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史二红

130982198009013721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资源、水环境和城市内涝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思路。本文以城乡规划层面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和关键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城市规划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乡规划;建设路径

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

海绵城市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转变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雨水的系统,减少洪涝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海绵城市的关键原理包括:

1.1 雨水收集与储存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中的雨水收集到地下水库、雨水桶等储存设施中,以备日后使用。雨水储存可以满足城市的非饮用水需求,如冲厕、浇灌植物、冷却系统等,降低了对传统淡水资源的依赖。此外,雨水的收集和储存还有助于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从而降低了洪涝风险,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这一原理,海绵城市在实践中积极响应了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自然过滤与净化

首先,湿地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具有卓越的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海绵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湿地的建设或保护,以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其次,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也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设施通过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将雨水中的污染物截留和分解,提高了雨水的质量,同时改善了城市景观。最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是实现自然过滤与净化原理的关键。海绵城市鼓励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包括保护自然景观、植被和水体。这些生态系统可以提高雨水的净化效果,增强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1]。

1.3 洪涝风险管理

海绵城市的另一个核心原理是洪涝风险管理。这一原理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轻城市内涝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如雨水花园、湿地、滞洪池等,用于暂时存储雨水和减缓雨水径流,以有效减少雨水在城市中的快速排放,降低洪涝风险。其次,海绵城市规划还考虑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包括改进雨水管网和增加排水设施的容量,以适应不同降雨情况的要求。建立洪水模型和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预警和响应洪涝事件,监测降雨情况并预测可能的洪水,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风险。此外,规划中通常包括保护自然水体和湿地的要求,这些水体可以作为自然的缓冲区,吸收和分散洪水,从而减轻城市洪涝问题。通过洪涝风险管理原理,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4 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

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关键原理是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这一原理强调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间,如公园、花园、广场等,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城市温度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此外,规划中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如湿地、湖泊、河流等,这些景观有助于水资源的净化和提供生态多样性。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海绵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人工湿地、滨水绿地和鸟类栖息地等,这些设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同时,绿色建筑和景观设计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益,并融入自然元素,如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通过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原理,海绵城市旨在创造更美观、更宜居、更生态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这一原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人本主义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城乡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2.1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指导性文件

首先,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指导性文件是城乡规划层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这一文件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导。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确立明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原则。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鼓励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海绵城市理念。同时,该文件还应包括详细的实施指南,以确保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师在实施海绵城市原则时能够具体操作。此外,规划文件还应明确责任分工和监督机制,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最后,该文件应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应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通过制定规划指导性文件,城市可以明晰发展方向,确保海绵城市理念得到贯彻执行。

2.2 综合考虑地形与水文条件

首先,城市规划应根据地形高低分布合理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将高地用于建设,而低洼地区则应用于雨水的暂存和自然排放,以减少洪涝风险。同时,要结合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区域来建设雨水花园、滞洪池等绿色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管理雨水,降低雨水径流的速度,减轻洪涝问题。其次,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要采用透水铺装等方法,以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实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此外,还要考虑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水体来协助城市雨水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综合考虑地形与水文条件需要与城市规划的其他要素相协调,以确保海绵城市原则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这一策略,城市可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地理环境,提高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应对能力。

2.3 推广绿色基础设施

在推广绿色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应鼓励在城市规划中广泛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洪涝风险,同时提供城市绿化和景观美化效果。同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或补贴,以鼓励开发商和市民在新建和改建项目中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其次,政策还可以规定在特定类型的建设项目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绿色基础设施,以确保其广泛应用。此外,城市规划部门应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设计。这包括确定合适的位置、适用的技术和合适的植被,以确保绿色基础设施的最佳性能。另外,需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市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认知和理解。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评估绿色基础设施的性能。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以确保这些设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城乡规划层面,通过制定指导性文件、综合考虑地形和水文条件、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湿地和水体、提升城市绿化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措施在实际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效果。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和经验,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未来的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明怀千.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4):22-24.

[2]黄思勤.探讨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J].居业,2021(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