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持续改进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持续改进探索

蒋建平

  重庆龙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2560)

摘要: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分析了内控现状、成效与不足,并提出了优化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等核心策略。同时,强调了持续监测、审查更新、技术应用与文化培育等改进路径。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内控建设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持续改进。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内外部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基础,对于规范经济行为、防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仍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基础、现状及其改进路径,为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借鉴。

一、内部控制建设理论基础

1.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原则

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程序,确保组织经济活动的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其核心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覆盖所有业务和部门;重要性原则,强调对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的重点关注;制衡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在职责分配、权力运行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内部控制框架与要素

内部控制框架是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它通常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要素。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文化、治理结构、职责分配等;风险评估是对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过程;控制活动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和程序,确保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支撑,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沟通,促进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内部监督则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

在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外在内部控制理论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COSO框架等,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国外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风险管理等方法的运用。在国内,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控制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学术界也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内部控制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有效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强化也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了公共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内部控制的实施还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了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和支持。

2.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其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制度存在漏洞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此外,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难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二是内部控制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存在差异和不足。三是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等问题。四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难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策略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围绕核心内容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策略。

1.控制环境的优化

优化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这包括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强化内部控制意识,确保所有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2.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的建立

建立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有助于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控制活动的设计与执行

设计并执行有效的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这包括制定完善的财务审批、核算、报告等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确保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和监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

4.信息与沟通机制的完善

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同时,加强内部沟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5.内部监督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内部监督与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保障。这包括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同时,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路径与方法

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是确保组织稳健运行、降低风险、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路径与方法,涵盖了从监测评估到文化培育的全方位视角。
1.内部控制的持续监测与评估
    内部控制的持续监测与评估是改进的基础。组织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测体系,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估,识别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2.内部控制的定期审查与更新
    内部控制的定期审查与更新是保持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内部控制措施可能不再适用。因此,组织应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更新和完善。
    3.内部控制创新与技术应用
    内部控制创新与技术应用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组织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内部控制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
    4.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与强化
    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与强化是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组织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注重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文化,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同时,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为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内部控制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优化环境、强化风险评估、完善控制活动、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及构建监督体系,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持续改进的路径与方法将推动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1]张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 2021(003):0095-0096.
    [2]孙会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索[J].财会学习, 2023(26):170-172.

蒋建平(1975-),男,汉,四川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