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行颜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圣行颜随

陈彩芹

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邮编273100

孔子七十二世孙孔宪兰版《孔子圣迹图》中第一幅图是“先圣小像”,在这幅画中,有两个人一前一后站立,拱手作揖,前面的长者是《孔子圣迹图》的主角孔子。“先圣小像”中的孔子头戴发冠、浓眉长须,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面貌慈祥仁和、温文尔雅,作者用简单的线条同样为我们勾勒出了充满儒者风范的孔子形象。图画中除了孔子,还有弟子颜回跟随其后,因此这幅图又名“圣行颜随”,图中还配有文字:“颜子,圣门之高弟也。凡圣人之一言一动,往往默识心融,故于圣人之行止,多不离乎左右焉。”意思是说,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的一言一行,颜回都能记在心里,并且自己的言行也能与老师融合统一,不论老师走到哪里,颜回一直跟随左右。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独有“圣行颜随”流传于世、为人传颂,文中又对颜回给予了充分肯定。那么,颜回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与孔子之间有着怎样的师徒关系呢?

首先,颜回是最懂孔子及其思想的人。在与其他学派的办学竞争中,孔子门下虽“三盈三虚”,但“唯颜渊不去”,颜回坚定地追随老师孔子,认为孔子的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不仅让孔子感受到一种最触动心扉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慰藉,更说明颜回已经体悟到孔子学术的博大精深,不会因为别人的离开而质疑老师的思想。《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问颜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感慨为何自己信守道却陷于这样的困境,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的一席话,让孔子认识到颜回是最了解自己和自己坚守的道的人,在困难面前他给予了孔子最坚定的支持。周游列国十四年间,颜回在艰难险阻面前镇定自若,处事得当,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依然能做到行为上一丝不苟,信念上坚定不移,学术上日益精湛,这无疑使颜回成为孔子心中最理想的接班人。颜回一直追随孔子,在朝夕相处中,孔子对颜回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孔子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表示孔子认为颜回具有和自己一样的人生态度。《论语》中21次提到颜回,其中不乏赞美之词,孔子夸赞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我只看见他不断进取,从未见他停止过,其对颜回的欣赏往往溢于言表。颜回早逝,孔子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悲痛感慨,对孔子而言,他不仅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学生,还失去了最看重的衣钵传人。

其次,颜回在众多弟子中德行第一。《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孔子的学生中,德行最好的是颜回。他主动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德,并长期坚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心三月不违仁”,在众多弟子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孔子高兴地称赞:“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的德行感召在与同门弟子的相处中形成了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自从颜回来到孔子门下,孔子的弟子们愈发团结和谐,学习氛围也日渐浓厚。《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记载,孔子及弟子在陈蔡之间,断粮受困,颜回讨米回来煮饭,被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以礼试探颜回,颜回诚实以对,说是因为看到炭灰掉进去弄脏了米饭,不舍得扔掉,才拿起来吃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颜回的诚实品格及对孔子的尊重,还有颜回在困境中对德行的坚守。颜回一生并没有传世著作,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也无法为他的思想提供施行的政治环境,他断绝了入仕的念头,专心于内在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真理探寻。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颜氏之儒”开创者是谁,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颜回其人其行其学,对“颜氏之儒”的形成无疑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第三,颜回好学不厌。13岁那年,颜回受父亲颜路的影响,成为孔子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颜回听了孔子的讲学,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像个愚笨的人,孔子观察颜回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所学内容能够充分地发挥,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并不愚笨,以至于后来孔子感慨“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认为颜回对老师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可见颜回是真正的好学、会学。孔子自己就非常好学,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更传授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结合实际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而达到知行合一。颜回就是遵循这样的教导,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成为弟子们学习的楷模。“闻一知十”而且刻苦好学的颜回,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君子六艺”,在学习射箭时曾连续三次射中鹄心,让孔子啧啧称赞。《论语》先进篇中记载,颜回去世后,有人问孔子:“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学生了。”

第四,颜回安贫乐道。《论语》雍也篇记载,颜回家境贫寒,迫不得已时在陋巷井里取水充饥,孔子得知颜回的情况,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别人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它的乐趣。面对穷困,颜回能做到“贫而乐”,不悲不怨,以一种平淡却又不失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颜回并非喜欢贫穷,贫穷本身也并不值得快乐,但颜回能做到得其大而忘其小,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懂得“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在孔子的教导和影响下,颜回早已明白,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在于德行的积累,在于心灵的成长。颜回的这种乐趣,孔子自己也能够感同身受,《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孔子自己吃粗粮,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孔子的这种快乐与颜回的快乐其实是相通的,这种乐不是在名利面前故意表现出的清高,也不是在逆境中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自我磨砺,超越个人的苦乐与得失,不论贫苦与富贵都能够怡然自得。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将其概括为“孔颜乐处”,他非常赞叹孔子、颜回的道德修养与境界,并常常教导学生去体悟这种快乐。“孔颜乐处”这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现在仍然具有道德价值,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同境遇,既能安于贫贱,也能安于富贵,要树立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生的追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颜回自己本身是足够优秀的,从而能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后人总结的“孔颜之乐”是对其师徒关系的又一次升华,鉴于此,“圣行颜随”这幅图画能够流传于世并作为《孔子圣迹图》的首幅,也就不足为奇了。