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村庄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张蓉蓉

昌吉回族自治州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  8322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建设时期,需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充分利用土地,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政策,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具体规划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类型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管理中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反而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并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为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提高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质量的应对措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土地管理;村庄规划建设;土地政策

引言

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在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解决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问题,这种协同发展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协同发展也是落实国家关于国土规划融合发展的部署,确保规划的整体目标、遵循原则以及实施步骤等能够加以衔接与整合。因此,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对于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土地规划管理的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多数地区都先后开展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总体规划、管理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具有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优化土地结构等多项功能和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土地布局出现了混乱的情况,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破坏问题,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农村的经济水平无法提升,阻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所以,必须重点解决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种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着大量用地的问题,部分建设用地需要“征用”农用耕地,导致耕地的占补平衡被打破。对此,应立足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针对现有耕地开展保护,控制好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促使农耕地面积充足,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合理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为全面发展提供支撑,避免让“发展”成为一句“空话”。深度、认真地分析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并以清晰的思路开展改革工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贯彻执行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等制度,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意义重大。

2土地管理制度的不足

2.1农村村庄规划编制不规范

(1)土地类型界定存在一定困难。在地界类型划分方面,2017年,原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针对林地类型进行了细分,其中一部分林地(商品林)划分为农业用地,另一部分林地(生态林)划分为生态用地[1]。上述采用的都是林业部门分类标准,而相关规划部门在开展土地类型界定时,很容易发生错误。(2)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基础资料不完善也是常见问题,比如缺乏固定资产投资、GDP等相关经济资料数据,阻碍了村庄规划工作顺利实施。(3)管制规则设计趋同,本身的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导则》中,要求针对各类用地,做好空间方面的合理划分安排,并提出相应的管制规则。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相关村庄规划人员缺乏对管制规则设计的重视。并且与村庄规划文本中的管制规则有很大的趋同性,一些管制条目要求也语焉不详,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2用地过多,土地利用状态混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上升呈平稳趋势,在一定时期掀起了土地转让的“热潮”,促使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土地大面积地开发。部分商家、企业在农民手中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开始建设风景区、度假村、工业园等,在提升个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部分地区为了片面提高经济收入,盲目的拓展、规划土地使用范围,使商用地范围不断扩大,致使农村土地的利用和发展变得混乱,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3村庄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1立足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制度

在实际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开展阶段,应当突出科学化工作的落实,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乡村建设工作,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突显出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此,在具体工作落实阶段,应当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建构具有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制度,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铺垫基石。其一,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时,应当建构全国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不断细化管理的规范与标准,避免各个地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时,各自为政进行土地规划管理,严重影响到国家土地改革工作的深化落实。在统一规范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运行下,可有效提升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其二,必须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出现,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为实现预期工作目标,则需要建构政府与民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管理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保证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可得到民众的积极拥护与支持,使得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体现出真实效能。

3.2加大农村土地征收监督力度

加大征收工作监督力度,保证整个征收工作更公开和透明。首先,完善具体的监督机制,为监督工作提出基础导向。落实法治征收的管理原则,构建健康、和谐的征收环境。其次,成立独立的监督小组,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能,督促各小组规范参与监督活动,以及时发现在征收工作中存在的违规现象以及贪污腐败行为,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体制严肃处理。最后,要做好征收工作的全面审核,包括具体的征收标准、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并有效调整。在日常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风险隐患的全面分析与评估,并利用以往的经验合理制订处理方案。

3.3利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土地资源

管理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部门更合理地调控土地资源,科学地规划土地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和系统技术等,可以应用于包括地形数据的科学量化中,支持土地使用规划和管理数据,开展宏观层面的监测。同时,大数据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大数据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收集最新的土地资源数据,分析和整合现有的电子土地资源数据,并建立一个全面的土地资源数据库。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数据覆盖所有的地表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电子化的地表资源数据能够及时便捷地更新,确保地表资源数据的可靠性、高效性和高利用率。此外,地表管理组织应促进与相关机构的大数据信息交流,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使主管部门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质,使之与时俱进。具体措施可分为以下两方面。首先,应加强甄选和招聘过程中对候选人一般技能的筛选,从一开始就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其次,应加强对辅助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帮助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在管理人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技能,提高资源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针对农村土地做好规范管理工作,深入分析目前管理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革新管理思想,从体制、标准及监督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构建良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合理应用土地资源,从而在丰富土地资源的支撑下,促进城乡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有效缩短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陈磊,姜海.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22(4):107-117.

[2]赵桐,李俊颖,王浚浦.新时期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问题的分析[J].中国农村科技,2022(3):61-62.

[3]郭良栋.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浅析[J].华北自然资源,2022(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