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3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效果研究

刘志勇

上海嘉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201400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场地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为了促使工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认识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的重要性,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下面将针对当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保证收获不一样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修复效果

前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国家经济不断提升,城市进程全面推进,许多工业企业进行搬迁与改造,导致污染场地面积不断增加,若继续以这种模式进行发展,只是注重经济建设,放任污染问题泛滥,必将得不偿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应当提升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以及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计划,实现对工作的科学有效部署与规划,并且先进一些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提升土壤利用效率,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1.1农业种植与工业排放污染

农业种植主要是因为在种植过程中大量施加的化学废料导致的土壤污染。大部分农民为了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生产率施加一些化学肥料,但是肥料过量无法被农作物所吸收,最终残留在土壤中,发生了有机质反应,导致土壤的生态结构遭受破坏,肥力明显降低。而工业污染,主要就是在实际生产中将会排放大量废水,其中包括了许多有毒以及重金属元素,无法不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对应的结构性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当前在工业生产监管方面并不严谨,导致废水的配方量不断增加。在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土壤的使用率不断降低,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

1.2生活与自然污染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压力的排放量也明显增加,不同类型的垃圾堆放在一起,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或者不当地认为处理后,将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中存在放射性以及化学性物质。并且土壤中的不良物质还会不断渗透,影响了地下水或者地下其他资源。自然污染的产生也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目前,我国环境中砷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因此为了优化这一现象,应当做好土壤污染管理工作,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保护好土壤资源。

2案例分析

2.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某厂原厂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建设规模:本项目是对原厂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主要针对场地内废渣及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总计估算修复面积为30506.49m2,废渣及污染土壤方量为15253.25m3。该项目地块污染分布相对集中,污染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和车间表层固废,超标区域修复深度定为0.5m。该污染地块污染物主要为重金属“六价铬”与“石油烃”。通过采用固化、稳定化与异位化学氧化处置技术,在污染土壤中添加绿色高效修复药剂,通过修复药剂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六价铬”充分反应,还原成无害的“三价铬”,达到修复目的。

2.2场地污染现状

本场地修复内容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总石油烃复合污染土壤、淹没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建筑材料、现场残留地表水。根据采样位置及污染识别结果,厂区环境调查针对不同点位不同位置样品,分别检测了重金属、多环芳烃、半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以及石油烃等多种污染物。其中:重金属检测指标8种,检测样品55个,存在超过筛选值的重金属指标有:六价铬、铅、镉、砷和锌,超标率分别为11.54%、25.00%、16.67%、16.67%和28.57%。其中六价铬超标样品个数为6个,最高浓度为1620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539倍。铅超标样品个数13个,最高浓度为16700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68.58。镉超标样品个数1个,最高浓度为207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10.35,砷超标样品个数1个,最高浓度为21.4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0.07,镍超标样品个数1个,最高浓度为423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2.82。锌超标样品个数2个,最高浓度为1670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4.57。总石油烃检测样品8个,超标样品数3个,超标率为37.5%。样品检测最高浓度为18000mg/kg,最大超标倍数为20.79。多环芳烃检测样品数为6个,检测指标8种,不存在超标现象。其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样品数为7个,2项指标检出,不存在超标现象。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样品2个,检测指标27种,主要涉及单环芳烃、熏蒸剂、卤代脂肪烃、卤代芳烃以及三卤甲烷,不存在超标现象。

2.3项目修复实施方案

2.3.1修复目标

(1)固化稳定化处理:对于只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处置,治理区域土方量约为11712m3

(2)异位化学氧化+固化/稳定化处理:对于受到重金属+总石油烃类复合污染的土壤,先采用异位化学氧化技术对总石油烃类污染进行去除后,再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受重金属+总石油烃类复合污染的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方量约为3540m

3

(3)位于淹没区的厂房建筑物进行拆除,受污染的建筑材料地面及墙体涂料清理后,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治理方量约为2000m3

(4)场地修复过程中对位于爆破水池、理化楼储水池、酸洗车间废水池残留积水进行抽出后采用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外排,残留废水量约为500m3

(5)针对原厂区东侧历史遗留化学品填埋坑疑似化学品残留物以及理化楼、镀烙车间内部地表存在的少量破碎化学试剂瓶等按照危废进行外运专业安全处置,处理量约为20t。

2.3.2工艺流程

按照“安全规范、高效稳妥、绿色低碳、原地处置”的治理原则,采用“稳定化-异位化学氧化-污水综合处理-修复土原地异位堆存”的修复模式开展修复工作,同时对于场地中存在的疑似化学品试剂瓶等按照危险废物进行专业处置。工艺流程为:

(1)施工现场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为后期治理修复过程做准备,主要包括场地清理平整,临水临电接入、异位修复场建设、填埋区建设、办公区清理、污水处理站建设施工。

