模式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1)产权制度创新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从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模式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如温州模式,发展就充满活力:而产权结构存在着不清晰或不完全清晰的,如苏南模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困惑而停滞不前,甚至于出现衰落,最终到了终结的地步;同样,中关村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长不大,也是产权制度的制约所致。因此,发展民营经济,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民营经济,这个问题模糊的话,就容易搞出些似是而非的类型来。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发展民营经济,必须首先要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对于改制的民营企业,其产权必须明晰到个人,以充分发挥个人对其财产看护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国家或集体可以在发展潜力良好的民营企业中适当参股(但不控股),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大力培植民间经济的基础是实施民营化的根本保证

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民营化已经成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全国各地,国有集体中小企业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民营化的试点和推广,但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存在着许多改革的难点和盲点。现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则强调,人民是创业的主体、经济的主体、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温州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温州崛起和不断推进,正是千千万万温州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温州人人都要当老板的强烈愿望造就了无数的民营企业和无数的企业经营者,这正是温州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而这更需要全社会民众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否则,形式上看上去变了,但实质上,原有的制度弊端给人们留下了种种惰性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从而对新的制度产生障碍。近几年,温州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相当顺利,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前,民营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投向就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出资进行兼并、收购,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民营化的进程。

(3)民营企业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即大量的企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行业中,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进入了恶性的循环之中。珠江模式面临的发展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摆脱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局限性,及时从传统的产业领域转移出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继续留在传统领域的企业,也必须改变原来的以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低层次的竞争格局。这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从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同样存在着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程度看,温州的民营企业远不如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温州的优势在于体制创新。但由于温州的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技术化程度的要求要低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在这些行业中,温州产品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

三、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模式选择定位与原则

1.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定位

结合黑龙江省的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及区域人文环境,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三轮并驱,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即:以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为主导,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把国有企业发展为具有活力的混合经济;加速推进中小民营企业改制,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都市工业园;加速推进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2.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1)增长方式集约化原则

黑龙江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粗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物质消耗高。企业对能源、资源和土地的过度消耗不仅加剧了资源、能源供给不足的局面,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增长路径是不可持续的;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依靠低成本数量扩张,内部竞争过度,经济效益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较少,不少产品附加值很低。由于经营方式粗放,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然迫使民营企业思考新的发展道路,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新形势下,要引导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中提升整体素质,加快由

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2)产业发展集群化原则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他认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不仅仅是古典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而是产业发展所依赖的钻石体系的形成: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和结构的竞争背景、相关支持产业、机遇和政府因素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集群的竞争。集群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机制优势、文化优势。但是,黑龙江目前形成的民营企业集聚侧重于企业在地理上的扎堆,而企业之间、企业所属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呈现为一种分工协作较弱的企业集聚块状经济

新形势下,黑龙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克服原有集群的缺陷,在企业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强调产业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和协同整合,以构建产业链为目标,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化基地。针对有些产业园区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新的产业区要结合已有的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细分,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选择产业定位、技术层次,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位产业资源的特色产业化基地。进而汇聚成多层次的创新网络系统,走上网络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互动的新的发展之路,由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转变,由块状经济模式向网状经济模式转变。

(3)产品运营品牌化

当今社会己经进入全方位竞争的时代,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和营销取代产品生产,分配了产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环节。品牌己经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许多跨国公司并无大规模的生产场所,仅通过品牌运营的手段,便取得丰厚利润。目前,黑龙江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企业的模仿过多,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形成恶性竞争格局。要摆脱这种局面,优秀的民营企业必须将企业的品牌作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产来经营,致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资金雄厚、品牌运作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选择自有品牌的发展模式,在某一关键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选择虚拟品牌的发展道路,培育本土品牌才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模式

1. 外向型发展模式

外向型发展模式是指从有利于黑龙江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为出发点,通过采用资源产品进口、初级产品进口、高、精、尖产品进口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等形式,以替代进口装备产品为主攻方向,搞深加工和精加工,使资源加工增值后出口,也就是通过引进——整合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市场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就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他们可以依据市场需求状况,自身技术消化能力随时调整进出口的数量、结构以及方式。

由于特有的地理区位,黑龙江民营企业与日、韩、俄在经过多年的产业合作后在当地逐渐形成了大批民营中小企业与少数大项目并存的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日、韩、俄三国与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合作的主要载体,是活跃市场的主力军。在黑龙江,外向型的民营企业与东北亚各国产业合作模式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当地企业可先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以引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产品为主攻方向,寻求探索适合双方的产业合作模式,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扩大产业合作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深加工和精加工,使资源加工增值后出口,先占据国内市场,后进军海外市场。因此,要以哈尔滨为工业走廊支点,承接东北亚各国的产业转移,利用本区域的生产要素优势,与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完成最终产品生产。因此转移来的产业以零配件生产、食品、服装加工、提供咨询服务的行业为主。

根据此特点,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与东北亚国家的产业合作可以走一条以优势产业大力吸引外资,以哈尔滨为中心吸引外资技术并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进步,带动黑龙江民营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这是黑龙江民营企业在较高起点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有效途径。

