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开拓·体验——音乐旋律合唱教学与“体验式”音乐课堂的“双向”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探索·开拓·体验——音乐旋律合唱教学与“体验式”音乐课堂的“双向”构建研究

任文婷

西安浐灞阳光海蓝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能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落实此要求,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欣赏·表现”“艺术·创造”“生活·联系”三个维度出发,锚定音乐探索、音乐体验和艺术事业开拓三大板块内容,建立符合新时期、新课标以及新教学要求的教法。其中,将音乐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建立在合唱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探索“外感体验”;开拓“维度空间”;体验“尚美课堂”三大策略,可确保整个教育工作的综合性。方便教师以学生们的外感体验、身心体验以及艺术体验为准绳,借助趣味合唱、聆听音乐以及情境表演等方法,构建“学教”“思辨”互为融合的双向课堂。

【关键词】小学教育;合唱教学;音乐体验式课堂;双向建构

引言

当前,音乐教学方法往往以俄罗斯斯坦尼夫斯拉夫斯基教学理念、匈牙利柯达伊教学理念为准绳,将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本土化”转化。其中,虽然接纳与借鉴其他文化载体下的音乐教育理论极有必要,但如若不能进行适当转化,将难于扎根于实际、扎根于本土、扎根于中国大地,达到育人又育心的效果。因此,当音乐教师探究如何开展合唱教学,如何开展扎根于实际的音乐教学时,应从继承理念而不固守理念、借鉴方法而不照搬过程两个层面出发。以学生们的综合体验为锚定点,塑造出“生心体验共融”、“深入浅出指导”、“实操兼顾教育”的音乐体验式课堂,达到追赶文化却不盲目追随的效果,提升音乐教学质效,建构新型“学教”关系。

一、探索“外感体验”,“生心体验共融”,讲解基础乐理知识

(一)声声入耳,从生理体验出发的体察和感悟

“音乐”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文化以及认识自己的窗口,引导学生听见音乐里的文化、爱国精神,是音乐教师应思考、探究的问题。当学生们能够从生理体验出发体察和感悟不同民族乐器、不同民族音乐蕴含的情绪和情感,才能增进学生们对音乐的印象,而这恰好是从学生们的听觉体验出发,进行音乐合唱教学的基础,只有当音乐入耳,才能谈如何入心的问题。因此,在本环节音乐教师应抓住触发学生音乐体验的两个要素——感知音乐与生理体验,此体验既要学生们通过身体、感官上的体验,来融入音乐实践产生完整的感官经历,在身体律动中认识不同音乐的体裁和风格,为后续的合唱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案例1:

讲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音乐,第9课内容时,音乐教师可从“培育红色基因”的主体出发,设计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合唱教学。其中,音乐教师侧重对学生生理体验的设计,并在讲解歌曲映山红高音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们进行身体律动,从而或通过摆动双手、或通过手掌打击节拍,获得关于音乐音高的生理体验,这是引导学生走进歌曲的过程,也是学生从生理体验出发探索歌曲内涵的过程,更是组织合唱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声声入心,从心理体验出发的经验和领悟

从音乐的题材层面出发探究音乐合唱教学的方法,也是立足于音乐的艺术创造,与不同时代的音乐艺术进行“对话”的方法,此时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旋律或者说音乐的张力进行解析,更利于丰富学生们的心理体验,确保学生们在深入探究音乐旋律变化的基础上,从艺术审美的解构中,感受音乐的基本样态,以及在音乐旋律递增、递减之间的情绪变化。

案例2:

声声入心,来自音乐内以及音乐外的共鸣,音乐内是指音乐的节奏、旋律变化,音乐外是指在音乐体验中产生的不同情绪,两者叠加,是一种对“音乐生命”的塑造,而这恰好关乎音乐能否入耳、入心。有鉴于此,音乐教师应先对“映山红”歌曲创作背景进行解析。例如展示“闪闪的红星”电影片段,用于塑造当时的时代情境,使学生们能够在大合唱中与电影中的角色、情节产生深入的关联,激发学生的情感涌动之处。当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对应音乐旋律,与电影角色产生共鸣时,可从“心理体验”出发,增加合唱教学质效。

