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路径,促课程班本化深度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以“三化”路径,促课程班本化深度建构

莫小芳

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幼儿园

摘要: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实施和开发,根据儿童感兴趣的或生发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师幼与各种资源的互动中共同建构课程、探索学习的一个动态过程。当前幼儿园教师在实施班本课程时,往往会出现:课程生命力不够,教师缺乏儿童本位的课程实践能力,导致课程缺乏生机、活动淡而无味。本文浅议基于儿童立场下,借助课程资源园本化、课程建构班本化、课程实施生本化的“三化”路径,推进课程班本化深度实践与建构。

关键词三化 课程班本化  深度建构

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实施和开发,根据儿童的感兴趣的或生发的实际问题展开,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在师幼与各种资源的互动中共同建构课程、探索学习的一个动态过程。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课程即做事,就是做幼儿力所能及的、能感受挑战的、能感受到趣味的、有思维参与的事。儿童是班本课程的来源和主体,儿童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在一线课程实施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班本化建构中主体的缺失

1.课程教研实施路径单一,审议效应不明显。对课程整体架构时,重点关注教什么?而忽视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师不能够真正挖掘课程的价值,对内容和目标的定位出现价值偏差,在评价方面失衡。教研组在主题审议、班级在课程实施中也频繁觉得实施途径和举措雷同感强,究其原因这实则是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缺失。

2.课程实施忽视经验需求,盲目追新求异。由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握不精准,预设好的主题和目标,在实施中让课程失去方向,往往会打着生成的幌子去实施,不仅与目标偏离,且未真正理解生成的内涵,体现出的只是一种形式。

3.师幼关系倾听意识薄弱,缺乏有效支持。

忽视儿童内在需要班本课程的开展,是落实《纲要》、《指南》中课程追随儿童课程理念的有效路径。但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儿童是课程主体,认为儿童能力有限,自己来架构班本课程内容,设置实施路径,造成班本课程并非真正源于儿童视角,没有真正了解幼儿内在需求。

儿童缺乏深度学习班本课程切口小且内容聚焦,是引导幼儿产生想法链接经验深度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但教师有时候过于积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想传达给幼儿,导致信息和内容很多,使课程有广度但缺乏深度。

静态固化,缺乏活力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很难在课程实施中形成因儿童兴趣、需求生发课程内容,导致班本课程无法呈现出幼儿的动态探索轨迹,以致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逐渐失去兴趣。

二、借助三化推进班本课程的深度建构

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理念支撑的工作,它要求每一个课程建设者站稳儿童立场,真正立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深入研究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所在的园所借助三化的推进,既课程资源园本化、课程建构班本化、课程实施生本化,促进课程班本化深度建构。

课程资源园本化:挖掘园所资源,盘活课程意识

1.转译器:确保课程理念和教研文化整体落地

一是课程资源改造,凸显传承、创生、适性将原有场地中大而空的建筑风格、与幼儿生活距离感远、材料的单一性等缺点尽量弱化,凸显儿童视角和文化痕迹的环境,促使环境适应孩子的天性,并积极引发幼儿的游戏欲望。

二是教师课程意识,凸显生机、融入、共情户外活动从原有的一根绳子一个皮球的单一器械活动,到跟随孩子们一起到秘密花园户外游戏场主动探寻。教师发现,在游戏场处处都意识到课程资源可利用性:小山坡的山洞、石头沟的石头都可资源。教师能主动发现这些生态资源,这些无疑就是课程意识萌发的契机,这就是理念的落实。

2.对话场:引发平等而信任基础上的思维激荡

与幼儿平等对话,重塑教师儿童观与教育观,在日常保教细微环节中凸显并逐渐学会尊重、接纳、赋权,将儿童视角的口号落地在实处。主要通过将权利还给儿童,捕捉行径过程中凸显尊重儿童主体的哇时刻记录、日常中师幼平等的对话记录,彰显对话场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程建构班本化:基于主题审议,推进班本课程创生

