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方法论应用与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3

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方法论应用与效果分析

杨蕾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市  712046

摘要:随着叙事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普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具体应用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教学法通过整合历史时代背景、著名人物的生动故事及关键事件的逻辑串联,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也使历史学习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应用叙事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升了他们对复杂历史事件和关系的理解力,并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

关键词:叙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方法论;应用;效果

1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理解深度的双重挑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与学生经验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叙事教学法的引入,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这种方法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通过叙事化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复杂历史进程和深刻的社会变迁。历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叙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考能力。因此,探讨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方法论应用体现

2.1 融入时代背景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叙事教学中,融入时代背景是一种关键的方法论应用,这种策略尤为重要,因为它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通过在教学中强调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教师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相关性和实际感受。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时,不仅介绍战争的直接原因和结果,而且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列强的经济需求、以及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样的叙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还能够展示这一事件如何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际地位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事件本身及其长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地,叙事中还包括了对不同社会阶层、各地区反应以及不同民族群体的影响的考量,这样的全面视角使得历史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事实记忆,而是成为了一种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思维训练。在讲授改革开放政策时,教师通过描述改革前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比,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政策变革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具体改变,从而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要性和深远影响。这种融入时代背景的叙事方式,尤其适合大学生这一年龄段,因为他们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并从中抽象出更高层次的理解。

2.2 人物故事的运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叙事教学中,运用人物故事是另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个人故事,历史人物的行动和决策背后的动机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被具体化和个性化,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与这些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例如,讲解孙中山的故事时,教师不仅介绍他的政治理念和主要活动,还会深入讲述他的个人背景、成长经历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并启发他们思考个人信念和行动如何影响大局。在分析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时,通过其早年的经历、与不同政治势力的互动以及其领导下的重大政治运动的叙述,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调整其政策与策略,进而引领国家走向特定的发展道路。[1]这种通过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的方法,不仅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也使学生能够从人物的选择和行为中学习到领导力、决策过程以及道德判断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学生不仅能够记住历史事实,更能够通过人物的故事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复杂性。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大学生,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具体人物的故事来启发和深化对历史深层次理解和思考,使历史学习不仅限于书本,而是成为了解现实世界的一扇窗。

2.3 事件串联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叙事教学的一个关键应用是事件串联,这种方法通过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紧密连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历史发展的连贯性理解。这种教学策略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化对历史动态和变迁的全面认识。在教学中,事件串联的应用体现在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过渡到清末的改革开放,再到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这样的串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理解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后续事件的影响。例如,清末的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如何影响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又如何为后来的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北伐战争奠定基础。此外,事件串联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例如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教师通过叙事方式串联如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因此,事件串联不仅增强了历史事实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历史发展,这对于培养具有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公民尤为重要。

3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方法论应用效果

3.1 增强记忆效果

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应用,特别在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通过将历史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复杂的历史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从而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大量的年代、事件和人物名称等硬性记忆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和困惑,记忆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在叙事教学的框架下,教师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或改革开放等,以故事的方式串联这些事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例如,通过叙述孙中山的故事来带出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学生不仅能够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和主要事件,还能通过人物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这种关联性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2]此外,叙事教学还利用了情感的力量。当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到历史人物的情感起伏、抉择的痛苦或战争的惨烈,这些情感元素会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得这部分历史知识更加深刻地铭记在学生心中。情感的加入不仅增加了历史事件的吸引力,也提高了信息的留存率。因此,叙事教学通过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和关联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得历史学习变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3.2 提升学生理解力

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施中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概念的理解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历史事件呈现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故事,帮助学生不仅看到事件的表面,而且理解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这一过程是通过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人物动机和事件影响的全面认识来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例如,在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叙事教学不仅重现了战争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还深入探讨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背景、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以及各方力量的战略和策略。这种多角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必然性和长远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战争的表面现象。进一步地,叙事教学还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形式,从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理解和讨论历史事件。这种从多个角度进行的探讨和思考促进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复杂因素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3 激发学生兴趣

叙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应用,显著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故事化的教学方式,历史事件不再是枯燥的日期和事实的罗列,而是变成了充满情感和冲突的生动故事。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使历史学习更加有趣吸引人,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历史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的热情。[3]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叙事教学通过重现历史场景、展现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情感世界,使历史教学充满了戏剧性和吸引力。例如,讲述清末民初的义和团运动时,通过详细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的生活困苦以及义和团成员的心理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紧迫感和复杂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此外,叙事教学还经常采用多媒体工具,如视频、音频和动画,来再现历史事件,使得历史学习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和动态。这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比如,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和抗争精神。

4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方法论应用启示

4.1 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叙事教学实践中,选择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详细叙述是极为重要的。例如,选择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不仅因为这些事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它们涉及到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物的英雄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4]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系统性地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这种系统性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大局观,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何互相影响,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连贯的历史知识结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深度,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精心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历史发展关键转折点的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叙事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理解力。

4.2 平衡叙事与分析

叙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需要在叙事和分析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虽然叙事提供了一个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但过度依赖叙述可能会导致忽视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5]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在讲述吸引人的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叙事,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兴趣,这是开始学习的第一步。然而,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描述上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利用叙事作为一个跳板,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探讨文化、政治、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历史的进程。此外,叙事和分析的平衡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技巧,如时间线、因果图、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叙事的丰富性和分析的深度。

4.3 注重教学反馈

叙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应用强调了教学反馈的重要性,这是确保教学效果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学反馈在叙事教学法中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直接信息,还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在实施叙事教学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教学活动。这包括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叙事方式的接受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例如,通过定期的学生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叙事方法最有效,以及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注重教学反馈是叙事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它不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从叙事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还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持续创新。通过这种反馈,叙事教学能够更加精准和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考能力。

结束语: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践中,叙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对历史教学的深刻见解。通过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织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记忆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总之,叙事教学为历史教育带来了创新与活力,使历史学习更具吸引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娜. “中国精神”的叙事变迁与教学启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3, (05): 110-119.

[2]麻省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03): 127-134.

[3]刘文健.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叙事多元化对“纲要”教学的影响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 (02): 148-151.

[4]李丹.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新探[J]. 新课程研究, 2021, (35): 5-6.

[5]康立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价值与进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 (05): 114-119.

作者简介:杨蕾,1984年3月,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来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课题名称:

事•叙•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事教学模式的方法论建构研究

课题编号:JG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