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武妍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后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措施对患者疾病预后影响。方法:纳入于本院行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2021.11~2023.10),溶栓治疗后将患者随机分组,予以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40例)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比较患者护理前、后NIHSS、MMSE、ADL、FMA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MMSE、ADL、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且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后共建共享模式下信息化干预的实施,可确保患者康复期临床干预质量的积极维持,积极优化疾病临床预后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共建共享模式;信息化干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

前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严重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后可由局部脑循环障碍所致脑组织、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引发患者相关症状表现,存在较高致残、致死风险。超早期溶栓治疗作为发病4.5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措施,可经静脉溶栓积极重建脑循环血运,延缓病理损伤进展,且预后效果较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治疗优势明显,但患者治疗后仍需配合积极临床干预,提升康复质量[1]。因此,为分析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后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措施对患者疾病预后影响,特开展临床研究,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纳入于本院行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2021.11~2023.10),溶栓治疗后将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8例、研究组40例。

对照组(男/女,20/18),年龄49~78岁(63,.51±5.37)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5~4.2h(2.85±0.47)h;研究组(男/女,21/19),年龄48~78岁(63.07±5.48)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2~4.3h(2.75±0.42)h。临床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院内CT/MRI诊断提示急性脑梗死,发病至入院溶栓用时<4.5h;溶栓治疗成功,转入疾病康复期;认知健全,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自愿入组,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伴既往脑卒中病史,确诊重症脑梗死或广泛性脑梗死;溶栓失败;临床资料缺损。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院内行神经内科规范化护理;出院前向患者发放康复指导手册,家属依据手册内容辅助完成家庭护理,并配合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康复护理干预。

予以研究组共建共享模式下的信息化干预:(1)信息化共建共享模式构建:患者出院前,由主治医生、康复医生、责任护士构建临床干预小组,组建微信群聊后将患者、主要陪护家属1名添加至群组,待患者出院后,需要求所在基层医疗单位主要负责医生、护士添加该微信群组,便于干预实施。(2)干预实施:患者出院后短期内,需要求家属依据上级医院群组内医生、护士视频宣教内容,完成出院早期家庭护理,含营养干预、肢体按摩、并发症预防等;待患者接受基层医疗单位治疗后,由基层单位全科医生、护士,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完成患者预后康复治疗、干预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NIHSS、MMSE、ADL、FMA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组间差异,计量资料即(),t检验;计数资料即n(%),卡方检验;如结果为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MMSEADLFMA评分对比

患者护理前NIHSS、MMSE、ADL、FMA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MMSE、ADL、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NIHSS、MMSE、ADL、FMA评分对比(±s)

组别

NIHSS(分)

MMSE(分)

ADL(分)

FMA(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38

22.07±3.62

17.05±2.74

16.47±3.05

22.42±2.87

62.48±2.65

75.18±4.08

57.65±4.72

66.13±5.08

研究组/40

22.12±3.65

13.41±2.68

16.51±3.02

24.72±2.91

62. 45±2.71

79.98±4.12

57.68±4.75

73.05±5.14

t

0.0607

5.9307

0.0582

3.5125

0.0494

5.1674

0.0279

5.9770

P

0.9517

0.0000

0.9538

0.0008

0.9607

0.0000

0.9778

0.0000

2.2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护理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吞咽障碍

肌肉萎缩

关节僵化

肩手综合征

总发生率

对照组/38

2(5.26)

5(13.16)

3(7.89)

1(2.63)

28.95(11/38)

研究组/40

1(2.50)

2(5.00)

1(2.50)

0

10.00(4/10)

4.5041

P

0.0338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MMSE、ADL、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且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共建共享模式下信息化干预模式的应用,可在患者出院前经临床信息共建共享微信群组的建立,为患者院外护理的实施提供线上临床指导,为患者出院后早期护理质量的维持提供基础;患者在院外接受基层医疗单位健康管理期间,由基层单位医生、护士加入微信群组后,可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实现对患者疾病院外康复治疗的积极实施,全程维持护理质量[2]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后共建共享模式下信息化干预的实施,可确保患者康复期临床干预质量的积极维持,积极优化疾病临床预后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 马静静,职志威,谢赫男,等. 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信息化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后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9):106-110.

[2] 孙青,吴薇薇,杨余华,等. 超早期个性化护理联合冷沉淀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2023,44(4):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