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2

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黄新秀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妇幼保健院)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共计20例,纳入范围在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随机分组,随机分组,观察组行悬吊运动训练,参照组行常规干预,将两组样本平衡功能、下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样本预后效果,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

【关键词】悬吊运动训练;痉挛型脑瘫;康复

    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大约占70%。它的表现主要是四肢的肌肉紧张,上肢经常是肘部屈曲、手腕屈曲、手指紧握。下肢往往是大腿内收、膝盖弯曲、尖足,有时候伴有足内翻,伴有运动发育的迟缓,活动困难。个体病情之间差异比较大,可轻可重。有脑瘫的患者可以通过功能锻炼来改善肢体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并辅助营养大脑的药物进行治疗[1]。基于此,本文旨在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共计20例,纳入范围在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随机分组,随机分组,观察组女性5例,男性5例,年龄最大值为8岁,年龄最小值为4岁,(6.2±0.5)岁中位值;参照组女性5例,男性5例,年龄最大值为8岁,年龄最小值为4岁,(6.2±0.5)岁中位值,两组患者以上数据直观对比差异不明显,为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悬吊运动训练:伸髋肌群训练:患儿仰卧位,双臂抱于胸前,双膝关节下方放置悬吊带,嘱患儿努力伸髋、伸膝、抬臀等。此动作还能激发腰椎深层的稳定肌,如多裂肌等。

腹肌力量训练:患儿俯卧位,前臂支撑,双膝关节下方放置悬吊带,嘱患儿伸髋伸膝,使身体平直,成一直线。次动作能激发腹内、外斜肌、腹横肌等。

侧屈肌群训练:患儿侧卧位,头部加枕,双臂抱于胸前,膝关节下方放置悬吊带伸髋、伸膝、抬,且尽力保持骨盆直立,不向前或后倾。此动作还能激发腹横肌和腰方肌等。

骨盆的回旋练习:患儿仰卧位,一侧膝关节下方放置悬吊带,另一腿无悬吊,腰部加支持带。嘱患儿努力伸、伸膝、抬臀。同时旋转骨盆,双腿分开一定距离。

坐起训练:患儿坐于平衡垫上,双上肢固定悬吊带,注意起立时脚跟放平,可前后稍移动。

跨训练:将踏板置于悬吊带上,患儿双足交替踏于踏板上,双上肢握住悬吊绳,通过下肢向上蹬的力量来完成此动作。可根据患者能力改变方案。

跪立位体位转换:双上肢扶于悬吊的滚筒上,依次完成低姿位到高姿位的体位转换[2]

1.3 评定指标

将两组样本平衡功能、下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或SPSS 23.0分析所有数据,直观对比差异不明显,为P>0.05;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

2 结果

2.1 样本平衡功能评分

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

表1 样本平衡功能评分(±s,分)

分组

例数

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

协调

观察组

10

4.01±0.55

5.20±0.20

8.20±0.98

参照组

10

3.75±0.45

4.50±0.45

7.35±0.56

t

>8.00

>8.00

>8.00

P

<0.05

<0.05

<0.05

2.2 样本下肢肌张力评分

观察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
表2 样本下肢肌张力评分(±s)

分组

例数

干预一个月

干预三个月

观察组

10

3.70±0.41

2.20±0.45

参照组

10

3.98±1.45

2.75±0.66

t

>8.00

>8.00

P

<0.05

<0.05

2.3 样本粗大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

表3 样本粗大运动功能评分(±s)

分组

例数

E区

D区

观察组

10

44.35±10.36

32.50±8.10

参照组

10

35.10±9.50

28.10±7.50

t

>8.00

>8.00

P

<0.05

<0.05

3 讨论

脑瘫是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大脑神经原坏死或发育不完善[3],常可出现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牙齿发育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患,儿童悬吊技术是在运动治疗过程中[4],将患儿身体的一部分悬吊在不稳定的绳索或其他装置上,通过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各种力量训练,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从而提高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增加腰、腹部以及骨盆等部位核心肌群力量,提高孩子运动能力

[5]。经本文研究后可见: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下肢肌张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

综上,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样本预后效果,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康贝贝,徐磊,卢明甲,等.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9):891-893.

[2] 刘梦君,艾坤,易细芹,等. 基于儿童悬吊运动系统的躯干控制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4):490-494,499.

[3] 李松娜,王悦.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8):30-33.

[4] 何文娟. 悬吊运动结合中药塌渍蜡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D]. 河南:郑州大学,2023.

[5] 康贝贝,徐磊,范艳萍,等. 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5):55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