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姓名:郭建刚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初级中学 单位邮编:722201 

【摘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和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己体会到以下几点做法值得一试。首先用好教材,以教材为根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教学中要以概念为教学的重点,适当拓展理解掌握。再就是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推动者。

【关键词】   用好教材    概念教学   兴趣  思考

一、教材为根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用好教材。要明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形成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的新理念。教材既不是惟一的教师教学资源,也不是惟一的学生学习资源。它只是承载教学信息的教学中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纽带。在教学中,如果把讲授教材内容提要,或以掌握教材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势必封闭了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不仅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还要把教材当作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有下面两点案例很受启发。比如在讲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时。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在对体细胞里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染色体。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那么,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1890到1891年。科学家通过对多种生物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只有讲清科学家研究的这一事实,然后再对学生讲解生殖过程当中染色体减半的原理。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一知识点。然后进一步说明染色体减半的意义就是为了保证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以维持遗传的稳定性。

又比如一次期末生物考试中的问题问缢蛏的足长在身体的前端还是后端?实质上课本上讲得很清楚。课本是这样叙述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的运动,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所以结合课本缢蛏的结构图。我们不难看出缢蛏的足是长在身体的前端。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潜心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用好教材,而且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时重视对课本的阅读。

二、概念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化学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因此,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深究化学问题的能力。比如确定离子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书写离子符号时往往混淆不清,经常不同程度的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对这一知识点没有真正理解,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错误。依据学生的学习实情,教师在教学时可做出如下教学和归纳:在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核內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进行比较,里减外看差值差值为正带正电,差值为负带负电。离子所带电荷数也可依据差值确定下来那么这一结论如何而来呢?先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离子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因为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但性相反,相互抵消。而一旦原子失去核外的电子后,平衡就被破坏了。核內原子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互抵消后,原子多出了n个单位的正电荷,于是原子就带正电,咱们就把带正电的原子称为阳离子。相反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多出了n个单位的负电荷,于是原子就带负电。带负电的原子,我们就称为阴离子。这样从知识的源头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只有弄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够接受并正确的加以运用。然后可进一步帮助学生归纳出离子究竟所带电荷是正还是负以及所带的电荷数。于是形成规律性的结论:用核电荷数减去核外电子数,如果差值为零,则为原子如果差值为正数,则带正电荷为正几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若差值为负,则带负电荷。为负几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而且这一规律适用于一切原子,具有普遍的意义。总之,从化学学科角度说,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化学概念的正确构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了概念教学就抓住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情景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设置故事情景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从故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掌握

生物知识比如讲科学家故事或始孔子鸟的故事或狼孩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引发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只要动脑思考了,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必然明显。在学习学习行为概念时可引入狼孩的故事:1920年10月,英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了大约八岁的狼孩卡玛拉。当她被人从狼群中救出后,总是不喜欢穿衣服。她喜欢像狼一样叫唤,还会咬人。科研人员努力教她,她两年后才学会了站立,六年后学会了直立行走,直到死前也没学会说一句话。卡玛拉十七岁死去时,只相当于四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人类大脑的发育、语言发展和语言文字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此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景教育,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是智力和体质发育的关键期,你们准备怎样度过这个人生的黄金时期?当然是应该好好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社会行为一课中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这一知识点时可引入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 。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熟不知这原来是刘邦手下的军师有意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了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也很容易掌握。比如蚂蚁喜欢吃甜食的这一结论,学生一下子就牢记于心,对课本上蚂蚁通讯的实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和教学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要求,对其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堂真正有效的教学,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还应该有独到的方法技巧。而这个方法就来源于学情分析,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和学生的答卷中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刻反思。既反思教情,又反思学情,并学会不断归纳总结,提炼出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做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姚向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9-89.

[2]黄本坤.故事教学法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初三政史地,2010(2):86-90.

[3]吴予尘.初中生命科学概念教学刍议[J].科学教育,201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