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完颜希尹墓金代出土织物纤维与染料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3

吉林完颜希尹墓金代出土织物纤维与染料分析研究

高秀华1,李丹1,杨海亮2,刘剑2,贾丽玲2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130012;2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30002

摘要:完颜希尹是金朝开国功勋,国内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墓葬出土器物、神道碑的考释、家族的考略等进行深入研究,而纺织品作为墓葬出土的实物遗存对研究完颜希尹家族及金代纺织技艺研究和历史资料的补充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未有分析报道。本文采用形貌观察、光谱技术、色谱技术等手段分析该墓葬出土的2件代表性纺织品残片,通过纤维和染料了解当时完颜希尹家族所用纺织品的工艺特点。经分析,完颜希尹墓的纺织品主要以绢和绫为主,但纺织使用的纱线细度有差异,并在织物上发现有槐米、苏木和靛青,虽然金代纺织品上出现槐米和苏木并不多见,但是与历史文献记载这两种染料的使用时间相符。同时从纤维形貌和红外光谱结果发现,目前2件文物的丝纤维表面腐蚀老化程度均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延缓其老化。

关键词:完颜希尹;金代;丝绸;染料;老化

引言

吉林省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吉林舒兰市东南小城子镇马路村。墓地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墓地分为5个墓区。1980年发掘时出土随葬品有铁器、铜器、瓷器、丝织品及墓志等。在第二区内,保存有“大金故尚书左丞相金源郡贞宪王完颜公神道碑”,知此为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完颜希尹是金朝开国功勋,历经金太祖、太宗和熙宗三朝,是女真族著名的将军、丞相和学者,地位显贵,名极一时。国内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希尹及其家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墓葬出土器物、神道碑的考释、对希尹本人的研究和对其家族的考略等,而其出土纺织品还未有分析报道,而纺织品作为墓葬出土的实物遗存对研究完颜希尹家族及金代纺织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绢在宋金时期也有着很大的流动影响,金代官员的丝帛主要来源。如在金齐王墓出土的宝物中就有黄绢禅衣、绿绢绵吊敦、棕绢大枕头、素绢大口裤等。这些出土绢类织品宝物上对绢的颜色有了不一的定义,从这些宝物中也可以看出,红、赤、绿、黄色系的绢,要比素绢的质地更为精良,其中黄绢禅衣,禅为佛教词汇,从中也能看出当时佛教对其的影响。从目前金时期丝织服饰主要类型、纹样的主要分类来看,金代丝织艺术文化对后代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和传承,虽然完颜希尹家族墓葬出土纺织品数量不多,多为残片,但其文物价值较高,通过分析检测与研究,挖掘其金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线索。本文通过形貌观察、光谱技术、色谱技术等手段分析该墓葬出土的2件纺织品残片(图1),通过纤维和染料了解当时完颜希尹家族所用纺织品的工艺特点。

3434-43434-6

      A. 织物1979SWⅡM2:13         B.织物1979SWⅡM2:15

1 文物图像

1 分析方法与仪器

纺织品测试的主要方法为形貌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文物上掉落的少量纱线进行染料检测。

1形貌观察

采用日本基恩士的VHX-2000C三维视频显微镜拍摄织物组织结构,测量纱线细度;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的TM30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微纵向表面情况,采集100倍到2000倍的图像;采用哈氏切片法制作切片,在德国蔡司公司的Zeiss Scope A1生物显微镜下进行截面观察,采集400倍的图像。

2红外光谱分析

采用美国热电 Nicolet公司的Continuμm红外显微镜进行测试,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可不制样直接分析样品。其主机为Nexus-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器为MCT-A中红外检测器(650~4000 cm-1);最小扫描步进距离1 μm;分析控制软件为Ominc-Atlμs。实验扫描次数为64次,分辨率为8 cm-1

3)染料检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文物上掉落的少量纱线进行染料检测,该技术的主要设备为高效液相色谱系统(LC20AD,日本岛津),线型离子阱质谱(LTQ-XL,美国热电)。采用吡啶/水/草酸水溶液进行染料萃取,80 ℃加热30 min后移去上清液至离心管,在氮气下干燥。采用甲醇/水溶液重新溶解离心管中染料残留物,高速离心后进样20 μL染料溶液。

2 结果与讨论

2.1纤维材质

通过形貌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该批纺织品样品的纤维材质均为桑蚕丝。

从形貌上看,1979SWⅡM2:13、15样品纤维纵向截面整体呈三角柱状,有微弱转曲,直径在10 µm左右,符合桑蚕丝的特点。对比样品纤维与现代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图像(图2),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三角形状,可知样品纤维属于典型的桑蚕丝。

3434-4-织物-400X

a. 织物1979SWⅡM2:13

3434-6-400X

b. 织物1979SWⅡM2:15

c.现代桑蚕丝横截面图像

2 纤维样品截面形貌

根据红外测试结果,可进一步判定样品1979SWⅡM2:13、15均为桑蚕丝。天然蛋白质纤维(桑蚕丝和柞蚕丝)在1650 cm

-1、1515 cm-1、1230 cm-1附近都分别有酰胺I、酰胺II、酰胺III区特征峰,同时在1220 cm-1、1160 cm-1、1060 cm-1附近也有较强吸收。通过950~1000 cm-1区域的分析,将蚕蛾科的桑蚕丝和同属蛋白质纤维的大蚕蛾科柞蚕丝等加以区分。柞蚕丝仅在960 cm-1附近有较强吸收,桑蚕丝在960 cm-1处没有特征峰,但在990 cm-1、970 cm-1附近有两个较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分别属于Gly-Gly和Ala-Ala的骨架振动。

