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路径探讨

第一作者张晓芸 第二作者:南淑娟

新疆军区总医院

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严重的肾脏疾病,其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患者安全的重视,急性肾损伤的护理也日益受到关注。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识别;护理路径

引言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率逐年增加,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在临床实践中,及早识别和干预AKI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挑战。早期识别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尿液输出、临床症状等指标来实现。而针对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护理路径设计,可以帮助规范化治疗流程、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和生存率。

1.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少尿或无尿、水肿、体重增加、恶心呕吐、乏力等。临床上应警惕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血液学改变。诊断急性肾损伤主要依据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程度、尿量情况、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电解质紊乱以及超声检查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如尿液分析、超声等,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急性肾损伤。及早发现和诊断AKI对于后续治疗和预后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急性肾损伤的认识,提高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的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护理路径设计

2.1我国目前急性肾损伤护理现状

目前,我国急性肾损伤(AKI)的护理现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对于AKI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部分患者的AKI未能及时被诊断和治疗。临床上存在着治疗方案的不统一性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的情况,部分医疗机构缺乏规范的护理路径和指导,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急性肾损伤的监测和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化的护理效果评价指标和方法,难以全面评估护理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情况。急需建立健全的AKI护理管理体系,加强对AKI的认识和培训,推广和应用规范的护理路径,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2.2护理路径设计的原则

护理路径设计的原则包括个性化、综合性、规范性和连续性。护理路径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确保针对性和有效性。护理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护理路径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护理路径要强调连续性和协调性,在急性肾损伤的不同阶段有相应的护理措施和管理策略,并且需要不断评估、调整和优化,确保护理效果的持续改进。

2.3急性肾损伤护理路径的设置

急性肾损伤(AKI)护理路径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内容:准确的诊断、严密的监测、早期干预、有效的治疗和规范的评估等方面。在护理路径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护理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各环节的衔接和重点工作任务。具体来说,护理路径的设置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对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和分级;制定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和营养支持计划;建立有效的尿量、电解质和液体管理方案;采用早期干预措施,包括适时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纠正低血容量、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治疗;尽可能利用先进检测技术和规范化评估指标,及时评估和监测患者护理效果和预后情况。

3.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护理管理

3.1早期干预策略

针对急性肾损伤(AKI),早期干预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确保血流动力学的平衡,及时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维持适当的组织灌注。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控制患者的液体入量和输出,避免液体过载或脱水导致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常见并发症。监测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肾脏情况。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药物治疗措施。总的来说,早期干预策略的目标是防止AKI的进展,减轻肾脏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在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3.2液体管理和电解质平衡

液体管理和电解质平衡对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在液体管理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液体管理方案,旨在维持体液平衡,避免液体过载或脱水的发生。对于液体管理的关键措施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的尿量、体重变化、血压和心率等指标,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调整液体输入和输出量;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和电解质情况,合理选择输液种类和速率,避免过量输液导致液体过载和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积极纠正液体失衡,包括利用利尿剂调节尿量,或者通过补液来纠正脱水状态,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和器官灌注。在电解质平衡方面,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钠、钾、钙、磷等关键电解质的含量。针对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包括:针对高钾血症,可以采用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应用降钾药物、调整静脉补液成分等方法;对于低钠血症,可以逐渐补充生理盐水或其他含钠液体,同时限制水摄入量,以防止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其他电解质异常,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保持电解质平衡的稳定。

3.3药物治疗及并发症预防

在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方面。针对不同病因和患者个体差异,应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轻血容量负担,帮助调节液体平衡;血管活性药物如ACEI和ARBs可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减轻肾小球滤过压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肾组织的损伤。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积极预防和处理AKI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酸碱失衡、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等。预防措施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合理调整饮食和药物使用;注意维持酸碱平衡,避免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发生;保持尿路通畅,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监测消化道出血风险,避免使用易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并及时处理出血情况。

结束语

在护理急性肾损伤患者时,早期干预、液体管理和电解质平衡、药物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综合护理至关重要。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紧密监测,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彬,付敬敬,范振平.左炔诺孕酮分散片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肝损伤[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4,26(03):184-185.

[2]孙晓梅,杨英杰,孙沛.复元通络汤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4,48(03):418-420.

[3]曾哲,罗琳,陈强,等.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静息态功能MRI多模式研究[J].磁共振成像,2024,15(03):43-49.

[4]李玉伟,王瑾,乔薇,等.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清HDAC4和KLF5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03):359-363.

[5]赵亮,李沁鹏,江涛,等.血清penKid、IGFBP7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J].疑难病杂志,2024,23(03):3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