二、开拓“维度空间”,“深入浅出指导”,探究合唱发声方法

(一)开拓情境空间,情境教学塑造合唱基调

如上已述,合唱教学的中心是抓住学生们的生心体验,两个体验为学生们提供了感受音乐节奏与音乐情感之间深层联系的契机,能够为学生们明确合唱旋律,也能确保学生感受到音乐旋律变化间,情绪、情感的涌动之处。教师应在合唱教学中为学生们开拓情境空间,用于呼应不同音乐作品阐述的故事,表达的生命。下面仍以“映山红”合唱为例,教师应对情境空间进行如下设计:

例如,音乐教师要塑造出音乐旋律变化的情境,比如,音乐教师可从唱法、声音的变化出发,让学生们在观看影视片段时,尝试跟唱从而打开学生们的音乐感官,也形成一种对歌唱方法的探索,使学生们在合唱、跟唱间受到音乐的感召,寻求音乐艺术与红色精神的共鸣。当学生们通过跟唱、模仿形成了听觉注意以及腔调探索后,学生们将受到更多的艺术感召,从而提高歌唱的专注地,最终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教师塑造的情境空间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光华。

(二)开拓感受空间,外感刺激探音乐之形象

合唱之于,音乐教师应基于“培育红色基因”这一主题,从歌曲“映山红”的合唱教学出发,积极的开展导赏、对话教学,从而对音乐中鼓声等声音要素进行分析时,讲解乐理知识,开拓学生们的感受空间。同时,音乐教师还要运用电影片段中的角色,基于故事情节、角色动机展开角色扮演教学,从而由情节与歌曲共同引导学生们明确本首歌曲从“坚守”再到“奋进”的情感递进。

图1:本环节思维图示意

三、体验“尚美课堂”,“实操兼顾教育”,合唱时代的主旋律

(一)唱响动人旋律,以综合体验洗涤身心

如上艺术,从“如何教”“如何学”的层面探索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后,音乐教师应从“如何唱”的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们先对歌曲的人情和人性,以及精神和内涵进行剖析,明白音乐这门艺术的广度,再组织合唱教学,使学生们在合唱中理解艺术并非一个明确的概念,而需要感官的配合,从而对音乐阐述精神进行探索这一内容。

有鉴于此,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合唱教学,在合唱中通过手势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们借助教师的手势,在合唱过程中抓住每一乐段的合唱要素,从而产生或微波荡漾、或激情澎湃的感受。比如,学生们合唱歌曲“映山红”表达的第一层主题,即第一乐段内容时,教师应在学生们合唱过程中,用手打节拍的方式,表现出歌曲微波荡漾的感觉,使学生们跟着感觉转变唱腔。最终,使学生们在合唱中回想起歌曲相关的人物、情节,也能明确不同乐段各有的节奏变化。

(三)豪迈深情演绎,落实五育融合的目标

以“培育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映山红”歌曲合唱教学,是以“智、美、德”教育为切入点的五育融合教学设计。此间,音乐教师可额外设计合唱前、后的“体育、劳动”教育,如合唱“劳动最光荣”“阳光体育之歌”等,展开多架构合唱教学,落实五育融合目标。

要言之,音乐教师要将“合唱教学”是为展示“德智体美劳”某一主题的载体,使学生们在合唱中感受到歌曲阐述的精神,从而感受到歌曲塑造的“人物群像”。此后,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表演以及情境演绎交替进行的方法,可更好的落实五育融合目标,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各有侧重,既对应艺术塑造,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旋律或舒缓、或广阔的变化,也对应五育融合,使学生们探索音乐艺术对现实人生的再现,理解音乐艺术展示的精神世界,并且落实五育融合目标。由此可见,音乐合唱教学最重要的是,其总能将学生们以整体的形式,与音乐艺术产生情感联结,这种联结如藤蔓相连,亦如花叶相依。

总而言之,音乐合唱教学的质效提升,应从生理、心理体验出发建构出“双向”体验的音乐课堂。令学生们在生理感受中一探不同音乐艺术的能量,并且在心理感受中受到更多的心灵感召,从而更好的参与音乐实践,获得思想与认识的提升。此后,音乐教师应从五育融合层面出发,改变合唱教学主题,不光让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更在音乐中感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任文婷(1992.03-),女,汉族,陕西长武,大学本科学历,职称:一级教师,工作单位:西安浐灞阳光海蓝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参加有课题编号:SGH22Y0499,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班级合唱能力教学与实践研究——以陕藏班为例

参考文献:

[1]顾海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优化策略[J].学苑教育, 2022(31):94-96.

[2]李雪伟.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分析[J].启迪, 202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