1.理念启航,借助研修工具,落实主题审议主旨

借助研修工具三研三审、一发现一优化,通过研资源、研内容、研儿童,聚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又通过审目标、审内容、审路径,链接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在后审议中,评价和反思前阶段的路径的科学性,优化下阶段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具体的研讨来重塑教师的五观: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游戏观、评价观。

2.以··为路径,提升教师课程思辨力

述:基于个体经验;辨:促进自我反思;行:实现自我反思的研修路径。通过价值思辨、询证分析、案例研讨等手段,在课程推进的过程,积极教师树立资源意识对看到的课程环境进行表述,多方收集与动态丰富,聚焦儿童化、活动化,在思辨中,适宜利用与科学实施,以提供幼儿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挑战,

根据幼儿问题与需求,进行价值判断,厘清既满足幼儿需求与兴趣,又符合幼儿在原有经验有提升价值的内容,从而有效推进班本课程创生

(三)课程实施生本化:链接两个《指南》,解读儿童发展

1.以问题链为载体,关注儿童的经验需求

随着班本课程的实践,我们遵循儿童发展的真实状态去做思维调整,改变固有的模式。以问题链为载体,不断探寻、看清儿童真实发展需求的过程。问题链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收集问题,梳理路线,关注儿童经验发展、二是问题诊断,辨别价值,关注儿童学习兴趣、三是问题跟踪,有效支持,关注儿童完整体验

2.以梯度路径落实目标,把握儿童的学习特点

同样以《亲亲农场》主题系列为例,为更好的读懂孩子并支持其发展,我们教研组在常态目标制定上,要求有同个维度不同年龄层的目标指向,更从驱动儿童发展的内隐线上做好解读,也就是梯度路径”——唤醒经验、体验探究、多元表达,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需求。

  1. ·为策略,联结儿童与课程的共建

·适宜的班本

策略一:多方链接,寻儿童本位

(1)链接理论。用理论引导实践,将实践经验内化为具有普适价值的教育经验,践行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实践中延伸教育智慧。

(2)链接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陈鹤琴的活教育论,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生长。

(3)链接园本。多元解析园本与班本的内在逻辑,以小班本撬动大课程,通过班本课程实施,使每个儿童的经验和能力广博而富有个性地生长。

策略二:多维观察,寻儿童视角

观察是了解和理解幼儿的基本路径。在班本课程的架构中,观察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发现他们的经验点和兴趣点,让课程的生发真正从儿童开始。如冬天第一场雪引发的《见大雪》等班本课程,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挖掘幼儿园、班级、社区现有资源,以特色课程、偶发事件、热点话题等为课程切入点,创生出一个个别开生面的课程故事。

策略三:多阶对话,寻儿童需求

与儿童对话是了解儿童最直接的方式,在与他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目标:基于幼儿的问题和兴趣,掌握幼儿的经验水平,确定幼儿最近发展区,从而建构适宜的班本课程。因此,与儿童的对话是多阶的,对话儿童原有水平,幼儿已经知道的。对话儿童问题,了解幼儿想知道的,对话儿童需求,最感兴趣的和还想知道的。

·深度的班本——以班本课程《芦苇荡的秘密》为例

策略一:构主动探究的班本

让课程的节奏慢下来,让儿童大脑的节奏快起来。《芦苇荡的秘密初遇 相识 趣探 体味为课程线索,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积极探究解决问题,重组知识结构,引发思维方式的质变。

策略二:建充分持续探究的班本

  1. 时间支持:尊重幼儿需求,根据其兴趣弹性化安排和调整时间。根据内容的探究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支持,满足幼儿深度学习。

2.空间支持: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投放多种材料,支持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关于芦苇的认识。课程中还有一把小小的芦苇扫把,是孩子们的小小纪念品亮化班级课程环境,创设了有故事的课程空间。

3.联动支持:家长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延伸者。通过联动家长调查芦苇秘密,收集芦苇网络资源分享红色芦苇小故事,共同梳理、了解芦苇的结构特点与生长习性识,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家园双向联动,为幼儿成长全面赋能。

每一次班本课程的创生,都是教师看见儿童、关照儿童、支持儿童的实践落地

【参考文献】

[1]姚健.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班本化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