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策略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策略的探索

杨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00000

摘要:目的:探索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血液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靶向治疗,观察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液肿瘤发病机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系统中的肿瘤,也可称为血液瘤。血液系统一般情况下包括骨髓、造血组织以及淋巴组织。在临床上,常见的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1]。白血病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大量的增生积累,会使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并可能浸润到其他的器官组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以及器官浸润等症状。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免疫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等多种症状。多发性骨髓瘤则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骨骼损害、贫血、神经系统损害等多种症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方法,其中移植物的供体即为患者本人[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血液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名。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2:28,平均年龄为(45.68±5.7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1:29,平均年龄为(45.38±5.81)岁(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靶向治疗:(1)基因检测:主要用于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可靶向的基因突变。如果患者存在明确的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或ALK重排等,那么他们可能适合接受靶向治疗。(2)药物筛选:在明确基因突变后,下一步是通过体外实验或动物模型对可能的靶点进行药物筛选。对于某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等。(3)临床前研究:在药物筛选完成后,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包括对所选药物的毒性和药效学进行评估,以及考察药物的稳定性,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要求。(4)临床试验:在完成临床前研究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等多个阶段。在Ⅰ期临床试验中,主要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Ⅱ期临床试验则是观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Ⅲ期临床试验则进一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确定最佳用药剂量。(5)药物应用:如果药物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并获得批准,那么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靶向药物,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干细胞动员与采集:通过应用特定的药物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便于后续的采集。使用专门的设备从外周血中分离并收集造血干细胞。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确保采集的干细胞数量和质量满足移植需求。(2)患者预处理:在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预处理,主要是高剂量化疗或放疗。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体内的恶性细胞、抑制免疫系统,为后续的干细胞移植创造有利的环境。(3)干细胞保存: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会被冷冻保存,以确保其在移植时的活性和质量。保存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干细胞的活性。(4)干细胞移植:在预处理完成后,将先前保存的造血干细胞解冻,并通过静脉重新输回患者体内。干细胞进入体内后,会迁移到骨髓并开始新的造血过程。(5)移植后观察与支持治疗: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身体情况,以确保移植的成功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外,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支持治疗,如输血、抗感染等,以促进造血重建和恢复健康。

1.3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完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

23(38.33)

30(50.00)

7(11.66)

53(88.33)

观察组

60

45(75.00)

14(21.66)

2(3.33)

59(98.33)

2

-

-

-

-

5.925

P

-

-

-

-

<0.05

3讨论

血液肿瘤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异常以及遗传突变等。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患者会接受特定的预处理方案,如大剂量化疗或放疗,以摧毁原有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为移植的干细胞创造生长空间。随后,从患者自身的外周血或骨髓中采集造血干细胞,并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些干细胞会在患者体内定居、增殖和分化,最终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杀灭肿瘤细胞

[3-4]

综上所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4参考文献

[1] 程平,关军,周英,等.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1):164-170.

[2] 史青林,徐影,王静,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寡克隆条带形成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7):514-520.

[3] 蒙延娜,张慈现.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J]. 白血病·淋巴瘤,2024,33(2):123-125.

[4] 熊艺颖,周琴,陈琳,等.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1):14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