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冯 波

公安县国城置业有限公司 湖北 荆州  434300

摘要:现阶段,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其施工技术的精细程度直接关联到建筑的稳定性、美观及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就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1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混凝土结构,其凭借着良好的防火性、强度和可塑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建设。新型混凝土材料虽能增强承载力,但如果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整体抗拉性能下降,极易出现表面破坏,若不加以预防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为解决当前施工技术的壁垒,施工人员可以将钢筋和混凝土相结合,最终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能够发挥出混凝土承载力强、强度大的特点,还可以发挥钢筋材料延展性的优点,进而实现整体结构性能优化的效果。此外,由于混凝土构件特有的结构特点,各个构件可实现构件无缝连接,充分发挥电气防爆、结构抗震、加固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建筑整体性能,提升建筑品质。对建筑业而言,要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抗疲劳能力等各项指标,为此,施工单位在应用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应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施工处理。

2 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材料因素

混凝土材料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其性能,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受力情况,开裂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如果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泥、外加剂、混合材料等原材料的含碱量较高,或骨料中含有较多硅酸盐矿物、不定型二氧化硅等活性成分,都会使混凝土结构出现碱-骨料反应,进而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下降。因此,碱-骨料反应被视作混凝土结构的重要隐患。再比如,混凝土调配中未选择合适的水泥,水化热反应被扩大,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2.2 温度因素

混凝土对温度较为敏感,易由于温度异常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问题。①混凝土浇筑期间,水泥由于水化热作用放热,混凝土内部的热量难以高效散发,温度升高,加大混凝土的内外部温差,不利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②钢筋的布设并未延伸至混凝土结构内部,加之温度的差异化,易产生结构裂缝;③土木工程建筑主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恰逢高温天气,环境温度偏高迫使混凝土升温,主梁拉应力偏高,由于力的不良作用,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均易受到影响。

2.3 施工工艺及养护因素

一是拌和时间过长,二是拌和得不均匀,三是运输时间较长等。若是浇筑的速度比较快,且浇筑顺序没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也将对混凝土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混凝土的性能,造成土木工程建筑物出现裂缝。在施工过程中,若是振捣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在密实性和均匀性上不合格,从而形成裂缝。在养护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对混凝土水化热的有效把控,尽量缩减浇筑后混凝土的温度差。关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要确保混凝土的正常硬化以及凝结。如果混凝土湿度以及养护时间不符合标准,就会导致混凝土的非正常收缩,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问题。在最后的施工期间,利用振捣棒进行震动时,若震动时间过早,就会给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握裹作用带来负面影响,使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大大降低。一旦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达标,同样会导致握裹作用的降低,使混凝土更容易开裂变形。

2.4 环境因素

(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可能引起混凝土内部的应力超过其承受能力,从而产生裂缝。(2)湿度变化:环境湿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的快速蒸发或吸收,引发混凝土的收缩或膨胀,进而可能形成裂缝。(3)地质条件:如地基沉降不均,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承受过大的应力,产生裂缝。(4)腐蚀:化学物质或盐分侵蚀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破坏,引发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裂缝的产生。

3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3.1加强施工管理

加强施工管理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质量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施工管理需要从细致的施工计划和组织管理开始。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不仅包括工期的安排,还包括资源的分配、工序的优化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效率和质量。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安全规范和制度至关重要。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定期的安全培训、现场安全检查以及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可以大大降低工地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工程质量。此外,施工过程的监控和质量控制也需要加强。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监控技术,如智能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在此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和团队之间的信息流畅交流,对于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3.2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对于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施工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精准度。在这个过程中,定期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成为提高工人技能的关键。这样的培训内容不应局限于基础的施工操作,还应涵盖当前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通过这种全面的培训,施工人员不仅能掌握传统的施工方法,还能适应新兴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培训之外,实施有效的人员管理策略同样重要。合理的岗位分配能确保每位员工根据其专业技能和经验被合理配置,这不仅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也优化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如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可以增强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当工人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时,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将被显著提升,这不仅提高了个人的工作质量,也促进了整个项目的成功。

3.3优化施工材料选用与质量控制

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因此,优化材料的选用和加强质量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必须确保所选用的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和项目要求。这不仅涉及材料的选择,还包括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通过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可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材料的质量检测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建立严格的材料检测流程,确保所有材料在使用前都经过质量检验。这包括对水泥、骨料、添加剂等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检测。只有通过了质量检测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因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的工程问题。材料使用和储存管理同样重要。正确的储存方法可以防止材料性能因环境因素而降低,例如,防止水泥受潮或骨料混入杂质。在施工现场,应确保所有材料按照规范进行存放和使用,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影响材料质量。同时,合理的材料流转和使用计划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最后,对于特殊材料或新型材料的应用,需要进行详细的技术评估和试验。在实际施工前,通过小规模的试验和分析,可以确保这些材料的性能符合工程要求。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还可以促进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施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其施工效果决定着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所以,应当全面掌握混凝土施工技术,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同时,也要联系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对每一施工流程加以严格管控,让混凝土施工质量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成城.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住宅设施,2023(02):133-135.

[2]曹权.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散装水泥,2022(03):172-174+177.

[3]胡波.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0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