蚕丝的红外吸收峰中,在3300cm-1~3290cm-1处为—NH伸缩振动吸收峰,主要代表没有形成氢键的自由的—NH的振动,丝蛋白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是形成β-折叠结构的主要原因,如果β-折叠结构的相对含量下降,将影响分子主链的断裂。与现代桑蚕丝纤维红外光谱相比(图3.C),2个样品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在3300cm-1~3290cm-1处的吸收明显增加,推测蚕丝纤维结构中未形成氢键的自由—NH量增多,β-折叠结构的破坏程度加剧,说明老化程度大。

55

3 样品红外光谱(A. 1979SWⅡM2:13; B. 1979SWⅡM2:15; C. 现代桑蚕丝)

另外从纤维的纵向形貌发现,2个样品表面出现大量的微孔(图4),证明确实因为埋藏环境的影响,丝纤维表面已经被腐蚀,强力下降非常严重。

3434-4-02

3434-6-02

A. 样品1979SWⅡM2:13(1000X)

B.样品1979SWⅡM2:15(1000X)

4 样品SEM

2.2纺织特征

通过纱线细度和显微形貌可以发现样品1979SWⅡM2:13纤维无捻,为绢织物,经线细度为230±10 μm、纬线细度为230±10 μm;样品1979SWⅡM2:15纬线较粗,弱捻,经线较细,也为弱捻,为5/1 Z 5/1 S异向绫织物,经线细度为210±10 μm、纬线细度为250±10 μm(图5)。绢是出现最早、沿用时间最久的织物品种。新石器时期,在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就发现有绢片。绢是1上1下平纹组织的织物,通常被用于做单衣或服装的衬里。绫是一种斜纹或变化斜纹组织的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产于汉代以前,盛于唐、宋。绫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用于书画装裱,制作衬衫、睡衣等。

3434-4-50X-2

3434-6-50X-1

A. 样品1979SWⅡM2:13(50X)

B.样品1979SWⅡM2:15(50X)

5 样品组织结构图

2.3 染料成分

采用HPLC-MS对5个纺织品样品1979SWⅡM2:13、M2:15进行染料分析,其中2个样品发现明显的色素遗存。图6是样品1979SWⅡM2:13棕色纱线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在350 nm检测波长下发现三个色谱峰。其中化合物1能够清晰地获得其多级质谱图(图7)。一级质谱图显示在负离子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M-H]-为m/z 609,二级质谱图观察到基峰为m/z 301,说明可能脱去了一份葡萄糖(162 Da)和鼠李糖(146 Da),在三级质谱图上发现两个主要的质谱峰为m/z 179、151,是黄酮醇槲皮素的碎片离子。根据上述化合物1的多级质谱信息可以推测其为芦丁,标准品比对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化合物结构。化合物2的[M-H]-为m/z 243,可能是type C,化合物3则是小檗碱。根据HPLC-MS对该样品的分析认为棕色纱线中包含了三种植物染料,分别是含有芦丁的槐米、含有type C(色素降解产物)的苏木和含有小檗碱的黄檗。

6 样品1979SWⅡM2:13棕色纱线的高效液相色谱图,检测波长350 nm

7 样品1979SWⅡM2:13棕色纱线中化合物1的一级质谱图a、二级质谱图b和三级质谱图c

在样品1979SWⅡM2:15棕色纱线的高效液相色谱图上也观察到三个色谱峰(图8),通过与标准品或染色参考品比对可以确认化合物1-3分别为type C、小檗碱和靛蓝。其中靛蓝是靛青染料的主要成分。

8样品1979SWM2:15棕色纱线的高效液相色谱图,检测波长350 nm

3 结论

金代的丝织品产出数量庞大,与宋代纺织文化密不可分,纺织品种类繁多,有绢、绫、罗、纱、锦等诸多类型,但本文从2件不同织物品种分析来看,完颜希尹家族墓出土织物的绢织物经纬线细度特征分别为230±10 μm;而绫织物经纬线细度特征分别为210±10 μm和250±10 μm,说明当时纺织品工艺水平发展成熟。同时此次染料检测发现的槐米、苏木和靛青在明清时期广泛使用,而在金代纺织品上出现槐米和苏木并不多见,但是与历史文献记载这两种染料的使用时间相符。从目前纤维形貌和红外光谱分析,目前文物由于受埋藏环境影响,丝纤维表面腐蚀老化程度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延缓其老化。

参考文献

[1]赵评春.金代丝织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

[2]王利民.金代阎德源墓的研究与审视[J].文物天地,2019,(11):104-110.

[3]孙晓敏.金代服饰保护与仿制的对策研究[J].辽宁丝绸,2014,(03):6-7.

[4]贾英哲.从女真贵族完颜晏墓葬出土文物看汉文化对女真族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1,(08):53-54.

[5]朱国忱.关于金齐国王墓的考古发掘[J].东北史地,2008,(02):2-10+99-108+97-98.

[6]杨永琴.金代齐国墓—国王着装八层王后着装九层[J].文物天地,2003,(07):48-51.

[7]赵评春.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01):92-99.

[8]郝思德,李砚铁,刘晓东.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9,(10):1-10+45+97-102.

[9]李艳红.金代女真服饰的汉化与创新—金齐国王墓出土袍服及蔽膝形制探析[J].装饰,2013(12):113.

[10]白永静.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的保护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85-87.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考古遗存的整理与研究》,课题号:21BKG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