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黄河水,赤色丹霞山——高中地理研学贵德之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清清黄河水,赤色丹霞山——高中地理研学贵德之行

侯成娟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青海省   810000

【研学背景】

  1. 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2016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1. “双减”背景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既要“做减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做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将学校学习课程与研学实践融合,开设内容丰富的特色研学路线,并推出“带着课题去研学”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融入大自然,体验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1. 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迫切要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1)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如今的地理教学最为欠缺的就是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学旅行将课堂搬至室外,学生通过考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现象,并在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养成思考和调查研究的习惯。

(2)直观感知区域,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区域环境特征。通过对区域特有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的直观感知,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3)激发探究兴趣,培育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是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品质。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地理思维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学;贵德

【研学原则】

研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

2.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重在“学”,不能只游不学,研学的本质仍是“课程”,必须把研学活动当成校本课程来设计,研学点的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

【研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需要依托实践活动。

2.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前期准备工作】

1.工具与装备:书本资料 无人机 照相机   笔 测尺 石锤 放大镜

2.研学线路的规划

教师踩点提前规划路线,选择就近、安全路线,初步设定路线为:西宁——贵德县城XX酒店。考虑行进路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定解决预案。

3.确定研学时间:根据近期的天气状况等,确定好出行时间。

4.入住酒店的选择:酒店入住考虑价格,环境,安全性及与研学地点之间的距离和交通的达度,就餐方便性等。

5.技术支持: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和讲解,聘请青海师大地理系教授给予专业指导。

6.研学主题:贵德县域内地质地貌的考察探究;

7.研学对象:高一学生

8.地点: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

【研学过程】

时间

地点

研学活动

学科知识

研学方式

第一天上午

西宁出发,直达阿什贡七彩丹霞景区;

中午入住酒店。

  1. 认识红色砂砾岩及成分;观察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和岩层新老关系;
  2. 认识山体的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观察沉积岩的特点;

听老师讲解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

结束后总结知识体系。完善学案。

第一天下午

贵德松巴峡

1.认识河流阶地,知道河流阶地形成过程;2.认识黄河上游河流下切侵蚀地貌;

认识河流地貌

河流的综合开发:发电 航运 旅游等。

听专业人员讲述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对松巴峡景区的进一步开发献计献策。

第二天上午

黄河谷地距离贵德县城10公里、20公里处

1.河漫滩;河流弯曲发育的原因;2.沉积物颗粒大小,分选性、磨圆度的观察。

河流地貌的发育;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流水的外力作用;

通过不同河段沉积物的对比,直观感受流水的侵蚀,沉积,搬运作用。

第二天下午

贵德千姿湖景区

  1. 千姿湖的成因;
  2. 千姿湖湿地湖群的生态功能;

湖泊的成因和生态价值。

通过老师讲解,结合自身观察得出实践结论。

第三天早晨

乘车返回

贵德县——西宁市

乘车返回;途中交流研学心得;

总结本次研学中涉及到的各种河流地貌;

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玩中学,快乐学习。

【总结与反思】

1.成果分享与展示

(1)学生提交研学报告,教师给予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

(2)对岩石标本进行鉴定、整理,贴上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标签;

2.研学心得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流水作用如何塑造地貌,岩性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领略了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宏伟与磅礴,松巴峡谷的雄伟与柔情,以及千字湖湿地公园的静谧与温柔。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 不足

地理研学旅行,虽然前有设计,后有交流评价和反思,但作为一种新尝试,在现有的研学旅行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在设计的时候认为有以下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

(1)研学并不是旅行

受到升学大环境以及教师观念和教学惯性的影响,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少之又少,突如其来的研学旅行对于学生是一件趣事。从到达研学旅行目的地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这种兴奋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容易让“研学”变成了“旅游”。

(2)灌输式为主,缺乏“发现式”引导

    为避免“研学”变成“讲学”,丧失趣味性和探究性,研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3)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观念较薄弱

对地理研学旅行的积极认知和正确意识是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的首要前提。目前部分学校及教师受传统课堂的影响,仍缺乏对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价值的审视,将其等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或地理课程的附属部分,缺乏对研学旅行的重视,课程设置形式化、课程实施淡化问题严重。

(4)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尚不完整

完备的地理研学课程体系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标志之一。2017版地理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但目前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缺乏对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和规划,各地开展的地理研学旅行实践尚未完成学段的有效衔接,也未能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式的课程体系。

5.展望

(1)实现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

要从源头抓起,更新地理课程教育理念,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抬升到传统课堂的同等地位。高中地理课程是唯一将实践力纳入核心素养的科目。学校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中的必修部分,是对课堂内容的综合与提升,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2)深入细化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目标的制定应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及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的指导下出发,在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学生及地理学科知识的需要,依据不同的研学内容做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3)规范完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必须将其纳入高中地理课程计划,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对接,与初中研学旅行课程相衔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需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进行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宋春晖、方小敏、李吉均等.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J].地质论评.2003.49(4):337-346

2杨达源、吴圣光、王云飞.黄河上游的阶地与水系演变[J].地理科学.1996,16(2):137-143

3罗宏碧、汪红群、尹厚霖、汪星明. 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的研学活动方案设计——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例[J].地质论评.2019-09-253

4赵继先.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分析[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