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黄晓芸  黄崴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 甘肃省武威市 733000

摘要目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对比分析,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均为62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急诊护理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措施,比较两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研究中相关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分诊、转诊、采血、总抢救用时均显著缩短,而且急救成功率较高(P<0.05);与此同时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经对比呈现出(P>0.05),表明无统计学意义。但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与对照组及护理前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相对较低,ADL评分大幅度提升(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切实提高护理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根本上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影响

引言: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预后效果均与病情严重性、抢救的时效性与方案的针对性等各种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及时对其展开明确诊断与治疗可从根本上提升急救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为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之间,所纳入的124例对象均为在院内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因本次实验采取对比方式,对此还需构建对照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同时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应保证每组患者的人数处于均等状态,并随机选出。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2~65岁之间,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4.46±3.56)岁,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为34、28例(55.19±4.29)岁。所有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病症,且为首次发病,家属对此次研究目的知情并表示同意配合;排除标准:存在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异常、近期有出血史或出血倾向、精神障碍患者。本次研究的内容、流程、操作细节、方案拟定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均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严格按照脑梗死急诊护理计划展开护理服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完成救治,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切实提高其整体配合度。

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切实提高护理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急诊护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且有着繁杂性特点,若想保证护理质量及效率,应当结合科室内护士的专业水平、临床经验组建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护理期间负责各项工作的安排与监督指导。同时定期展开急救护理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专业素养,确保可为后期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②规范排班制度,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工作安排不当、科学性不足会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极易引发差错事件,对此还应当结合科室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够得到充足休息,从根本上来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1]。③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为确保各急救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对急救护理程序进行调整优化,要求在接到调度电话后立即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包括药品、急救医疗器械等,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入院后即可开启绿色通道,预检护士需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询问患者各项基本情况(发病时间、既往病史、过敏史),在三分钟内完成评估,随后立即辅助其完成相关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2]。④启动疾病应急程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氧气支持,并实时监测患者呼吸频次、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情况,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或溶栓治疗工作。

⑤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为提高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度,应当及时告知其实际治疗情况,耐心讲解各操作的必要性与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与支持,切实提高整体急救效率。并注意做好情绪安抚工作,给予其心理安慰与支持,切实改善其负性情绪,保持身心均处于平稳状态[13]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采血、分诊、转诊时间及总抢救用时,同时还需统计急救成功率,计算占比,均以数据表示便于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②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时可应用NIHSS评分量表,分值为0~42分,得分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性。③为掌握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可采用ADL量表对其展开全面评价,从患者进食、洗漱、穿衣、如厕、行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满分制,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优,反之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需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全面收集整个研究过程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分别使用“t”“X

2”对计量及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反之则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两组急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

在对所记录的数据整合分析后可见,观察组分诊、转诊、采血、总抢救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并且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后可见差异(P<0.05)。如表格1所示。

1两组急救效率及急救成功率比较n/%),x±s)

组别

n

分诊时间(分)

转诊时间(分)

采血时间(分)

总抢救用时(分)

急救成功率(%)

对照组

62

3.14±0.95

56.93±3.62

5.74±0.59

60.33±6.82

52(83.87)

观察组

62

1.51±0.38

35.71±4.28

3.02±0.35

43.98±5.24

58(93.55)

t(X2

7.563

9.445

6.129

12.756

10.8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通过评估所得,护理干预前两组NIHSS、ADL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均优于护理前,数据之间经比较可见差异(P<0.05)。具体数值见表2。

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n/%),x±s)

组别

n

NIHSS(分)

ADL(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62

23.01±4.18

14.77±3.19

49.38±3.72

64.95±4.72

观察组

62

23.49±3.56

8.02±3.46

50.04±3.28

78.37±4.26

t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升,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但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因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若未能及时展开系统性救治,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埋下较大威胁,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对此还需结合以往经验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改进优化,通过成立护理小组的方式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且规范化,同时定期培训还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刻从容应对。其次各护理程序的明确化能够有效缩短分诊与转诊事件,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治。最后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可获得患者病情信息、了解其实际需求,减轻其负性情绪,使其可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4]。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分诊、转诊、采血及总抢救用时均短于对照组,而且抢救成功率较高,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NIHSS、ADL评分较优(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成功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兰姐,林美苏,杨亚燕. 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J]. 西藏医药, 2023, 44 (06): 102-103.

[2]马文丽,张瑜,王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海军医学杂志, 2023, 44 (10): 1075-1080.

[3]林富英. 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2): 403-405.

[4]李玉华,孙晓,马晶.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救质量、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 28 (S1):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