(2)疑似化学品残留物处理阶段位于原厂区东侧有一面积约300m2,深度3m左右历史遗留化学品填埋坑,内部分布有化学药剂,夹杂大量回填土。场地理化楼及镀烙车间内部地表存在的少量破碎化学试剂瓶等,根据《危险废物名录》“HW14新化学物质废物”研究、开发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人类或环境影响不明的化学物质废物为危险废物,清理后进行清运处理,不在项目区堆存。

(3)地表残留水体处置阶段场地修复过程中对位于淹没区的场地北侧原爆破水池内约200m3地表积水和场地中部区域理化楼、酸洗车间约300m3积水使用抽水车抽出后运输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

(4)淹没区受建筑物及受污染建筑材料处理阶段对位于项目淹没区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地面及墙壁表面涂料进行清理,拆除及清理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使用运输车辆运输至相关车间破碎后暂存,与后续污染土壤一起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

(5)污染土壤修复阶段

a.对于受重金属污染区域的土壤,清挖后直接运输至相关车间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不再另外设置污染土壤暂存区,固化/稳定化处理完成后转运至相关车间进行养护,养护完成经采样检测合格后运输至填埋区进行填埋处理。

b.对于受总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清挖后运输至东南侧料仓生产区进行异位化学氧化处理,不再另外设置污染土壤暂存区,处理完成后转运至供应料车间进行养护,养护完成经采样检测合格后转运至五车间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处理完毕后转运至八车间进行养护,养护完成经采样检测合格后运输至填埋区进行安全填埋。

(6)修复土回填阶段污染场地内清挖基坑验收合格,化学氧化、固化/稳定化处理污染土壤验收合格并运输至填埋区进行填埋后,需对建筑物外清挖基坑进行覆土绿化,建筑物内清挖基坑进行覆土平整后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填埋区堆体进行防渗层、导水层建设后覆土绿化。

(7)修复效果评估阶段根据污染场地修复情况进行修复工程竣工评审和修复效果评估及结题审计等。

2.3.3污染场地治理技术方案

(1)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方案综合考虑现场施工条件、土地后期开发利用类型、工程施工工期安排等因素,将污染地块分为两个区域:①固化/稳定化处置区域:对于只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处置。该区域土方量约为11712m3。②异位化学氧化+固化稳定化区域:对于受到重金属+石油烃类复合污染的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技术对总石油烃类污染进行去除后,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方量约为3540m3。该区域污染土壤达到处理效果后全部运输至填埋区进行安全填埋。

(2)淹没区建筑物及受污染建筑材料处置方案对位于淹没区的厂房建筑物进行拆除,建筑物受污染的区域对地面及受污染的墙体涂料进行清理,总方量约为2000m3。与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一同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后进行安全填埋。

(3)疑似化学品残留物处置方案针对原厂区东侧历史遗留化学品填埋坑疑似化学品残留物以及理化楼、车间内部地表存在的少量破碎化学试剂瓶等,根据《危险废物名录》“HW14新化学物质废物”研究、开发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人类或环境影响不明的化学物质废物为危险废物,按照危废进行外运安全处置,处理量约为20t。

(4)场地遗留地表污水处置方案场地修复过程中对位于淹没区的场地北侧原爆破水池内约200m3地表积水和场地中部区域理化楼、酸洗车间约300m3积水进行抽出后采用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回用作为项目区绿化用水。

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

3.1残留污染分析法

结合我国相关标准,在修复污染场地后,为了确保修复效果,需要及时采集土壤样品展开进一步检测,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土壤修复后的效果,是否达到标准。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使用相对简单,但在评价污染场地的过程中,基于各种污染物相加作用、拮抗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将改变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难以确保最终评价结构的精准度。

3.2物理评价法

当污染物对土壤污染后,其工程性状并不是一成不变,会相应出现一定变化。故而,需要工作人员全面分析土体工程的改变过程及具体污染程度,得到对土体初步测评的准确结果。在此项工作开展中,主要运用渗透性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方法,在稳定技术与固化技术的修复结果评价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结束语: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当前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应当提升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土壤的利用率进一步强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土壤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出世为土壤修复工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科学的土壤修复,能够快速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掌握污染场地土壤基本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地修复技术,保证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而在进行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当利用一些科学方法,进行综合全面评估,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晓军.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及检测质量提升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33):137-140.

[2]简彦涛,齐劭乾,丁梓峻,等.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布点布设及检测质量的提升[J].化工管理,2021(18):31-32.

[3]方军毅,陈博宁.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案探讨[J].科技与创新,2021(22):5-7.

[4]史福生.土壤热脱附技术在化工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1(32):40-41.

[5]翟美静,叶雅丽.化工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特征及修复方案分析[J].化工管理,2021(3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