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董欣

行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石家庄   0506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扩大土地耕地数量,将耕地开发补偿为建设用地等,对于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亦有涉及。本文通过对土地整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切入点,探讨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期推动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关键词:土地整理;持续发展;规划

我国处于一个人多地少的状态,随着近年来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用地的拓展,土地问题日益突出,耕地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耕地平衡的目标,国家国土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土地整理就是重要的一项内容,适用全国各地用地紧张的省份。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方式,其重点内容是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得以进行,能够有效保证土地资源的潜力,防止土地退化。

1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土地整理是一个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计划,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土地整理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土地整理能够有效地改善耕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土地整理的有效规划能够改善区域内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通过对田、路、林等全面规划和整治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的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变化,能够有效扩大后备耕地的储量,为城建提供可用地,保证耕地占补的生态平衡。

对土地整理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有效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土整治和环境的保护,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推动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依据相关的政策来将工程技术、资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防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同时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或生产服务,降低生产风险等目的。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是要保持经济活力,以保证现有土地状况能够达到社会所接受的范围,同时还需要防止土壤退化,防止土壤弱化对后代产生恶性循环影响。土地整理所能够实现的是保持土地平整,清除妨碍土地利用的障碍物,有效提高土地的耕作条件,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同时土地整理还需要积极改变土地现状,让整理区能够达到早涝保收,可以建立田间林网,积极改善生态条件,防止土地性能下降。在实际的操作中,土地整理也属于打破土地生活习性的性质,已经给原本的系统带来了干扰,因此,需要做的就是将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可以建立一个生态评价系统来对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进行监测,以保证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2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土地整理规划将分类型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组织实施重大工程以保障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结合土地整理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持以农用地整理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数量、区位和质量的需求,又需要满足使用的持续性,因此当前的土地整理更多的聚焦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构建

3.1 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制定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最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原则,要求土地整理既要达到土地整理的效益,又要能够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科学性还要求体系具备完整性和代表性,遵循土地利用和发展的规律,反映出土地整理的实际生态环境。构建合理的土地整理评价系统还需要具备系统性原则,将整个土地整理区作为一个独立而联系的系统,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整合各项资源,考虑到土地整理中的广度因素和深度因素,以保证指标体系能够覆盖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因素。实现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遵循动态性原则,要着眼于实际,考虑到采用的各种方案所带来的种种效果,对不同区域的土地整理进行不同程度的投入。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不断扩大,因此针对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对土地的内涵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认识到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其评价指标也要充分保持生态效益。对于土地整理指标评价体系构建要求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为了能够全方面地反映整理情况,还需要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能够把数值充分应用到指标体系中,经过缜密的对比计算,最终能够得出定量的结果。

3.2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在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除了要遵循各项原则外,还要对典型样区进行抽取检测,要以乡镇行政区作为单位,按照总体坡度来进行典型样区的采样,调查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影响因素,并且能够根据土地的不同类型和成因,以及投资规模等进行重点调查。根据构建的评价体系指标原则,要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根据资料来进行整理分类。构建一个良好的土地整理评价体系,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建立一个复合系统,不同地区资源环境不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地因素,整理不同地区的适用指标。根据土地整理的思路和原则,可以分为目标层、门类层、指标层,目标层是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门类层是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级指标,指标层则是由二级指标构建,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分。

3.3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

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评价体系,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因此,土地整理的评价需要从农业、水利、环保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依据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并且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础是对指标值的量化处理,其评定系数的最大值为1。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直观反映,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这是应用网络系统和多目标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将向量作归一化处理,然后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土地整理评价体系通过对土地整理进行监测评价,能够为有效清除土地障碍物提供理论依据,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性能与生态功能。有效的评价体系构建还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数量分析预测,逐步完善土地的综合评价体系。

结语:

土地整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极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这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的必要要求。同时土地的整理建设需要提高对新技术应用的了解,让土地整理项目能够与时俱进,最终达到土地整理的预期效果。有效的土地整理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化发展,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控和管理队伍,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评价体系,为实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化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张颖,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23,14(01)::13-115.

[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21,21(03):72-73.

[3]覃佐彦,谢炳庚,杨勋林,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21,22 (0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