黑龙江要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利用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与国外联系的多种渠道,同外商合资合作兴办改造民营企业旧有的发展模式,通过吸收、消化、创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黑龙江各民营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发挥黑龙江地区民营企业独有的优势,使其在较高起点上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有效途径。众多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带动黑龙江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活力,创造更加高级化的产业环境。

2. 结构型发展模式

结构型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资源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从增强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入手,提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加快产品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这种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依托资源来发展,通过延长资源加工的产业链条,来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延长资源依赖型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

理论上,生产力经济学认为,一个区域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上必然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同时又有某些方面的相对劣势。区域的生产力结构必须发挥这个地区的优势,避开这个地区的劣势,即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因此,以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兴办一批发展自主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的民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可供黑龙江民营企业选择的发展模式之一。

从实践方面来看,黑龙江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肥沃的土地和大片的海域,除此之外由于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灾害性天气较少,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实际上,黑龙江地区现有的民营企业多是依据资源条件而建立的,如果把这些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按产业链条加以延伸,即可构成一大批现代工业部门。这些资源和有利条件为发展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与加工,生物与海洋医药等工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条件。

3. 配套型发展模式

如果产品的制造流程具有可分割性,就可以按照生产的便利性原则将这些环节分离开来,将其中的部分生产环节交给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这对于大黑龙江型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对黑龙江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分工。这些行业具体包括机械制造修配、金属及木材加工机械制造修配、纺织机械制造修配、食品及化工机械制造修配、矿业及建筑机械制造修配、杂项工业机械制造修配、办公室及家用机械制造修配、其他机械制造修配、科学量度及控制设备、光学仪器机械器材、钟表制造、医疗机械设备、其他精密机械、金属手工具、金属模具等行业。当然,在黑龙江企业经营的现实中,协作配套除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与配套外,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与配套生产也是重要的方式,如中小企业集群。

黑龙江地区的工业基础决定了民营企业采取配套型发展模式是最优的选择。黑龙江作为东北三省之一,是我国的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已经形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化工和冶金。因此,发展与汽车、冶金、化工相配套的工业和综合服务业是当地民营企业首选的发展模式。黑龙江地区有大量的大型国有企业,生产链条较长,与此相对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狭小,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互脱节联系较少,技术含量高、以及关键部件和成品的组装都由技术水平领先、具有行业带头作用的大型企业来完成,而中小民营企业多承担技术含量低的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与加工;大企业多集中于具有垄断优势和附加值高的行业领域,中小民营企业则多分布于附加值低的产业;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多由大企业来完成,而小企业多承担零部件的生产,把大型国有企业的长产业链拆分细化,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分工协作,配套生产,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大企业节省了资源,并会形成区域产业分工网络。

4. 科技型发展模式

这一目标模式是对上述各种模式的综合,事实证明无论哪一类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其发展的核心必然是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应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利润率相对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发展。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国家和东北各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辽宁省科技中介发展的意见》、《吉林省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条例》、《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战略下,黑龙江应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作为黑龙江地区民营企业重点发展方向。

本文要说明一类特殊的民营企业:即在计划经济的工业布局中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思想,存在着一些避长扬短的现象,比如,由个别行政命令建立起的化工企业并不是依据最优的区位选择而建立的而是由于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建立的,往往会造成两头在外,即原料与产品销售市场均在距离较远的地区,因此由于距离的增加,加大了运输成本,同时又由于远离中心城市和产品市场,消息闭塞,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根本无法与域外的企业竞争,在民营化后,问题就转化到了民营企业身上,由于退出壁垒过高,很多这样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因此对于这一类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要想再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向结构型和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在新一轮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战略下,黑龙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把发展科技型的民营企业作为该地区民营企业重点发展方向。

(三)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1. 政策保障

首先,应该加大法律规范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应该确保私人合法财产合法化;用法律使所有企业行为规范做到

一致性同一性;使民营企业也能得到和公有企业一样的破产保护,等等,使民营经济真正享有国民待遇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制定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行为,禁止滥用权力,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应完善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黑龙江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准入标准和条件,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对民营资本放开,凡是即将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先行进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经营性领域,应广泛吸纳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提供公平均等的竞争机会,让民营企业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第三,要健全公平的工商税费待遇。黑龙江各级地税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认清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彻底摒弃对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改善民营经济的税收政策和征管环境,实现在税法面前的人人平等和税收征管上的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摒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就一定要减免税的观念。民营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从创造的效益中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是应尽的法定义务。要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改革现行税收计划制度,取消指令性税收计划任务,代之以指导性税收计划制度;按一视同仁原则,为民营经济发展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在经济创办初期、发展过程中以及用于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的投资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通过资产合并、兼并、转让等途径组建的企业集团,符合大型企业集团标准的,享受省政府给予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参与股份制企业的投资,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互相参股经营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以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等,要与国有经济同等对待,享受优惠政策。再次,要改进和完善民营经济的税收征收方法。建立公开办事制度,将登记注册、收费标准、项目报批、人事代理等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内容全部向社会公开,改变过去那种民营企业在支付了高于公有企业的各种报批费用外,还要支付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的各种形式的隐性收费和随机收费的做法。从政策源头上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切实保证民营企业在工商登记收费及审批办证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国民待遇

2. 资金保障

第一,通过金融改革推动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要设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制定适应民间投资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也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建立与民营经济主体相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放宽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允许民间资金参股。在规范经营和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探索组建全省性的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应确立以民间投资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经营中还可扩大其利率浮动幅度,允许其存贷利差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第二,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各金融机构应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并逐步扩大到个体工商户:支持银企联手,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改进对民营经济的信贷评估、审批和贷款制度,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逐步加大贷款比例;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增加行之有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贷款抵押品种,适当提高抵押贷款比例;推行应收账款质抵或收购业务、保付代理业务、联保协议业务等信贷创新方式,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第三,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省、市财政每年从民营经济上交地方财政税金的新增部分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对重点民营企业的扶持。也可以资助由社会力量、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对政府资助的信用担保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化运作,充分保证这些担保机构作用的发挥。

第四,加快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扶持机制,特别是加快步伐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财产抵押制度,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抵贷率。为有效防范民间投资风险,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民间投资者也要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意识。

3. 技术保障

(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黑龙江要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联合机制,抓好一批试点企业,使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加快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建设,大中型企业要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好技术开发机构,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积极推动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通过合作建立双边、多边协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共建全新机制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积极扶植SO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2)完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

黑龙江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技术交易所功能,通过建立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加强技术经纪人管理,积极为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诊断等服务;建立黑龙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专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转化项目的认定和优惠政策的落实,对认定项目提供工商、财税、风险投资、融资担保、项目推介、贷款贴息、土地、用电、户口等一条龙服务,并以项目为纽带,做好科技界、企业界与金融界之间的对接;建立一个以高新技术成果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转让为主导业务的龙江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资本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解决融资难题,为民营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产权交易拓宽融资渠道,为创业资金的资本套现探索退出机制;加强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积极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黑龙江要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建设,使其成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进一步提高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在有条件的科技产业园区逐步建立综合性创业服务中心,并扶持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国家级中心。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立高校创业孵化器,积极推进知识人才创业。针对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技术平台的特殊要求,建立若干专业性孵化器。各类孵化器要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手段的同时,引入新的运行机制,重视社会和金融资本的引入,把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

4. 人才保障

制定政策重要,落实政策更为重要。黑龙江省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落户龙江扎根龙江政策宣传工作,尤其是对本地生源的大学生要考察政策宣传覆盖率。每年20万高校毕业生是离黑龙江最近、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资源,省内各地方政府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龙江回龙江来龙江就业创业作为事关龙江振兴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体责任,建立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包联机制,把促进高校高校毕业生落户龙江作为落实人才政策的检验尺度,列入四个体系的考核范围。二是把体现省委爱才的诚意、育才的心意和聚才的暖意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畅通人才政策落实最后1公里。政策释放的利好既惠及省内各类人才,也要起到广聚海内外英才的吸引力作用,营造出留才、引才氛围。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可以起到虹吸效应,政策落实不打折扣,应给尽给,应给快给,政策落实也要挂图作战”“挂账督办

5. 制度保障

黑龙江省要探索免申即享事项的兑现机制,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以数据赋能为实体经济增效。免申即享 是指纳税人、缴费人无需主动提出申请、无需提供佐证材料,即可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成为全国政策红利的高频热词,温暖了企业,融洽了政企的关系,各地纷纷在兑现机制上出实招出新招。哈尔滨新区全省首提并探索实施免申即享以来,分三批为438户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共兑现7510多万元补贴,为全省推行免申即享提供样例,免申即享作为惠企实招写入我省民营经济45条。在免申即享政策取得时效上,一是兑现落实。规范清单,梳理认定类文件清单作为惠企依据,建议出台《黑龙江省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各地市同步公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单。二是政策推送。完善一网通办和惠企APP,落实纳税人缴费人无需提交资料、无需申请、无需备案、无需跑路,兑现标准做到具体化和公开化,通过运用信息数据比对手段,精准筛选出符合政策条件,从人找政策政策找人,实现政策红利直达快享。三是覆盖领域。探索让免申即享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释放效能,推进政务服务提档升级。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对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高于民营经济,使得后者的发展与别省相比,难成抗衡之势。为更好地释放本省民营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效益,黑龙江要积极借鉴典型省市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优势特点,紧密结合本省域范围内的特殊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及区域人文环境,主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三轮并驱,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发展定位,遵循增长方式集约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运营品牌化等发展原则,率先推行外向型发展模式,以哈尔滨为中心,将优势产业作为引资主力军,辐射牵引各产业技术进步、产品迭代;高效探索结构型发展模式,科学延伸自然资源和农业资产产业链条,完善现代工业部门,提升相关产业资源应用效能;灵活推行配套型发展模式,强化汽车、冶金、化工等产业的综合配套服务;创新培育科技型发展模式,锚定市场需求,以高新技术赋能民营企业。同时,黑龙江省还应注重强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举措落实落地,才能确保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并逐步推行。

作者简介:

魏巍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制片人

哈尔滨市道里区政协委员

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商联(商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